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霞
摘 要:財產保全錯誤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財產保全損害賠償符合一般侵權責任要件,但并沒有考慮主觀過錯的必要。本文主要從損害填補原則、申請人的主觀心理狀態無需證明、主觀過錯證明對于被申請人過于苛責等視角進行論證。
關鍵詞:財產保全;主觀過錯、;損害填補
一、問題的提出
自從財產保全制度實施以來,學術界對于財產保全的理論研究層出不窮,無論是內容上的改革還是結構上的調整,都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因財產保全錯誤引起的損害賠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點,在司法實踐中,為了避免債務人逃避執行,先行轉移財產,導致日后生效判決難以執行,當事人選擇財產保全這一臨時性救濟方式也越來越普遍。然而,申請人一味追求自身權利救濟容易忽視對方當事人的利益,因此,財產保全錯誤的情形時有發生。一旦發生財產保全錯誤,給被申請人造成損失,很容易引起當事人雙方爭議,因財產保全錯誤導致的損害賠償糾紛也越來越多。
關于財產保全錯誤損害賠償,我國法律規定少之又少,只有民事訴訟法第105條一條規定。歸責原則作為財產保全錯誤損害賠償訴訟的關鍵,只有對其進行了正確把握,對于之后的程序才能有更準確地定位,因此有必要對財產保全錯誤損害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進行討論。
二、財產保全錯誤損害賠償歸責原則之爭論
因財產保全錯誤致使被申請人遭受損失作為一種侵權行為已經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單從法律條文本身來看,并沒有指出財產保全錯誤損害賠償責任歸責原則的適用。在理論上,學術界有不同觀點,一種認為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1];一種認為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即不需要考慮申請人申請財產保全時的主觀過錯[2]。筆者搜索了中國裁判文書網,對相關案例進行了整理分析發現,司法實踐中對于財產保全錯誤損害賠償,各地法院都采取不同的審判標準,部分法院傾向于按照訴訟結果作為申請人承擔責任的依據,部分法院則傾向于參考申請人申請保全時的主觀心態,同樣是財產保全錯誤損害賠償,法官依據的原則不同,就會導致不同的裁判結果。
三、財產保全錯誤損害賠償之一般侵權
因財產保全錯誤造成被申請人損失作為一種新型的侵權類型,目前并沒有被侵權法容納,按照侵權法一般歸責原則的普遍適用性,首先應當按照一般歸責原則對其規制。具體應用到財產保全錯誤損害賠償案件中,理應按照這四個要件來進行逐一檢驗。
(一)有侵權行為發生
侵權行為的啟動僅從申請人申請啟動財產保全開始就已經埋下了侵權的種子。當然,申請人申請財產保全行使法律賦予的合理正當的權利,但當保全內容的范圍超出被申請人實際應當承擔的債務、申請人申請財產保全的權利義務基礎不存在、被執行財產的標的出現錯誤等情況出現時,侵權行為才開始產生。
(二)有損害結果
當法院的執行命令下達,執行機關會對被申請人的財產進行查封、扣押等采取強制措施,以超額保全為例,查封、扣押的范圍超出被申請人應承擔的債務范圍,損害結果就已經產生。正是因為有損害結果的出現,使得受害人的利益直接或間接受到了損害,損害賠償才會被提起。
(三)存在因果關系
在侵權損害賠償領域,認定因果關系的學說有很多分類,但主流理論是相當因果關系說,即以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增加了損害發生的危險作為判斷行為是否具有產生損害結果的可能性[3]。申請人是程序的啟動者,啟動程序初步證據的提供者,因為財產保全程序的啟動使得被申請人財產受到損害的可能性增加,兩者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系。
四、過錯要件在本案中的必要性探討
除了以上三個要件,侵權法一般歸責原則還有主觀過錯這一要件。但是在訴訟過程中,是否需要考慮申請人的主觀過錯,是有待進一步論證的,筆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損害填補規則的應用
在做出財產保全之前,法院往往會讓申請人提供擔保,這是大多數法院的做法,擔保的目的也是為了日后給被申請人損失提供補償。雖然擔保已經越來越起到主導作用,這一做法也廣受學者的詬病[4],但是這一做法,顯然是為以后賠償被申請人埋下了重要的賠償基礎。按照損害填補規則,加害人只要給其他人造成了損害,就應當對受害人的損害進行填補,而擔保則在為之后的損害填補提供一個預設。擔保的作用之一是程序啟動的籌碼,在財產保全申請之初,為了造成將來不必要的損失,申請人已經承諾,可以說已經默認了日后造成損害會進行賠償的規則,會用擔保的金額賠償被申請人,在被申請人申請損害賠償之時,就是條件成就之時。而作為一種損害填補,對因自身造成的錯誤進行彌補本身就是申請人的義務,由申請人引起的損害賠償案件必然由申請人的財產加以填補。也就是說,申請人當時是自愿接受因財產保全給被申請人造成損失給受害人進行賠償規則的,現在被申請人已經證明損害賠償的存在,此時就是實現承諾的時候,申請財產保全之時對未來的預測已經可以實現,并且有了實現的基礎,此時如果再考慮申請人申請財產保全時的主觀過錯,會有點多此一舉。
