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凡?朱仙美?陳周翔

摘 要:濱海城市廣場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海域和濱海景觀,是集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城市公共娛樂空間。如今我國城市廣場存在相似的景觀面貌,而濱海城市廣場可以通過地域性設計的塑造與表達成為城市的標桿,提高城市的辨識度。本文以大連星海廣場為例,進行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濱海城市廣場;地域性設計;廣場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0-0-04
1 濱海城市廣場與地域性設計
1.1 地域性設計
廣義上地域性是指與地區本質和特色相呼應與聯系的特性,包括所有關于自然與文化因素的內容,如氣候、地理、民俗、風俗等。我國國土遼闊,地域差異隨處可見,而利用各地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地域差異,如建筑、色彩、裝飾手法、人文歷史、景觀植物等方面進行設計,不斷延續與傳承,可以達到地域性設計的目的。
1.2 濱海城市廣場
現國內外資料中濱海城市廣場尚沒有明確定義,相關概念都是濱海景觀和單獨城市廣場設計。但是一些學者將濱海城市廣場定義為在海岸線附近并對海洋有一定依靠和發展的城市臨海地帶且具有濱海與廣場雙重特征,利用海洋文化服務于本市人口及海內外旅客。對濱海城市廣場來說,想要設計出相關的地域性景觀就必須結合海洋文化的傳播與應用[1]。
1.3 濱海城市廣場采用地域性設計的價值與意義
在千篇一律的廣場設計中,怎樣通過地域性設計來塑造不同的廣場,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多,在享受物質的同時,也追求精神的解放,因此濱海城市廣場更應該挖掘獨特的海洋背景文化與景觀,形成具有城市特點、促進人們交往、具有休閑娛樂聚會功能的文化情感場所。其對地區經濟和旅游相關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同時也可以塑造城市的景觀面貌和獨特的審美情調,有助于市民與旅客對本土地域文化內涵的理解與領悟,延續與體現城市文化。
2 濱海城市廣場中地域性設計的體現
2.1 特色景觀元素的體現
2.1.1 濱海自然景觀
濱海自然景觀包括氣候、地形、海岸、動植物等景觀要素,同時這也是組成地域性設計的關鍵要素。濱海城市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所以設計中要考慮到臺風、潮汐、海嘯和強降雨等災害,盡量規避災害;同時濱海城市濕氣大、多霧,光線變化容易產生折射與反射,形成海市蜃樓奇景;濱海海岸線可以分成平直型、內彎型和外彎型3種[2],設計時利用海岸線凹凸變化可以營造不同的景觀,如利用海灣型打造大型集散功能。濱海地區由于環境因素,有相對應的動植物群體,而植物也是體現地域性的重要因素,不僅可以美化景觀,還可以防風固沙,在景觀設計中具有“靜中有動”的時空變化特點,既可以達到生長位置與形態固有化,又可以形成四季變化、春華秋實的獨特自然現象,更特殊的是其在水中的倒影會形成豐富多彩的季相水景。適宜種植在濱海附近的植物群體依照氣候分成多種,如海南島的棕櫚椰子樹、南沙諸島的珊瑚島常綠植物等。在設計時,要對地區的鄉土植物進行保護與設計,增添地域性表達與景觀樂趣[3]。
2.1.2 裝飾材料、圖案與鋪裝
裝飾材料是濱海城市廣場的重要組成,如今各地區的廣場鋪裝、建筑材料與裝飾等方面都如出一轍,缺乏當地特色[4]。在設計中應遵循“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整體概念,挖掘景觀特色,在廣場的線型、色彩、質感、比例、圖案上疊加海洋文化元素,例如通過貝殼、蚌殼等海洋生物來貼面裝飾或鋪裝鑲嵌,在細節處理上,如在井蓋、景觀遮蓋上繪制海洋生物的彩色圖案,增添城市廣場趣味與精細度[5]。如墨西哥巴亞爾塔廣場的鋪裝就利用了具有當地地域文化特色的馬賽克地磚,通過整體描繪與塑造,再現原始神話故事的場景。
