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媛
摘 要:東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點城市之一,近年來對人才引進和留用也空前迫切,吸引高校畢業生留在東莞就業是東莞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與農民群體相比,高學歷青年流動群體擁有較高的人力資本,但是,非莞藉高校畢業生在融入東莞本土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都會遭遇一系列問題,如就業困難、文化排擠、情感歸屬弱等。本文將非莞藉高校畢業生作為調查研究對象,探索有助于該群體更快更好融入東莞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社會融入方式,為東莞的高質量發展輸送新的能量。
關鍵詞:非莞藉高校畢業生;人力資本;社會融入
隨著世界新一輪產業革命的興起,各地都抓住了高質量的勞動力和市場資源。東莞作為大灣區重點建設城市,渴望“騰籠換鳥”在城市發展規劃中推動經濟結構轉型。而東莞市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依靠大量人才,這離不開外地人才資源的鼎力支持,因此,如何成功吸引和留住外地人才資源將會對東莞未來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吸引非莞藉高校畢業生留莞就業是東莞市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東莞市是否能應時代要求能抓住機遇成功轉型升級,與該群體的融入和良好發展密不可分。
筆者認為,非莞藉高校畢業生選擇來莞發展的動機與農民工群體差異明顯,他們通常是“知識就業”[1],為尋找發展機會而非僅為實現就業或增加收入而留莞。同時,本文的研究對象是留莞時間不久的大學畢業生,他們的年齡因素、留莞時間因素也使其社會融入的具體表現區別于其他群體。同時,他們的戶籍地和所在家庭經濟地位因人而異,且他們具備“人才”的基礎學歷條件,因此,對這類群體的社會融入的研究應考慮到個人職業發展因素及在莞社會支持網絡對其文化和地域認同的影響[2]。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非莞藉高校畢業生
高校畢業生的戶籍所在地是指本科、大專院校畢業生在高中畢業、大學錄取之前的戶籍所在地。在這個基礎上,所謂的非莞藉高校畢業生是指考生在高考時戶籍所在地并不是東莞而是在其他城市,通過報考東莞市內高校被錄取志愿后,到本土就讀的學生。
(二)社會融入
“社會融入”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目前尚無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不同學者或研究機構給出了不同的概念涵義。在界定社會融入的概念之前,首先要區分“融入”和“融合”的內涵。“融合”一方面是指兩種或是多種事物融為一體,有機聯系,相互滲透,而后可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另一方面指的是個體或群體由于自身生存環境或發展需求不同,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心理活動。隨著個體的發展,個體在社會中將不同程度的接觸具有特點的個體,從而與他人的心理活動或心理觀念產生碰撞。一定程度的熟悉和了解后,能在感情關系上達到認可和理解的程度,形成實現融合的狀態。而“融入”是單向的,暗示著可能存在不平等的主從關系。融入是融合的前提,融合是融入的發展。因此,在外來人口進入新城市,“融入”的主體是外來人口。
本文傾向于將“社會融入”定義為社會整合是一個持續過程,使每個人,特別是外來群體,能夠以公平和全面的方式參與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以促進社會包容,最終實現社會團結。
二、非莞藉高校畢業生在莞的社會融入情況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深度訪談法。訪談調查以兩種形式進行,第一種是針對非莞藉高校畢業生進行面對面的個案訪談,深入了解其真實狀況;第二種是組織非莞藉高校畢業生參加的座談會,在討論中了解非莞藉高校畢業生在莞生活和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經驗。
(二)社會融入情況分析
1.經濟融入方面
國外學者將經濟層面的社會融入稱之為生存適應。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高校畢業生只有解決了吃飯、住宿等維持生存的最基本生活需要,才能有資本和勇氣在這個城市開展新一階段的人生實現自身的價值。
首先,勞動就業和經濟收入是經濟融入的重要部分,根據訪談對象的訪談結果發現,絕大部分會留在東莞就業的訪談對象認為自己的事業有發展前景、工作待遇較好、收入水平也較高、工作相對穩定。可看出經濟動機是非莞藉高校畢業生留在東莞的重要原因。而有些對現狀不太滿意,希望能到大城市找到更好的發展平臺。還有一些認為雖然在待遇方面未能達到他們期望的水平,但他們在工作中找到了成就感和意義促使他們愿意繼續留在東莞的發展,并且認為日后的待遇會隨著東莞的發展不斷提高。
其次,綜合多人訪談的結果還發現,非莞藉高校畢業生教育培訓機會缺乏,就業不穩定。許多高校畢業生對自己的發展方向不明確,為了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生存,他們只是暫時選擇一份較為安穩的工作。高校畢業生在解決生活問題的同時,也會注意自我升值,利用周末的空余時間去接受公司提供的培訓和職業考試。
2.文化生活融入方面
