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何斌
摘 要:鄉村振興是當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期農村發展的主要任務,如何實施成為基層施政者頭腦中的思考重地。本文以A鎮地域實情為根本,從中微觀實施層面作出思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制約因素;對策
一、引言
鄉村振興是當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期農村發展的主要任務,如何實施成為基層施政者頭腦中的思考重地。本文以A鎮地域實情為根本,從中微觀實施層面作出以下思考。
二、A鎮鄉村振興的制約因素
A鎮坐落于某縣東北部,距離縣城58公里,轄三個責任區,由原55個行政村合并為27個行政村,其中包括3個農村社區,1個瑤族村,總人口5.6萬余人,鎮域面積16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 976畝(水田22 191畝,旱土6 785畝),
地廣物薄,基礎薄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邊界邊關鄉鎮、人口生態大鎮、經濟財政弱鎮。
(一)基礎設施薄弱
農地區基礎設施總體上是薄弱的,包括交通、水利、公共服務設施等都存在不少短板。A鎮近年來抓住精準扶貧的契機,從基礎設施建設和營造宜居環境入手,大力夯實了基礎設施建設。織密鄉村路網,通自然村道路完成100%,農網改造升級,農村安全飲水有極大改善。但地處偏遠的現狀沒變,發展不均衡的現狀亟待改變,農村道路、水電供應、教育、衛生、文化等基礎條件依然與城鎮、其他兄弟鄉鎮比較大差距,與鄉村振興要求相比更是差距甚遠。
(二)產業發展基礎不牢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但農村產業活力不足,形式單一,科技含量低,效益不高。在產業選擇上要么無法入手,要么盲目選擇,有時還受到多部門、多領導不同思想困擾,產業定位難決策或亂決策。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反復論證,不草率決策、盲目上馬。幾年來,A鎮向結構調整要效益、向特色產業要增收的決心沒有放棄,進一步優化以烤煙、蔬菜、水稻三大產業為主,畜牧水產、經濟林果、藥材為輔的“三主三輔”農業產業格局有一定的發展。以浪石橋、姜家洞千畝示范種植區為核心,輻射帶動沿東舂河流域種植示范帶,形成鯉溪、永安、柏萬城三大種植塊,擁有虎形千畝優質稻示范基地、貴頭三元嶺烤煙水稻輪作高產基地、雷玄千畝富硒蔬菜種植基地。村級產業鏈有萌發態勢,2018年全年新上村級專業合作社86個,規模效益有了起步。但從往年看,A鎮易發生洪澇、干旱、病蟲、冰雹等自然災害,應對災害氣候能力不強,農業生產水平不高,仍停留在“靠天吃飯”階段,農業等產業難以做大做強。
(三)人文環境不優,發展氛圍不濃厚
農村人口外流嚴重,且主要是青壯年,在家常住人口嚴重老化,因此在鄉村振興上許多工作,如美麗鄉村建設、農業產業合作社、鄉風文明建設等缺少帶頭人,缺少中堅力量和骨干人員。近幾年來,A鎮致力于全面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成功創建市級衛生鄉鎮。加快實施農村亮化工程,全面啟動“點亮鄉村”行動。戰略思維上也提出要著力打造以東舂河為輻射的生態觀光旅游帶,以建文帝避難之所大觀堡為核心的探秘、考古、學研休閑區,以大方洞貞節牌坊為參觀點的旅游休閑區,以貴頭、三元嶺為中心的新農村建設示范區,以流夾洞、浪石橋為中心的環保蔬菜采摘體驗區,使鄉村旅游業成為鄉鎮振興中不可少的一環。但人文環境沒有上來,“等靠要”思想沒有改變,“五化”行動主動性不強。
(四)基層班子隊伍建設較為薄弱
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力不強,導致鄉村振興缺乏推動力。我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對農村政策扶持,有的村級黨組織意識強烈,積極爭取和利用政策,改善了面貌和條件,但大部分村級黨組織戰斗力太弱,遇事“怕”字當頭,畏首畏尾,無所作為。有的機制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如A鎮2016年實施并村改革,由55個行政村合并為27個行政村,合村不合管、合村不合心、合村不合力的現象仍然存在,一些遺留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對內矛盾凸顯,對外服務能力減弱,村級管理的難度日益增大。向省外、縣外的外出人口增多,村干部老化現象短期內很難改變。
三、鄉村振興的主要對策
實施鄉村振興的關鍵要解決人、財、物的最佳匹配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作不可或缺,環節性工作不可逾越。
(一)因地施策,大力改善基礎設施
