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溫悅
摘 要隨著馬拉松熱潮的不斷高漲,馬拉松賽事文化與城市文化的相互影響與發展也正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本研究以南昌國際馬拉松為研究主體,探討了其對南昌城市文化的影響。研究發現:南昌國際馬拉松能夠豐富城市物質文化建設、活躍城市“紅色文化”、帶動城市旅游發展、發展城市體育文化。為了促進賽事文化與馬拉松文化的交融發展,提出了以下發展建議:加快建設馬拉松物質文化、加強馬拉松賽事融媒體建設、進一步融合馬拉松文化與城市文化。
關鍵詞馬拉松;城市文化;南昌國際馬拉松;影響
0 引言
隨著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馬拉松賽事規模不斷擴大,馬拉松賽事的參賽人數近年來急劇增加。這不僅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增加了體育消費,而且對于城市文化發展,提高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的影響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南昌國際馬拉松賽事為切入點,分析馬拉松文化與南昌城市文化的交互影響,并針對馬拉松發展趨勢提出諸多城市文化和馬拉松文化的發展建議,從而使得城市體育賽事與城市文化更加密切的結合,以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
1 南昌城市文化與南昌國際馬拉松概述
1.1 南昌城市文化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集聚地,是人類的精神寓所[1]。南昌是歷史文化名城,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公元前202年,灌嬰筑南昌城,在兩千多年的發展史上,南昌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2]。南昌眾多旅游景點在全國乃至世界聞名,例如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唐天祐年間始建的繩金塔,以及萬壽宮、青云譜、佑民寺等一系列古建筑,鄱陽湖、艾溪湖、梅嶺等風景優美的山水景區。同時,南昌還有以八大山人為代表的眾多名人文化。南昌這片紅土大地孕育了豐富的紅色文化。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標志著中國人民軍隊誕生,而南昌也就成了人民軍隊的搖籃。南昌也是著名的英雄城市,被譽為軍旗升起的地方。
1.2 南昌國際馬拉松
馬拉松起源于生活,隨著不斷地挖掘而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馬拉松運動。南昌國際馬拉松自2016年開展至2019年已成功舉辦四屆,據統計,2019年南昌國際馬拉松總報名人數已達5.5萬人,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0名跑者獲得參賽資格。如此規模龐大的參賽隊伍不僅給南昌市經濟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極大地弘揚了南昌城市文化。南昌國際馬拉松本著健康、方便、親民的宗旨,使參與者既有參與比賽的歡樂,又能增強體質健康,增進家人情感,同時還可以觀賞來自世界各地參賽選手的激烈角逐,激發參與者的體育鍛煉積極性。
2 南昌國際馬拉松對城市文化的影響
2.1 豐富城市物質文化建設
南昌國際馬拉松促進了南昌市體育物質文化的建設,“體育物化文化有利于體育精神文化載體的建設、體育健身文化氛圍的營造和體育歷史研究作用的發揮”[3]。南昌國際馬拉松賽事中的物質文化對城市文化產生影響的實例無處不在。
南昌國際馬拉松的比賽LOGO與金牌等物質文化產品,正在逐步影響著南昌城市物質文化建設。賽事LOGO標志主體由南昌的“南”首字母“n”和馬拉松的“馬”首字母“m”的組合,伴有五角星的點綴而成,表現出南昌紅土大地的“紅色文化”。2016-2018年三屆賽事獎牌造型都采用海昏侯墓馬蹄金的理念。每個獎牌都帶有一顆紅星,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19年賽事獎牌主體造型設計成為一個可以旋轉的齒輪,以象征著作為新中國工業的重鎮——南昌——的獨特魅力,獎牌圖案采用城市名片之一的滕王閣。獎牌既是馬拉松賽事參與的“見證者”,也是南昌城市文化的“表現者”。
2.2 活躍城市“紅色文化”