(二)申請人主觀心理狀態無須證明
不可否認,申請人在申請財產保全時在主觀上必然是存在過錯的,如果申請人沒有主觀過錯,充分盡到了合理的注意義務,必然不會發生之后的損害賠償之訴。因申請人申請財產保全造成被申請人財產損害的情況有很多,如果財產保全所在的本案沒有順利進行,就包括申請人撤訴、未在規定的時間內起訴等情況,在這些情況下被申請人一直都是被動的狀態,造成這種情況的只能是申請人,存在過錯的只能是申請人一方,而且這些過錯都是事實層面的,并不需要探尋申請人申請財產保全時的主觀心理狀態。如果本案順利進行,本案的訴訟結果將作為申請人申請損害賠償的重要依據。如果申請人申請財產保全的基礎不正當,當然屬于申請人有錯,既然申請人是主張債務的債權人,雙方當事人之間不存在權利義務關系,申請人理所應當的為自己的錯誤負責,雖然這并不排除申請人具有主觀惡意的心理,但這并不在被申請人證明的范圍之內,沒有證明的必要。如果法院判決申請人勝訴但保全的內容超出了范圍,這仍然是申請人的過錯。因為雖然申請人勝訴,財產保全的基礎得以存在,當事人是在行使正當的訴訟權利,但是超出保全范圍則是由當事人的過錯所導致,錯誤估計了保全的范圍。申請人在申請財產保全時,作為一個債權人,主觀上應當作為一個理性的人來支配自己的行為,對于被申請人財產保全的范圍應當有一個合理、清楚的認知,對于之后的損害結果應當有一個合理的預判。
(三)過錯證明對于被申請人過于苛責
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作為侵權法上的歸責原則,是法官在認定當事人是否承擔責任的重要指標。如果適用過錯責任,被申請人除了需要證明申請人有違法行為、自身因財產保全的制度的發布與實施有損害的發生,兩者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還需要證明申請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實踐中,不難發現,法院在認定申請人具有主觀過錯時有嚴格的標準,在司法裁判中,申請人具有主觀惡意,濫用訴訟作為被申請人提起損害賠償之訴的重要原因,而大多數法院在進行責任認定時都會采用客觀標準,即以一般人的注意義務為準。對當事人申請保全所應盡到的注意義務并沒有要求的過于苛責,申請人只有在故意或重大過失時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果申請人申請時符合保全的申請人條件,即只要雙方債權債務關系成立,申請人提供了擔保作為保證,并且認為只要申請人按照法律賦予申請權行使權利,法院按照正確的法律程序進行了查封、扣押就認定申請人沒有主觀惡意性,從而阻卻申請人具有惡意的主張。
按照一般人的合理注意義務很容易為申請人開脫,從而使得案件被阻卻在審查階段,對于申請人來說只要不是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都不是有過錯,都不會承擔責任,而對于被申請人來說不僅在案件啟動上需要承擔主觀過錯證明責任,在最終的訴訟結果上可能也會承擔不利的后果,這顯然是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債務人的一種苛難,是對債權人利益的一種傾斜,是有失公允的。
五、結語
財產保全錯誤損害賠償侵權構成要件應當包括損害行為、損害結果、行為與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不應當考慮過錯這一要件,也就是說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
參考文獻:
[1]肖建國,張寶成.論民事保全錯誤損害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兼論《民事訴訟法》第105條與《侵權責任法》第5條的關系[J].法律適用,2016(01):38-45.
[2]周翠.中外民事臨時救濟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199-200.
[3]王利明.侵權責任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94-102.
[4]郭小冬.從perfect 10v.Google案看臨時禁令申請中的利益衡量——兼評我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案》第21條之規定[J].河北法學,2013,31(8): 9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