2.2 歷史與民俗文化的體現
每個濱海城市都有相對應的非物質文化,擁有傳說、神話或一些歷史人物,比如媽祖文明、精衛填海、哪吒鬧海等傳說,這些城市的歷史文脈逐漸被人們忘記與忽略[6]。因此,更應打造雕塑、文化展示科普等功能,不僅可以滿足人們對精神的需求,也可以使人們直觀感受城市的歷史滄桑,增強中華兒女自豪感,通過外部環境刺激人們對這些非物質文化的記憶。另外,對于濱海人民的傳統民間節日活動、傳統技藝、宗教文化、民間信仰等,通過模仿、隱喻、寓意等方式都可以提取精髓,形成濱海地域特色景觀[7]。很多濱海城市都擁有自己的海洋文化節,例如青島人民熱愛喝與釀造啤酒,所以每到夏日青島都會舉行啤酒節來歡慶節日,通過各式活動來打造新穎的海洋文化廣場。
3 案例研究——大連星海廣場設計
3.1 現狀分析
大連星海廣場是亞洲現存面積最大的城市廣場,占地約176萬平方米,位于大連南部,原是一片低洼鹽堿地,是為紀念1997年香港回歸而建。廣場平面是規則橢圓狀,內部有3條環形道路,將廣場分成3個層次。廣場被道路骨架分割成4個功能區:中央草坪區、星型廣場區、百年城雕區和音樂噴泉區。廣場長軸線的最南端便是大連市百年城雕,再往南走500米,即黃海,黃海海面上橫臥著大連的地標——星海灣跨海大橋。在星海廣場的東面,坐落著大連的又一地標性建筑——大連一方城堡酒店,可以俯瞰星海廣場和黃海。星海廣場是集休閑娛樂、商業、金融、展覽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廣場,吸引外來旅客,拉動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充分體現了作為廣場的商業價值。
3.2 地域性設計的體現
3.2.1 自然景觀元素的運用
星海廣場作為市區進入濱海路的重要地段,單靠海岸線,廣場長軸線盡頭則是海岸,強化了軸線對海岸線的視覺沖擊力。廣場綠地大致呈橢圓形態,占地約為總廣場面積的70%,其被環形和內部道路分為16塊區域,大多數種植草坪,基本采用模紋和低矮植被種植,其上種植的綠籬被精心修剪成中國傳統風格圖案[8]。廣場切實從游客角度出發,在中央道路中通過列植的方式栽種了大量櫸樹,為炎熱的夏季打造了獨立的林蔭區;星海廣場并沒有像別的廣場那樣濫用水體景觀,內部3處水體景觀均呈動態形式,分別在百年城雕廣場、中央星型廣場和步行大道上都有體現。星型廣場設置了一個音樂噴泉,外圍一圈是環形水池,水池中心沿著星型廣場的五角星型鋪裝凹口設置了5個扇形花池,旁邊種植一串紅。中央步道的音樂噴泉呈長條形態,內部設置了50組不同的彩色燈光噴泉。夜幕降臨時,動人的音樂伴隨海風與燈光相互作用,人們可以感受廣場帶給自己的心靈慰藉;大連因獨特的氣候條件,適合海鷗與海鳥的棲息,在海岸線旁聚集了大量的海鷗,吸引了大量市民與旅客前來拍照與喂食,成為了星海廣場不可缺少的風景線。
3.2.2 海洋文化的運用
星海廣場巧妙利用大海,將整個廣場作為背景,借助自然水體與海岸線,塑造了大連市獨特的海岸風景:岸上的人們倚靠在欄桿上,沐浴著咸濕的海風,與翱翔的海鷗互動,時而觀賞近處海面飛翔的海鳥,時而眺望遠處模糊帶有霧氣的跨海大橋,廣場中最磅礴的便是這架跨海大橋,猶如一條色彩艷麗的巨龍立在大海中央,讓人們感受天地之間大海的廣闊;海岸線附近廣場保留了原始燈塔,以海洋文化標志物還原了大連作為沿海城市的地方特色;廣場每間隔20米就會設置一個航標石柱燈,排成一列直通蔚藍的大海,整齊劃一又達到了寬廣肅穆的效果,充分體現了濱海城市廣場該有的蓬勃力量;廣場內設置游樂場,游樂設施的造型被設計成海洋生物的形狀,或可以看出海洋生物的圖案,例如章魚和海星等,呼應了廣場的地域文化;廣場東南角是大連貝殼博物館,該館的外形采用了大海里最常見的生物,猶如一只靜臥的貝殼。
3.2.3 歷史與人文的運用
