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興

【摘要】 目的 對伴息肉難治性鼻竇炎(DTRS)進行輪廓化鼻內鏡手術(RSS)治療, 觀察其治療效果。方法 35例伴息肉難治性鼻竇炎患者為研究對象, 比較患者內鏡Lund-Kennedy評分、整體癥狀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和嗅覺障礙VAS評分, 并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 患者的內鏡Lund-Kennedy評分、整體癥狀VAS評分和嗅覺障礙VAS評分分別為(6.54±2.45)、(1.92±1.68)、(2.44±1.22)分, 均低于治療前的(13.63±3.89)、(6.39±1.61)、(6.38±1.60)分,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19例(54.29%)病情完全控制, 16例(45.71%)病情部分控制, 0例(0)病情未控制。結論 采用輪廓化鼻內鏡手術對伴息肉難治性鼻竇炎患者進行治療, 療效顯著, 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嗅覺功能和鼻部不適癥狀。
【關鍵詞】 伴息肉難治性鼻竇炎;輪廓化鼻內鏡手術;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4.042
伴息肉難治性鼻竇炎是慢性鼻-鼻竇炎(CRS)的一種。這種慢性炎癥在耳鼻喉科臨床史上屬于異質性疾病[1]。該疾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 患者發病時, 會出現頭痛、鼻塞、流涕等癥狀, 病情發復發作且久治不愈[2], 為臨床醫生和患者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對于這種疾病的發病機理目前還在研究當中。且患者經過藥物、手術治療后, 仍然會繼發各種臨床癥狀或者并發癥。目前國內外關于伴息肉難治性鼻竇炎治療方案尚無共識。本研究中, 為35例伴息肉難治性鼻竇炎患者進行詳細檢查后, 為其實施輪廓化鼻內鏡手術治療, 對其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估。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4月~2018年4月的35例伴息肉難治性鼻竇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 男女比例為4∶3, 年齡22~70歲, 平均年齡(41.36±9.62)歲。納入標準:①患者曾接受過功能性鼻內鏡手術(FESS);②術后6個月以后, 息肉出現復發現象, 病情沒有顯著改善;③非手術治療方式無效。排除標準:①阿司匹林過敏患者;②具有免疫缺陷患者。
1. 2 方法
1. 2. 1 檢查方法 術前, 對所有患者進行鼻內鏡檢查, 記錄Lund-Kennedy評分;進行鼻竇CT檢查, 記錄Lund-Mackay評分。并進行鼻部綜合癥狀檢查和嗅覺障礙VAS評分。并于術后6個月, 對患者的Lund-Kennedy評分、Lund-Mackay評分和鼻部綜合癥狀、嗅覺障礙VAS評分進行再次評估。
1. 2. 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經檢查后符合手術指征, 對其實施輪廓化鼻內鏡手術。術前做好麻醉等準備。麻醉起效并收縮鼻腔粘膜后, 首先將上頜竇口、中鼻甲或殘端、上鼻甲以及蝶篩隱窩等部位進行定位。結合CT三維重建圖像, 內鏡下找準眶壁以及顱底等解剖位置, 同時對殘存氣房進行精準定位, 將患者前后組篩竇全部開放, 將附著在眶紙板以及篩頂的骨坎去除。以篩竇為中心, 將蝶竇進行蝶篩融合, 使蝶竇外側壁與篩竇外側壁保持平滑性延續。把眶下嵴處凸起骨質去除, 保證眶紙板和上頜竇頂壁平滑性延續。根據嗅裂黏膜病變及中鼻道引流通暢程度, 對中鼻甲進行定量切除。根據額竇口及額隱窩引流通道寬窄程度, 決定是否切除中鼻甲前端, 甚至進一步行DrafⅡ型額竇開放手術。最終, 形成一個平滑輪廓化的術腔。術中, 對輪廓周鼻竇黏膜組織進行適當的去除, 對息肉進行徹底的清除。對于輕微水腫黏膜, 需要進行保留, 防止誤切。對于嚴重水腫的黏膜, 可以切除表層, 對其下皮、下層組織進行保留。重點保護額竇口后壁黏膜。并將嗅裂鼻中隔面息肉, 尤其是向前蔓延到上頜骨額突黏膜的息肉徹底清除。
1. 2. 3 配合治療方法 術前, 為患者使用甲潑尼龍片(天津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20224)進行治療, 劑量為20 mg/(次·d), 連續服用4~7 d。術后根據鼻腔分泌物藥敏或經驗用藥習慣合理選擇抗生素, 指導患者自行用等滲生理鹽水沖洗鼻腔, 合理使用鼻噴或口服激素、黏液促排劑。1個月后, 為其進行復查, 并清理術腔中的肉芽、囊泡和分泌物等。術后2~3個月, 再次復診, 觀察術腔上皮化情況后決定復診次數。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患者治療前后的內鏡Lund-Kennedy評分、整體癥狀VAS評分和嗅覺障礙VAS評分進行比較。②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根據《慢性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2年,
昆明)中的療效判定標準, 作以下療效判定。病情完全控制:患者鼻塞、黏膿性鼻涕、頭部脹痛、嗅覺減退等癥狀完全消失, 其VAS評分為0分, CT Lund-Mackay評分、內鏡Lund-Kennedy評分總分<1分;病情部分控制:患者鼻塞、黏膿性鼻涕、頭部脹痛、嗅覺減退等癥狀明顯改善但未完全消失, 其VAS評分減少≥3分, Lund-Mackay單個鼻竇病變評分減少≥1分, Lund-Kenned評分>1分;病情未控制:患者上述癥狀沒有改善, 上述評分與治療前沒有差異或者增加。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治療前后的內鏡Lund-Kennedy評分、整體癥狀VAS評分和嗅覺障礙VAS評分 治療后, 患者的內鏡Lund-Kennedy評分、整體癥狀VAS評分和嗅覺障礙VAS評均低于治療前,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治療效果 35例患者均未在圍術期出現大出血, 沒有出現眶內或者顱內嚴重并發癥情況。有2例患者主訴其嗅覺有輕微減退情況, 有2例主訴鼻腔異常干燥, 有3例患者經術后檢查顯示其術腔有干痂, 1例患者術后出現開放性鼻音。對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回訪, 結果顯示, 19例(54.29%)病情完全控制, 16例(45.71%)病情部分控制, 0例(0)病情未控制。
