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菲亞·祖拉提 楊文清 李冰玉 薛志琴
摘 要目的:探討問題討論式教學法對護理學專業正常人體形態學實驗課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9級高職護理學專業學生共96名,按班級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8人),在實驗課環節分別采用問題討論式教學法與傳統式教學法,課程結束后比較兩組實驗成績和期末理論成績,并對試驗組進行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結果:試驗組實驗成績、期末理論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掌握程度、動手能力、團結協作、臨床思維分析能力明顯提升,對問題討論式教學法的認可度與滿意度較高。結論:將問題討論式教學法應用于高職護理學專業正常人體形態學的實驗課環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正常人體形態學;護理學專業;實驗課
正常人體形態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發生發育及其功能關系的學科,是護理學專業重要的基礎必修課。護理學工作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技術性,臨床工作中的各環節與人體形態結構密切相關[1],具備堅實的人體解剖專業知識至關重要。研究表明,我國的護理學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整體水平位于中等級別,缺乏對知識的主動探索精神[2]。傳統的正常人體形態學實驗課是先由教師進行標本示教,剩下的時間由學生觀察學習,整個教學過程中缺乏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加之知識點繁多,專業名詞生澀難懂,常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讓學生“忙”起來[3],將解剖學知識學以致用,增加解剖學知識與護理學臨床操作要點的相互銜接與滲透,本研究將問題討論式教學法應用于高職護理學專業的實驗課環節,探討此教學模式下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校高職學院19級護理學專業新生,以班級為單位,分為試驗組(48人),采用問題討論式教學法;對照組(48人),采用傳統式教學法。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入學成績、授課教師水平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教學方法
1.2.1 傳統教學法
教師根據護理學專業實驗大綱,借助標本、模型、掛圖等進行示教,結束后由學生自行觀察與學習,教師巡查解答疑惑或問題,下課前教師進行本節課小結。
1.2.2 以問題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法
實驗課前,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基礎護理學等相關護理專業課程,挑選與護理學臨床與操作相關的解剖學知識點設置討論問題,如:肌肉注射的常用部位、鼻飼技術中應注意什么、導尿操作時應注意什么、臨床上常用輸液、采血部位、臨床上測量血壓的部位等。教學周的理論課結束后,教師在微信“雨課堂”創建班級并推送理論課課件、提前設置好的討論問題和標本觀察點至平臺,學生手機端下載3D body軟件,實驗課前結合理論課件、標本觀察點和3D body軟件對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復習,預習實驗課內容,通過自主學習解答問題。
下面以靜脈章節為例。實驗課上,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對靜脈內容進行簡要介紹,提出問題:靜脈注射消炎藥物如何通過血液對炎癥部位產生作用?并引出與護理學操作相關的問題:臨床上常用的輸液部位,并在活體上辨認。要求學生以小組(4~6人/組)為單位學習與觀察靜脈標本和血液循環的電動模型,并就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在各組巡查,觀察每組學習與討論情況,并適度指導,解答疑問。下課前20分鐘,教師挑選3~4組要求各組員分別描述標本的靜脈名稱與屬支,匯報課前問題的討論結果,并在組員活體上辨認出上肢淺靜脈,其他組員可糾正錯誤、補充不足,教師點評每組表現并記錄評分,對本節課重難點進行小結。課后將每組課堂表現所得成績反饋給各小組。
1.3 教學效果評價
1.3.1 考試成績
學期末,兩組均進行實驗考試、期末理論考試;兩組學生均統一參加考試,采用統一試卷及評分標準。
1.3.2 問卷調查(見表2)
課程結束后,通過“雨課堂”投票功能對試驗組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試驗組對問題討論式教學法的認可度、知識掌握情況、學習能力與綜合能力的滿意度。發出問卷48份,成功提交48份,有效回收率100%。
1.4 統計學處理
考試成績結果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x±s表示,采用t檢驗,問卷結果采用相關性分析,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實驗成績、期末理論成績比較
試驗組實驗成績、期末理論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試驗組問卷調查結果
試驗組調查問卷顯示,學生對問題討論式教學法的認可度與滿意度較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掌握程度、動手能力、團結協作、臨床思維分析能力明顯提升;且學生對此教學模式的認可度、知識掌握、學習能力與綜合能力之間呈正相關。
3 討論
于2018年出臺的《護理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提出,應注重護理人才基礎教育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個人綜合素質,鑄造扎實基礎,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4]。護理學專業學生走向臨床崗位后將面臨各類疾病的診療操作,掌握扎實的解剖學基礎專業知識,熟知人體各系統器官的位置毗鄰和形態結構是臨床操作的前提和根本[5]。
通過將解剖學知識與護理學基礎操作要點相結合的問題討論式教學法,試驗組的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本學期該專業開設有護理基礎學課程,很多臨床操作內容都以解剖學知識為基礎。將解剖學習內容與護理學基礎知識組織在一起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解剖學知識,準確掌握護理學操作要點,提高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從而提高臨床操作的準確性。以小組為單位的形式進行標本學習和問題討論,將自己課前的自主學習成果與組員分享,組員之間知識互換,在此過程中,發現和質疑不同點,對有異議的問題勇于說出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培養創新性思維和敢于質疑的學習態度[6];組員之間互幫、互學、互帶,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對理論知識的吸收與理解,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習興趣,增加信息的交流互換,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7]。通過對問題的討論,例如上面提到的炎癥藥物通過血液的作用途徑,此問題可將體循環、肺循環的途徑與動脈、靜脈知識聯系在一起,形成整體的知識框架;再通過與此問題有關的臨床常用輸液部位,將上肢淺靜脈的學習與護理學操作相結合,不僅對前面所學的知識進行了復習,而且加強了理論知識的臨床應用,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發現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于教師層面來講,討論問題的設計需要做充分的準備,并具備一定的護理學臨床知識。如果能在部分章節與護理學專業教師一同備課,對于護理學專業的學生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調查問卷顯示,有少數同學對于此教學模式認可度較低,因為于學生層面來講,課前需要花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學習習慣和自控能力,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也留給學生討論與學習,這就極大地考驗了個別依賴于老師的學生,還未從思想與行動上適應與接受,使教學效果不理想。對于這部分同學,需個別指導與耐心引導,使其更好地融入自主學習與小組交流互動。相信通過不斷地總結與整改,會有更完善的教學方法運用于課程中。
參考文獻
[1]戴愛平,黎海鷗,陳玲.緊密結合解剖學知識培養護理本科生基礎護理技能的探討[J].湖南中醫雜志,2017,33(1):107-108.
[2]張璐姣.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影響因素及培養策略的研究[J].智庫時代,2020,(01):250-251.
[3]閻敬,胡博,姜靜宜,等.混合式教學法在本科生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與臨床,2020,4(1):124-127.
[4]姜安麗.《護理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解讀:教育計劃[J].中華護理教育,2019,16(1):12-15.
[5]賀細菊,王配軍,唐杰,等.護理專業本科人體解剖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解剖學研究,2019,41(4):324-326.
[6]張璐姣.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影響因素及培養策略的研究[J].智庫時代,2020(01):250-251.
[7]紀丕友,梁少華,王志強,等.小組討論式學習在護理學專業解剖學實驗改革中的運用[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7,25(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