星海廣場內的星形廣場實則是一個圓形廣場,只不過運用廣場鋪裝呈現出一個五角星嵌鑲在圓形圖案內,廣場內外邊緣構成同心圓,直徑分別為199.9米和239.9米,分別代表1999年和2399年是大連建市的第100與第500周年紀念日,體現出星海廣場作為大連地標廣場的莊嚴與肅穆。廣場的中心仿北京天壇圜丘,由999塊大理石鋪裝而成,上面刻著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與二十四生肖,周邊安放了9只大鼎,每只鼎上都刻有一個大字,連起來便是“中國民族大團圓萬歲”,寓意團結與繁榮[9];廣場內最深邃且有歷史內涵的非百年城雕莫屬,它由一組浮雕、一組圓雕和一個曲線型平臺廣場組成,長達80米的鑄銅浮雕由大連建市以來1000個不同職業的市民的腳印按照1∶1還原比例的花崗巖石材刻制下來,與之相連的是平臥著的曲線型平臺廣場,酷似一本翻開書頁的形狀,象征著大連似每頁打開的新書一樣,擁有蓬勃向上的未來(如圖1);腳印最南端,有兩個天真無邪的孩童雕像,其手指著無垠的大連海,寓意這座安靜遭受過百年殖民屈辱的老城正散發出年輕悅動的精神和生生不息的力量。廣場的四周還設置了18種體育雕塑,是市民對2008年奧運會的憧憬,反映了大連市民對體育精神的喜愛與重視。基于對傳統文化歷史文脈的延續,設計師將種種富有地域歷史文化的元素最大限度地運用到了星海廣場設計中,襯托出了星海廣場深厚的歷史內涵與格調。
4 結語
星海廣場用景觀語言結合城市空間與廣場空間的相互作用、滲透來體現大連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人文精神、文化藝術等,從多角度、多方位展現出大連的濱海個性特色與時空魅力,在山海之間,使大連的地域文化得以創新、傳承和發揚。設計師不能忽略對自然生態和人文的關注,應真正做出具有內涵且有意義的可持續設計,帶來美好體驗與享受,使地域設計變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獨特資源,將設計融入復雜的自然與人文環境[10]。
總體來說,實現地域元素與設計的自然融合,是地域性設計的關鍵,也是其精髓。地域性設計是當下與傳統的時間碰撞,亦是地方與世界的空間交流。因此,濱海城市廣場的地域性設計不僅僅是一種設計手段和表達,更重要的是其打造的地域性濱海廣場景觀是地方的自然、人文等元素面對傳統、面向世界的勃勃姿態。
參考文獻:
[1] 郭人歌.基于海洋文化濱海城市廣場景觀營造初探[D].海南大學,2018:6.
[2] 楊小漩.濱海景觀地域性規劃設計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3:13-14.
[3] 芮晨晨,周琦,孔德金.大地藝術在景觀中的人性化探索[J].設計(下),2018(12):124-126.
[4] 王瑋,孔祥炎,龐夢瀟.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景觀趨同化現狀及對策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8(5):183-187.
[5] 劉玉安.淺談地域文化在城市廣場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濟南泉城廣場為例[A].《建筑科技與管理》組委會. 2019年4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建筑科技與管理》組委會:北京恒盛博雅國際文化交流中心,2019:121-122.
[6] 江欣欣,湯箬梅.景觀媒介:城市空間規劃與歷史文脈的有機整合[J].美術教育研究,2019(21):93-94.
[7] 王千意,黃瀅.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景觀設計——以常州梅林村為例[J].設計,2018(23):67-69.
[8] 周妍.遼寧大連城市廣場景觀研究[D].廣西大學,2013:87.
[9] 李薇.淺析大連星海廣場[A].中共沈陽市委員會、沈陽市人民政府.創新沈陽文集[C].中共沈陽市委員會、沈陽市人民政府:沈陽市科學技術協會,2009:225-227.
[10] 祝遵凌.祝遵凌:讓可持續設計真正為人服務[J].設計,2019,32(16):76-80.
作者簡介:陳思凡(1997—),女,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通訊作者:陳周翔(1991—),男,浙江義烏人,博士研究生,南京林業大學實驗員,研究方向:景觀建筑,森林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