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平 黃帆帆 盧歡
近年來,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勢頭良好。首先,我國數字普惠金融體系初步形成。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政府積極推動數字設施建設、傳統金融機構大規模應用數字技術提供金融服務、新興金融科技企業提供高水平數字技術服務三方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其次,我國數字普惠金融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根據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的測算,2018年省級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的中位值是2011年的8.9倍,指數值平均每年增長36.4%;與此同時,在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和數字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最后,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績效突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保監會聯合發布的《2019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人均擁有7.6個銀行賬戶、持有5.7張銀行卡,每10萬人擁有ATM機79臺、POS機2356臺;全國使用電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達82.39%;2019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柜率總體超過85%。
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造成了我國經濟運行的暫時停擺,也給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此同時,為應對疫情給人民生產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全國上下開展了積極的“抗疫”行動,又為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疫情對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沖擊
數字金融業務競爭加劇
突如其來的疫情,加快了金融機構轉型升級的步伐。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疫情期間銀行機構線上業務的服務替代率平均水平高達96%。不難看出,一場升級版的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浪潮已然到來。一些銀行憑借著自身線上業務的長期積累和組織機制優勢,可以較高效地實現疫情期間的數字化轉型。例如,網商銀行依托龐大的數據資源不斷優化“310”貸款模式,疫情期間聯合同業機構發起“無接觸貸款”助微計劃,累計向14.6萬戶湖北小店、全國醫藥類小微商家發放貸款46.8億元;光大銀行深化“云繳費”服務,將各地分散的繳費業務集中接入云平臺,2020年1月24日至3月末,完成湖北省線上繳費230多萬筆,服務用戶124.3萬戶。
對中小銀行而言,面對突發的、持續數月的疫情沖擊,即使有國家利好的政策支持,仍感捉襟見肘、招架乏力。疫情影響下,中小銀行不僅受到來自資產端、負債端和權益端的直接沖擊,還面臨利潤下降、道德風險和高杠桿風險等問題。對保險公司而言,受疫情影響,短期內保險公司業務面臨一定壓力,航意險、交通意外險等消費險因出行或旅游計劃的大幅減少而下降,行業前十的財險公司中有九家機構的業務規模出現了大幅萎縮。與此同時,阿里、騰訊等金融科技公司則憑借其在網絡、數據方面的優勢,在疫情期間為企業及個人提供了優惠、便捷的信貸支持,還提供了許多數字生活服務。
小微企業風控難度加大
本次疫情中,小微企業是受影響較大的群體之一。北京大學數字金融中心研究員王靖一等(2020)的研究顯示,在重點疫區湖北省,線下微型商戶中的活躍商戶量和營業額,較推算出的如果沒有疫情發生的“反事實結果”,分別下降59.3%和69.7%;而在全國其他地區,活躍商戶量和營業額則分別下降約40%和50%。從短期來看,受疫情影響,小微企業尤其是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等行業的收入銳減,導致企業入不敷出、流動性不足。盡管目前疫情得到了初步遏制,全國各地都在有序推動復工復產,但對于那些實力薄弱的小微企業來說,不僅復工復產舉步維艱,一些企業甚至走到了生死邊緣,多半無力償還到期的貸款。從長期來看,疫情引發的經濟下滑將進一步惡化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在經濟系統中,小微企業抵御經濟波動的能力往往是最弱的。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2020)的一項調查發現,疫情發生后的3個月是大部分企業的“生死線”,65%的企業主表示自有資金只能維持不超過3個月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58%的企業主表示所有能借到的資金也僅夠維持不超過3個月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
事實上,部分小微企業面臨的經營難題實質上并非疫情導致的,而是經濟周期的問題,或是訂單、市場、財稅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對這部分小微企業而言,即使獲得信貸支持,也只是暫時緩解資金流動性,延續其退出市場的時間,需要出臺解決小微企業長期困難的政策措施。而且,疫情期間企業經營情況變化更加難以捕捉,外部政策調整也趨于頻繁,這進一步增加了風險控制的難度??傊?,對金融機構而言,疫情期間乃至疫情結束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為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服務都會承擔比以往更大的風險,風控問題更加突出。
農戶金融需求降低
疫情期間,各地采取的防控措施給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汪小亞和楊慶祥(2020)調查發現,由于農產品有存活率和保鮮度的特別要求,物流受阻對農戶影響要大于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90%以上的客戶表示物流受限對農業生產和銷售有影響,對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影響相對較重。農產品滯銷的同時,農戶的金融需求急劇下降。
首先,疫情導致的物流受阻致使農產品滯銷嚴重,尤其是畜禽產業受損失較大。在這種情況下,農戶往往要面對沉重的經營損失,無力繼續申請貸款進行生產經營或擴張生產規模,導致短期內農戶的信貸需求減少。其次,對大規模種植、養殖的農戶而言,由于種子、化肥及飼料的采購所需資金規模較大,疫情引發的交通阻塞致使種子等物質的采購難度加大甚至錯過采購時機,使得這部分資金需求有所降低。再次,疫情期間農戶外出活動的次數、時間大幅減少,各類農業經營活動受到較大的影響,因經營所產生的金融需求也隨之下降。最后,數字鴻溝的存在阻礙了農戶的金融需求。疫情期間,很多金融服務被迫在短期內迅速轉變為線上服務,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形式提供,但農戶因為存在更大的數字鴻溝,金融素養水平普遍較低,對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短期內難以理解和接受,從而降低了其金融需求。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受阻