3 討論
伴息肉難治性鼻竇炎是耳鼻咽喉科疑難病癥之一, 這種疾病的病因十分的復雜, 感染及炎性反應是該病發病基礎[3], 同時竇口鼻道的阻塞、鼻竇解剖結構變異等因素夾雜一起往往導致該病遷延不愈。有研究表明, 通過綜合性治療方法, 可以顯著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4]。因伴息肉難治性鼻竇炎疾病本身是由炎癥和感染引起, 治療上主要還是采取抗感染、消炎方案。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下, 需要采取手術方式治療。手術并不能徹底治愈伴息肉難治性鼻竇炎, 但是可以清除病變部位, 通暢鼻腔引流, 減少炎癥復發的概率, 并結合藥物抗菌消炎治療, 可以顯著控制患者臨床癥狀, 改善其生活質量。
但是臨床實踐中發現, 即使采用規范化的藥物或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手術的綜合治療方法, 部分患者病情仍然會反復, 且隨病情的遷延, 治療難度也會逐漸增大, 給醫生和患者都帶來了很大的困擾[5]。有研究表明, 伴息肉難治性鼻竇炎患者經過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手術治療以后, 再進行輪廓化鼻內鏡手術治療, 比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手術更加有效[6]。可以顯著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 改善其嗅覺障礙情況[7]。輪廓化的手術方法, 主張為患者鼻腔打造一個平滑、引流通暢的術腔, 術中需要將骨坎、骨嵴、息肉等組織進行最大限度的清除[8]。該術式不但能夠徹底清除病變部位, 減輕炎癥負荷作用, 還能夠防止息肉的復發以及術腔狹窄等病變的出現 [9]。本研究中發現, 伴息肉難治性鼻竇炎患者其鼻腔骨質增生現象比較明顯, 在術后容易生成囊泡、肉芽或者息肉, 因此術中需要對其黏膜和骨質等病變組織進行徹底清除[10]。對于中鼻甲切除范圍, 術中需仔細評估, 以期在保證術腔總體寬度的同時, 盡量保留中鼻甲根部, 防止損傷顱底并可作為再次手術時的解剖標志[11]。術后, 由于患者鼻竇黏膜、術腔骨質仍有炎癥, 術后需要采取相應的抗炎等對癥治療, 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采用輪廓化鼻內鏡手術對伴息肉難治性鼻竇炎患者進行治療, 療效顯著, 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嗅覺功能和鼻部不適癥狀。
參考文獻
[1] 劉勇. 鼻內鏡手術結合玉屏風顆粒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療效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安徽醫藥, 2017, 21(2):339-342.
[2] 施建飛, 李佳. 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療效分析. 河北醫學, 2018, 24(3):437-441.
[3] 季立, 陸文敏, 肖鋒, 等. 鼻內鏡下中鼻甲成形術對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術后鼻腔功能及嗅覺的影響.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8, 22(3):86-89.
[4] 田梓蓉, 婁鴻飛, 王成碩, 等. 經鼻霧化吸入在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術前準備中的應用效果.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7, 23(18):2338-2341.
[5] 欒格, 郝蘊, 玄麗佳, 等. 嗜酸性粒細胞與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發病機制相關性研究. 國際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8, 42(2):98-101.
[6] 龐濤, 王曉慧, 姚海波, 等. 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術前鼻腔沖洗對鼻內鏡手術出血影響分析.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8, 18(2):256-257.
[7] 馮娟, 王燕, 陽玉萍, 等. 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內鏡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分析.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 2018, 41(6):12-15.
[8] 張羅. 展望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精準治療.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7, 52(2):81-84.
[9] 王成碩, 張羅. 內鏡鼻竇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療效的預測.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7, 52(2):152-156.
[10] 蔣晨霞, 陳小東. 鼻內鏡鼻竇手術對慢性鼻竇炎患者療效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醫藥導刊, 2017, 19(10):1006-1009.
[11] 孟一帆, 婁鴻飛, 王成碩, 等. 鼻竇 CT 在診斷嗜酸粒細胞性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中的價值.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7, 52(2):93-98.
[收稿日期:201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