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
從2020年4月7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將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從0.72%下調至0.35%。這是我國央行12年來首次下調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由于超額準備金利率一直是我國實際意義的“零利率”,它的調低,表明我國央行確定的利率下限降低,必將促使商業銀行加大放貸力度,同時拉低中小微企業或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本文將分析超額準備金利率的意義與作用以及下調后對利率走向的影響。
超額準備金的構成及其利率的作用
超額準備金是存款類的金融機構在繳足法定存款準備金之后,自愿存放在中央銀行的錢。由存款銀行自主支配,可隨時用于清算、提取現金以及大信貸投放等需要,或者作為資產運用的備用資金,央行對超額準備金支付利息。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存放超額準備金的目的一般有三:一是用于銀行間票據交換差額的清算;二是應對不可預測的現金提取;三是等待有利的貸款或者投資機會。我國商業銀行出于以上目的,都會在中央銀行存放一定的超額準備金,我國商業銀行存放超額準備金的目的最主要是為了等待未來有利的投資機會,以及用于銀行間票據交換差額的清算或者支付清算。
相對于中國央行,大部分外國央行,有的只對法定存款準備金付利息,有的對所有的存款準備金都不計利息。我國央行對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所有的存款準備金都支付利息,并且利率相對較高。一般情況下,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包括銀行自有的庫存現金和存放在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此次降息之前,我國央行為商業銀行支付的利息一年期的超額準備金利息為0.72%。
從我國利率改革的現狀看,由于我國不實行“零利率”刺激政策,我國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在央行存放的超額準備金利率,可以看作是我國的核心基準利率或者具有實際意義的“零利率”。如果商業銀行在市場找不到合適的信貸機會,拆借市場風險較大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就將自己的多余頭寸存放到中央,這樣至少可以保證自己的資金安全和有一定的收益性。所以,一般情況下,超額儲備金也作為商業銀行一個常用的避險手段。從利率的角度看,如果商業銀行在市場上找不到有利的投資機會或者拆借機會,可以將超額儲備作為商業銀行一個不錯的收入和避險選擇。
超額儲備決定流動性的松緊。一般情況下,商業銀行對流動性的判斷是看存量也就是M2,存量決定了商業銀行可以用的資金和可以湊集到的資金。而投資市場是看社會融資規模。但是,中央銀行對流動性的調控主要是看超額儲備的水平。這是中央銀行能直接并且迅速觀察和調控的流動性。所以,一般情況下,中央銀行所說的流動性就是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特別是超額儲備準備金。可以說,在中央銀行的視野里,超額儲備金水平就是可供調控流動性的標桿。
上一次超額準備金利率下調是在2008年,當時該利率從0.99%下調至0.72%后,自此10多年再未調整。當時下調的背景是因為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為了盡快扭轉當時中國經濟出現的下滑局面,中央銀行調整了超額準備金率,再加上當時出臺的4萬億元刺激經濟政策,在多重有效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中國經濟基本上走出了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
此次我國央行下調超額準備金利率,主要是倒逼商業銀行下調貸款利率并且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從而加大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以及降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最根本的作用是促使銀行不要把資金存放在中央銀行賬戶中,而是要商業銀行將資金用于支持實體經濟。與美國相比,到2019年底,我國與美國準備金比重大致相當。但是,與美國不同的是,在準備金比重中,我國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比重是不高的,而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的比重較大,超額準備金比重較低,而美國恰恰相反。我國商業銀行超額儲備金的水平和規模,長期看取決于各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水平、支付便利程度以及我國中央銀行支付準備金的考核模式,短期取決于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的松緊狀況。到2019年末,我國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為2.4%,對應總量大約5萬億元左右的流動性。從各行所占比重看,主要的上市國家大銀行超額準備金在總資產中所占比重為1.1%;全國性的股份制銀行超額儲備金比重為0.8%;城商行超額準備金比重1.5%;農商行超額準備金比重為1.4%。基本反映了各層次商業銀行的資金寬松程度和清算的信用程度,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
從全球主要市場經濟國家看,除歐洲央行的超額儲備金利率為負值,其目的是為了倒逼商業銀行擴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但是,大部分國家的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存放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都是支付利息的,其中,不論是法定存款準備金還是超額準備金。但也有的央行也把它們作為貨幣政策工具反向進行應用。比如在2008年10月金融危機爆發時,市場流動性缺乏,金融機構基本停止貸款。在這種情況下,美聯儲于2008年10月23日提高了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從0.75%提高到1.15%。這一措施鼓勵商業銀行在美聯儲存放超額準備金,使美聯儲在應對金融危機時在調控流動性方面處于有利位置。
超額準備金利率是最重要的基準利率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雙軌合一”已經實現,一般情況下,我國超額準備金利率被認為是我國最為重要的官定基準利率。超額準備金利率的調整直接會影響到7天逆回購利率以及同業拆借利率,對市場報價利率的影響將更為明顯。超額準備金利率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最核心基準利率與市場利率的聯動性,有助于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等到4月份結束,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一政策工具的應用對促進商業銀行增加對實體經濟的信貸速度,降低融資成本的作用效果了。
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利率與常備借貸便利(代表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利率)共同構成了我國基準利率的顯性下限與上限。從機會成本的角度看,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是商業銀行資產段的最低收益率。我國超額準備金政策使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1995~2005年,配合存貸款基準利率而進行常態化調整(這期間共調整11次);二是2005年以后,調息空間受限,使用頻率大幅度下降。其中,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使用1次,主要用來應對較大的外部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