王祝映
啟東市匯龍中學構建“大文科”的設想及實施策略,通過“營造生長空間,注重文化建設”“豐富活動課程,注重科學引領”“搭建多維平臺,注重師本研修”等舉措,積極探索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健全組織機構,注重頂層設計
學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找準定位,合理布局。在新學期預備周,學校召開黨政聯席會議,經過充分的醞釀討論,組建了匯龍中學大文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擔任組長,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擔任副組長,教科室主任擔任執行組長,各年級主任和語文、外語學科教研組長擔任執行副組長,全體語文和外語教師擔任組員。完善的管理網絡,真正做到既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又團隊合作、群策群力。
二、營造生長空間,注重文化建設
1. 加強人文景觀建設。
精心打造校園景觀,景觀的命名個性化,富有人文性。在走廊、過道和室內,都要飾以與環境協調的名人畫像、名言警句、名家字畫或師生自己的書畫作品,增加校園環境布置的親切感、豐富性、啟發性。挖掘、保護學校的自然、人文、歷史資源,以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的形式,加強各種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定期安排學生參觀校史館和奇石館。
2. 發揮媒體育人功能。
學校的“匯中之聲”校園廣播成為普及面最廣、最吸引學生的校園文化載體。“時事摘要”“校園動態”“名曲欣賞”等成為王牌節目。學校的電子顯示屏、校園網站、文化長廊、校園櫥窗和微信公眾號等成為學生了解時事、關注社會、思考人生的通道。定期推送的美文賞析、時政要聞、科技動態等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相關欄目內容豐富、形式活潑。開展定期評比的班級黑板報,成為學生交流研究、自我發展的平臺。
3. 創設濃郁文化氛圍。
學校依托校史館、生態館、馨語室、百杏碑和綠色宣言墻等文化載體,努力使校園處處充滿著科學與人文氣息,讓學生時時感受著文化的熏染。教務處通過“送書下班”等圖書漂流活動,讓學生真正體驗閱讀的快樂。學生處開展班級風采牌設計等綠色創意文化評比。各班級組織學生完成“高中自我成長曲線圖”的設計與上墻,開展“日積一名言”和“演講三分鐘”等活動,開辟班級英語角和寫作園地等文化陣地。
三、豐富活動課程,注重科學引領
1. 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圍繞“立德樹人”德育目標,學校不斷豐富校園文化活動課程,如每周一學生參與的“國旗下演講”,每月的文學沙龍,每年的高一新生軍訓,高二學生的“規劃人生”演講比賽,高三學生的“十八歲成人儀式”和聘請全國著名演講專家老師勵志報告會。組建“綠韻”合唱團、舞蹈隊、運動隊,成立各類社團,定期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書法比賽、征文競賽、陽光體育運動等大型系列活動。
2. 閱讀工程科學引領。
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讀四本有益的課外書,并做好讀書筆記,由語文、英語教師提供階段性的閱讀重點。定期開展故事會、佳作欣賞會、筆記展評,組織征文競賽,召開讀書交流會等。邀請知名作家和本校老師為學生作了閱讀與寫作方面的文學講座。設立“人物傳記讀書月”,鼓勵教師開展富有創意和實效的閱讀欣賞活動,不斷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3. 文學社團落地生根。
校社《綠緣》已經成為校園文學愛好者文學追求、個性發展的平臺。校報《綠緣》成為全校學生關注的讀物?!罢Z文人”沙龍通過營造“書香校園”的閱讀氛圍,積極推進語文課程改革,感受語文教育的快樂,已成為學校語文教師自主發展的加油站。
四、搭建多維平臺,注重師本研修
推進大文科建設的關鍵是人的建設,提升教師的文科素養是學科質量提升的前提和保障。
1. 名師引領。
學校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加強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科素養培育。本學期我們準備邀請喻旭初老師、高朝俊老師等名家來校,與師生面對面,讓教師零距離感受文學的魅力。
2. 作協搭臺。
學校積極與市委宣傳部、啟東作協和啟東報社等單位聯系溝通,推薦一批語文教師加入啟東市作家協會,并鼓勵他們貢獻自己的精品力作踴躍投稿。啟東作協推出的系列采風活動和科學培訓體系,助力我們的語文人追夢圓夢。另外,學校的“綠緣“文學社和《綠緣》校報、各年級的溢香書屋和語文人沙龍等文學載體,也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
3. 課改推動。
近年來,學校全面推動課改,通過更新觀念、骨干教師建模放樣、全員參與等手段,引領教師走進新課程和新課改,開展“研究教材、研究課標、研究學生、研究課堂”等研訓活動,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綠色課堂,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同時也有效地提升了教師的學科素養。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教育的轉型發展,以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科學發展為核心指標,以教育的均衡、優質、特色為外顯特質,以教育服務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于社會和未來為價值取向。大文科建設,我們在路上,只要我們在喧囂中回歸寧靜,在繁雜中回歸簡約,在迷茫中回歸自信。我們相信:“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只有走出來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