南昌是軍旗升起的地方,“紅色文化”是南昌最主要的標志之一。自南昌國際馬拉松開始舉辦以來,八一廣場、八一大橋成了賽道必經地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空軍成立70周年之際,南昌國際馬拉松賽道發生大幅更改,賽道經過三個八一(八一廣場、八一大道、八一大橋)、南昌艦主題公園、建軍雕塑廣場、南昌航空大學,以這種特別的方式來為祖國、中國海軍、空軍慶生。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眾多的參賽選手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去了解、去感受、去講述南昌的“紅色文化”,這對于“紅色文化”的宣揚與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2.3 帶動城市旅游發展
城市馬拉松賽事對于舉辦城市的旅游業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馬拉松賽事帶來了世界各地的大量人群。將城市的文化、風俗與賽事結合起來,形成一系列的賽事衍生品是提升城市形象以及增加城市經濟收入的一個重要方式[4]。
在南昌國際馬拉松比賽中,賽事組織者在舉辦比賽的過程中采用多種方式來宣傳南昌的旅游資源。例如:賽事服裝與城市旅游資源相結合,賽道設計與城市旅游資源相結合,賽事獎牌設計與城市旅游資源相結合等。借助馬拉松賽事于無形之中宣傳了城市的旅游資源,加深了比賽參與者對于城市理解與認識,提升城市知名度,同時刺激旅游消費。
2.4 發展城市體育文化
隨著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全國刮起了運動熱潮。運動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使用器械,也可以是徒手的套路。自2016年南昌國際馬拉松舉辦以來,參賽人數逐年遞增。組織者設置多個馬拉松項目,一些獨具特色的運動項目不斷亮相出場,例如家庭跑、迷你馬拉松等。使沒有能力參與全程或者半程馬拉松的選手依然可以融入比賽的氛圍中去,促進大眾對體育的認識與了解,激發參與者運動的積極性。南昌國際馬拉松運動促進了大眾健身運動的深入發展,提高人們的健身意識。對于城市體育文化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對于全民健身戰略的實施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3 城市馬拉松文化的發展建議
3.1 加快建設馬拉松物質文化
加快建設馬拉松物質文化,對于促進馬拉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建設馬拉松物質文化,首先賽前要建設優美的賽道環境,充分利用城市公園、道路等,因地制宜建設賽事景觀、雕塑,充分營造賽事氛圍,展示城市在長期發展中所沉淀下來的歷史、文化底蘊。其次做好賽事相關物資準備,例如賽事方案、參賽包、參賽服裝、獎牌等,所有物資應根據當地特色設計,突出城市特點,提升賽事文化宣傳。
3.2 加強馬拉松賽事融媒體建設
積極開展馬拉松文化的價值宣傳,可通過線上、線下兩種途徑進行,線上可建立專門的網絡平臺,推出馬拉松文化相關圖文、影片等,同時發布比賽信息和參賽方法,積極推廣傳播。線下可通過開展馬拉松論壇、研討會、交流會等,打造特色馬拉松品牌,引發公眾關注,在傳播馬拉松文化的同時,增強群眾的人文精神、運動健康意識。
3.3 進一步融合馬拉松文化與城市文化
城市馬拉松文化作為城市體育文化的重要內涵,在其發展過程中要與城市文化不斷融合。首先,城市應該明確自身定位、重視自身的特點,必須結合實際,打造與當地特色緊密相關的馬拉松賽事,充分融合城市文化與馬拉松文化。接著,科學規劃設定城市馬拉松線路,沿途應將城市的景觀環境和城市文化有機結合,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選手展示城市的獨特魅力。最后,進一步挖掘打造具有城市獨特底蘊的馬拉松品牌,豐富城市內涵,使城市文化與馬拉松文化相融合、相促進。
參考文獻
[1]鄒廣文,王縱橫.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文化自信的心理建構[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4):30-37.
[2]蘇衍慧,吳君曉.南昌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設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9):115-116.
[3]王道杰.體育物化文化研究引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6):13-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