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美國時間4月20日,國際油價創下一項新紀錄。美國5月份輕質原油期貨WTI價格暴跌,收于每桶-37.63美元,史無前例地跌至負值。從供需的角度來說,某個資產價格暴跌肯定源于其市場供大于求。不少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原油價格錄得負數,正是原油市場“史無前例”的供給過剩的表現。
如此看來,這段時期全球的“史無前例”著實不少。剛剛過去的短短50多天里,疫情、通縮預期、降息、流動性危機、無限量QE等一系列相互沖突的驅動因素交替涌現,將全球金融市場攪得天翻地覆。美股四次熔斷、黃金上躥下跳、原油自由落體……,全球的金融市場進入了一個劇烈振蕩的時期,這對全球的金融機構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如果說,當下正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則其影響必然不會止步于金融領域。“新冠病毒是一只真正的黑天鵝,既不可預測,又有重大影響”,正如景順奧本海默新興市場基金的管理者賈斯汀·萊弗倫茨所言,新冠病毒這只黑天鵝的巨大身影下的“后疫情時代”已悄然逼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不論是經濟領域的對外直接投資、全球產業鏈布局,還是政治領域的中美政府關系,都將以不同于以往我們所熟知的姿態登場。
疫情帶來的“危機”終會過去,但此后的世界里,風景會變,規則也會改變,也許我們應多一點理性,多一分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