A鎮根據本鎮在基礎上的最大短板,升級農村集鎮,讓鄉村變美。積極搶抓建設邊貿集鎮發展戰略機遇,加強城鎮規劃、建設與管理。增強承載力,擴大輻射面,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農民成為市民,不斷促進鎮區的經濟社會繁榮發展。一是繼續完善城鎮建設規劃。按照打造邊貿集鎮的發展戰略,嚴格按照規劃設計,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建設鯉溪中心集鎮。既彰顯特色,又凸顯優勢,形成規模聚集效應。二是大力推進重點工程建設。實施A鎮市場改擴建和永安市場易地新建。抓好各行政村綜合服務平臺改擴建。搞好小城鎮開發建設,擴大城鎮規模,實施A鎮至雷玄人行道改造、花石公路提質工程。三是努力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建好市民文化廣場,科學規劃建設鎮區垃圾處理場、公廁、客運站等公用設施;銜接自來水、通信、電力、廣播電視等單位,完善管網,更新設備,提高供給保障能力。四是加大城建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執行力度。嚴防規劃區內搶建、亂建、濫建行為,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章建筑,下大力氣整治鎮區環境衛生,樹立良好形象。
(二)提質農業增效,讓產業興旺
堅持農業“重中之重”地位,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一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大對龍頭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引導打工能人回鄉創業,引導龍頭企業向優勢產業、優勢產區和農業產業園區集中,力爭建成糧食生產、綠色蔬菜、時鮮水果、名優花卉、畜禽養殖、休閑農業等農業產業示范園。二是推進農業規模化。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健全土地流轉服務網絡體系,促進農業生產適度集中經營。培育職業農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烤煙產業,助推規模型向質量型轉變。三是推進農業科技化。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不斷提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完善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點功能及配套設施,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通過信息平臺,推進流通方式轉型升級。
(三)鞏固脫貧攻堅,讓百姓豐產
A鎮于2017年成功實現脫貧摘帽后,鞏固工作更為艱巨。因為脫貧不是終點,建立穩定的脫貧長效機制才是目標,探索建立長期可持續的脫貧路子是今后扶貧工作的主攻方向。從產業著手,鼓勵壯大扶貧車間發展,讓享受了易地搬遷的貧困戶們能“走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進一步強化合作社利益捆綁機制以及“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要享受了產業扶貧的貧困戶們能有“有技術,有思路,有干頭”;確保“兩不愁”、“三保障”無一人掉隊,使享受了教育資助、醫療救助的貧困戶們“讀得起書,看得起病”。切實做到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聯結,脫貧不脫幫扶,進一步激發脫貧戶們內生動力,引導他們改進思想,自力更生,真正做到脫貧之后不松手,繼續扶貧“再送一程”。
(四)加強法治教育,讓社會善治
增強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功能。引導村“兩委”、社會組織和村民個人有序參與農村發展事務,進一步提升農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推進平安家庭建設,開展突出治安問題專項整治,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守法用法,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發揮德治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基礎作用。開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發揮身邊榜樣示范帶動作用,發揮道德感召力量,從而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通過營造良好干事創業環境,增強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從而開創社會治理的新局面。
(五)聚焦黨建“五化”,讓組織強大
打造“支部建設標準化”。針對基層治理、基層服務功能、基層黨員干部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問題,深研真抓,改革創新,落實治本之策,優化村“兩委”班子結構,打造堅強的領導核心。嚴抓“組織生活正常化”,列出“任務清單”,推動黨內政治生活規范化,落實“管理服務精細化”。突出支部“堡壘工程”和黨員“先鋒工程”,采取掛牌上崗的形式,公示干部姓名、職務、工作職責以及個人承諾事項等內容,接受群眾監督。完善“工作制度體系化”,加強鎮村干部職工的管理考核,推行鎮工作人員月實績考核評比,用制度管人管事管實績管待遇,實行月督、季考、年總結。夯實“陣地建設規范化”。著力抓好黨建陣地建設,營造濃厚黨建氛圍,積極適應創新發展的新趨勢,推進和加強新型思想陣地建設,建立黨支部學習交流微信群,鎮、村干部將各村工作情況及時在微信群內發照片通報,做到隨拍、隨發、隨比,將微信群變成工作的調度臺、比武臺,使工作成效有對比,讓工作質量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