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必須有相應的數字基礎設施作為基礎和保障。所謂“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指與數據相關的基礎軟硬件建設,包括網絡、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基礎軟件等方面,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則是其背后的核心技術。金融機構也紛紛加大了金融科技投入力度,突發的新冠疫情,對于我國加速發展的數字基礎設施而言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其影響主要表現在相關設備器件生產商的生產延期以及相關設施建設的施工進度延緩等方面。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大部分企業復工復產大幅延后,造成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設備供貨也因此推遲。另一方面,道路交通的阻隔以及社區的封閉式管理,導致全國范圍內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都出現了延緩。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間金融基礎設施(包括各種支付清算系統以及基礎征信系統等)的數字化建設進程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由于金融基礎設施是金融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對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也產生了一些阻礙。
進一步推進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對策
強化政府的支持和引導
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必須強化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功能。首先,要更加積極地運用貨幣政策。既要積極運用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等貨幣政策工具,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也要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更多地將新增或者盤活的信貸資源配置到小微企業和三農等領域。其次,要更加靈活地運用財政政策。既要為復工復產發揮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職能,也要立足公共財政職能,完善、用好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對普惠金融相關業務或機構給予更有力度的支持。再次,要大力健全金融監管機制。既要推進監管科技能力建設,探索構建穿透式監管、監管沙盒等新型監管模式,也要協同推進金融科技創新和監管科技創新,建立適應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監管組織架構和運營模式。最后,要繼續加強地方配套支持。鼓勵各級地方政府通過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土地租金、提供稅收減免或給予補貼、獎勵等方式,激勵和引導企業和科研院所加大數字技術研發的力度,激勵和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大數字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瞄準小微企業、三農等弱勢群體發力,推動數字普惠金融更快的發展。
推動參與主體的競合發展
疫情影響下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要求各類數字普惠金融參與主體都必須樹立更加開放包容的發展理念,既要相互競爭,更要適度合作,共同打造良性的發展生態。一是要建立市場規則為良性競爭創造條件。一方面,要盡快確立各類數字技術的行業標準,為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盡快明確數字金融產品與服務的監管規則,為金融機構和相關企業創新數字金融產品提供指引。二是要積極探索開放銀行模式,利用開放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技術,實現與第三方機構間的數據共享,使金融服務融入各類生產、生活場景,充分利用疫情帶來的商機。三是要支大力持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金融科技企業加強合作,采取產品采購、技術輸出、業務培訓、交叉持股等方式,充分利用大數據、AI、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共同推進面向三農和小微客戶的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
提升金融機構的數字服務能力
疫情沖擊之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要求金融機構應大力提升其數字服務能力。一是要加快機構的數字化轉型進程。不僅要在發展戰略上明確數字化轉型的目標和步驟,還要在資金投入、人才聘任、崗位設置、組織架構等層面推進數字化轉型戰略的落實。二是要加強機構數字化轉型的制度建設。圍繞數字化轉型提升金融機構的數字化服務能力,離不開扎實有效的制度支撐,既要制定數字化轉型的發展戰略、工作規劃,也要出臺相關的選人用人標準和薪酬政策,還要建立數字化轉型的協同機制、營銷方案。三是要因地制宜推進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金融機構既可以通過與金融科技企業合作、采購等方式直接引入數字產品,也可以通過參觀考察、學習培訓、自主研發等方式間接發展數字金融產品與服務。四是要注重運用數字技術提高風控水平。不僅要利用大數據、AI等數字技術構建符合機構特色的智能風控模型,優化信貸風險決策;還要建設線上線下相互結合的貸款質量監測平臺,加強貸后風險管控。
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要加快數字基礎設施核心技術攻關。一是由工信部牽頭,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的研究力量,組建分工明確、任務清晰、保障有力的科研團隊;二是要聚焦數字化轉型的重大需求,加大5G增強技術、6G技術研發支持力度,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的精準對接。其次,要進一步夯實互聯網的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全民的互聯網普及率,穩步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的部署和5G網絡建設,尤其是在金融行業的規模部署和應用步伐,助推各類支付清算系統功能的完善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再次,要進一步培育、豐富各類應用場景。要堅持應用導向、需求導向,持續豐富“數字基建”的應用場景,推動數字基建與制造、能源、交通、農業等實體經濟領域融合發展,為數字金融的創新創造更多的應用空間。最后,要注意區域協調發展。要重點加強中西部、農村及偏遠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區域間的數字鴻溝,補齊數字金融發展的基礎設施短板,減少弱勢群體獲得金融服務的現實障礙。
(項目支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形成機制及其風險治理研究”〔71873011〕、“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屬高校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支持計劃〔CIT$TCD20180311〕)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其中張正平系北京工商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