在社會整合理論中,許多學者強調文化整合在社會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受國際移民研究和“同化論”的影響,國內學者也非常重視城市文化對新成員的同化。他們認為,文化融合是社會融合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也是社會融合的最重要指標。訪談對象小L在訪談當中說到:“雖然我已經在東莞生活了四年,但我還是不太了解這個城市的文化,就像當地著名的景點和文化歷史博物館幾乎從來沒有去過。”大學的四年時間都是在學校這個半封閉的環境下生活,對東莞本地居民風俗習慣、語言習慣等難以融入,很多閑暇生活都徘徊在原有的熟人圈和文化圈中。其中不少畢業生反映,作為外地人很難聽懂東莞本地白話,語言不通對他們融入東莞本地文化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3.身份心理融入方面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低水平的需要得到滿足后,人們會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滿足。非莞藉高校畢業生在生活得到保障之后,會激發他們更高層次的需要,且身份心理的融入是社會融入的較高層次,因此當高校畢業生在心理上有歸屬感、安全感,并愿意把自己當成東莞市民一份子的時候,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融入。小Y在訪談中表示:“我的老家在潮汕揭陽,畢業后認識了本地的女朋友,讀大學的這幾年也慢慢喜歡上東莞這邊的風俗習慣尤其莞式小吃和早茶文化,現在在東城某律所從事實習律師,工作穩定,打算在本土居住生活,希望符合條件后將戶口遷入東莞,享受更多本地人的福利例如購房、孩子讀書。”
不少非莞藉且家住偏遠地區的高校畢業生留在東莞發展,并主動融入東莞的意愿較強,甚至是希望可以入戶東莞成為新市民。但是由于東莞積分入戶政策的變更,新政策、新條件的實行,讓很多想入戶東莞的高校畢業生望而卻步,因此難以享受東莞的諸多社會福利,與本地居民的福利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上述提到的現象難免會造成身份融入感不強,即使在東莞工作2~3年,畢業生也不認為自己是屬于東莞這個城市的,甚至仍然會受到東莞本地人的歧視等。
4.社會交往融入方面
社會交往層面的融入是社會融入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橋梁。社交無時無刻都在發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都是無法避免的。只有高質量的社交才能促進非莞藉高校畢業生在東莞的融入和發展。根據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到高進階,人類的各個時期都有一個占主導地位的需求。作為高校畢業生,他們初到陌生的社會環境中工作和學習,同時面對著眾多機遇和挑戰,有著強烈的社交需求。訪談對象小Z表示:“身為外地的,我更愿意和自己的熟人一起生活工作,相比新地方認識的朋友,老鄉會有更多的話題和親切感,也更愿意和他們有更深一層的交往。”從他們的訪談內容可得知,在娛樂休閑時間,他們更愿意待在家里或者單位宿舍中不愿意出去,跟本地人的接觸只停留在了工作層面,下班之后就各顧各的,很少有生活和興趣其他方面的交流和交集,更談上不上參與當地街道或社區的工會活動等。
三、建議與對策
(一)個人層面
首先,明確“社會人”的身份,適應社會需求。勇敢面對挫折,保持謙虛好學的態度,不為過去的成績所迷惑,也不為自己的學歷或某方面技能而沾沾自喜。其次,認清目標并找到提升個人能力的機會。準確定位,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明確未來發展的目標。了解更多有關社區的社會資源,充分利用這一資源來豐富自己,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此外,克服“體驗生活”思想,培養責任感。進入東莞后,非莞藉高校畢業生應制定長遠計劃,創造條件扎根于東莞,不以體驗生活為目地,提升主人翁意識,積極融入東莞社區,將個人與該地區的發展聯系起來,培養政治意識和責任感。
(二)社區層面
在社區大力推行參與式管理。社區要通過開展文體、環保等活動,吸納非莞藉高校畢業生參與社區管理,提高其與當地居民的社會交往,建構起沒有身份區別、地位和權利平等的“新市民制度”,增強社區凝聚力和非莞藉高校畢業生的認同感、歸屬感。聯合居委會、本地居民、社會組織、企業等多個主體共同治理社區,共同參與社區項目建設,在社區內形成具有包容性、多元化的氛圍。通過社區的宣傳欄、廣播、網絡、論壇等教育活動,內化東莞本土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縮減其與當地居民的社會距離,促進非莞藉高校畢業生在社會交往層面的融入。
(三)政府層面
首先,發揮引導作用,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政府應在市內建立一個針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保障機制,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可靠的就業機會,推出更多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優惠政策,同時提供就業咨詢渠道和拓寬申述渠道。其次,建立培訓平臺,加強非莞藉高校畢業生的技能和素質培養。政府應建立惠民培訓機制,加大培訓投入,與第三方(培訓機構,學校,社會組織)建立合作關系,注重培訓效果的檢查,確保證書的含金量。政府還應重視大學畢業生職業指導,就業信息咨詢,心理咨詢,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完善。此外,還要改善社會福利,保障非莞藉高校畢業生的各項基本權益。
四、結語
本文從經濟、文化生活、身份心理和社會交往層面對非莞藉高校畢業生群體在莞的社會融入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指出在經濟層面和身份心理層面,非莞藉高校畢業生憑借本身具有的文化資本和智力資本,有積極主動融入的嘗試,但也遇到了一些阻礙和困難;在文化生活層面和社會交往層面,非莞藉高校畢業生則處于被動局面,更愿意停留在原有舒適的圈內,融入性不高。因此,非莞藉高校畢業生在莞的整體社會融入情況不佳,需要從個人、社區、政府各個層面做出適當的調整和變革,形成良好的共處局面,為東莞市更高層次發展鋪墊人才基石。
參考文獻:
[1]王楊,徐正,趙海珠.地域融入與文化認同——在京流動大學畢業生社會認同的影響因素模型[J].青年探索,2016(4):44-51.
[2]郭星華,邢朝國.高學歷青年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北京市為例[J].中州學刊,2009(6):103-108.
[3]張傳慧.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
[4]雷開春.城市新移民的社會認同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08.
[5]叢玉飛.青年白領移民社會信心及影響因素[J].當代青年研究,2013(5):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