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肅杰

【摘 要】 目的:觀察并探討從陽虛角度對皮膚病紅癢癥狀患者展開中醫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將本院86例皮膚病紅癢癥狀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僅接受西藥治療的為對照組,從陽虛角度應用中醫治療的為觀察組。對比并評價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達到95.3%,相比于對照組的79.1%明顯升高,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在對皮膚病紅癢癥狀患者展開治療時,通過從陽虛角度給予中醫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療效相比于西藥治療更為顯著。
【關鍵詞】
皮膚病紅癢癥狀;陽虛;中醫治療
在臨床上,皮膚病紅癢癥狀比較常見,主要包括酒渣鼻、凍瘡以及痤瘡等,該病的發生與患者的體質、生活及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1-2]。在中醫學領域,皮膚病紅癢癥的病癥主要是患者體內陽氣虧虛,缺乏溫煦之力,使得濕邪寒滯于體內,久而化熱,治療時應遵循溫陽化濕的原則,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本研究中,通過從陽虛角度對本院86例皮膚病紅癢癥狀患者中的部分病例展開中醫治療,獲得了理想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86例來本院接受治療的皮膚病紅癢癥狀患者為例,于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入院。隨機將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43例中,男女各有24例、19例;年齡為20~65歲,平均年齡為(43.5±2.2)歲;疾病類型:27例為痤瘡,11例為酒渣鼻,5例為凍瘡。觀察組43例中,男女各有25例、18例;年齡為21~67歲,平均年齡為(43.8±2.5)歲;疾病類型:26例為痤瘡,12例為酒渣鼻,5例為凍瘡。所有患者經檢查,均得到確診,一般資料對比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西藥治療,即讓患者口服150mg的鹽酸米諾環素膠囊,每天用藥2次。對于觀察組患者,則從陽虛角度對其展開中醫治療,1)痤瘡患者:采用陽和湯進行加減,方劑組成包括:黃芪、熟地各30g,丹參20g,川芎、黨參、干姜、防風、桔梗、白芷、炙甘草、炒芥子、野菊花、桂枝各10g,黑順片6g,三七、蜜麻黃各5g,加水煎至200mL,分早晚2次溫服。每日1劑,共服用7劑。同時配合火針治療。2)酒渣鼻患者:選用火針配合小建中湯與四妙丸進行治療,共治療1個月。3)凍瘡患者:采取足陽明胃經募穴中脘,應用中粗火針進行點刺,并用灸盒艾灸中脘半小時,每周展開1次治療。叮囑患者注意手部保暖,共治療3個月。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紅癢癥狀完全消失,無色差及疼痛感,皮膚顏色恢復至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紅癢癥狀有所緩解,皮膚顏色有所恢復,有輕微疼痛感;無效:癥狀及自我感覺均沒有好轉,甚至出現加重的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分析工具為SPSS 21.0統計學軟件,涉及到的計量、計數等數據分別用均數(±s)標準差、率的形式表示出來,結果有統計學意義的判定標準為P<0.05。
2 結果
經統計,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達到95.3%,相比于對照組的79.1%明顯升高(P<0.05)。見表1。
3 討論
痤瘡、酒渣鼻以及凍瘡,是比較常見的幾種皮膚病紅癢癥。其中,1)痤瘡也被稱為青春痘、粉刺等,發病群體以青春期人群為主,為一種皮脂腺炎性疾病,其發病機理主要為中氣不足,陰火上浮,清陽下陷而運化失健[3-4],治療的關鍵在于升發陽氣,瀉降陰火,補脾胃之元氣,將身體陰陽重新平衡。因此,在顏面紅腫癢痛的痤瘡癥患者中,并不是都為熱證,也包括陽虛寒凝證患者,在治療時應以具體病情為依據,做到對癥治療。2)酒渣鼻也被稱為玫瑰痤瘡,指的是鼻部及鼻兩側的皮膚出現持久性的丘疹、毛細血管擴張及紅斑的一種慢性炎癥皮膚病,病機主要是人們生活壓力增大,再加上嗜食辛辣、肥甘厚味、熬夜、靜多動少,引起疾病叢生,導致寒熱錯雜之證,中醫角度則為陽氣不足,中焦濕阻,加上氣機升降出現失常,氣郁于上化熱,最終出現紅熱之象。3)凍瘡也被稱為水浸足,癥狀表現為手、足、鼻尖以及耳郭等暴露部位局部腫脹發涼,皮膚暗紅、紫斑,瘙癢、疼痛,甚至出現水皰、潰瘍等,多發于潮濕且氣溫低的地區。中醫發病機制主要為觸冒風雪寒毒之氣,對肌膚造成損傷,引起氣血壅澀,生成凍瘡。
對于皮膚病紅癢癥,臨證時容易將其判定為熱證,進而向患者應用苦寒清熱之藥,盡管可一時緩解其癥狀,但最終會對人體的正氣造成損傷,引起變證叢生,嚴重時還會導致病情綿延不愈。具體分析,脾胃是后天之本,也是氣機升降的樞紐,氣血生化的根源,脾主肌肉與四肢,痤瘡、酒渣鼻與凍瘡這三種癥狀盡管有著不相同的表現;陽氣如果無法溫中,則會引起腹痛腹瀉;氣機升降失常,中焦濕阻,氣郁日久則會化濕生熱,最終導致痤瘡及酒渣鼻等癥狀的出現[5]。由此可見,在對此類疾病患者展開治療時,可從陽虛角度出發,謹守病機,有的放矢,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本研究中,從陽虛角度應用中醫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其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接受常規西藥治療的對照組(P<0.05)。具體分析,主要是觀察組中,通過向痤瘡患者輔以鹿角霜、黑順片以及干姜等溫腎之品,再配合火針的溫熱之力,可起到以熱引熱,腎陽得充的效果,進而使得陽氣鼓動有力,膿頭盡出,從而加快疾病的愈合。酒渣鼻患者應用的小建中湯具有溫中補虛,和里緩急的作用,四妙丸除了可對下焦濕熱之證進行治療外,還可治療因氣機升降失常及中焦濕阻導致的機體寒熱分布不均的患者,再配合火針,可產生較強的溫熱之力,促進經脈及氣血的暢通,除濕驅寒,溫中和胃,諸證自愈。凍瘡患者采取足陽明胃經募穴中脘,應用中粗火針進行點刺,并用灸盒艾灸中脘半小時。其中,作為足陽明胃經的募穴,中脘穴是胃精氣深聚的部位,可調理中氣,采取火針與艾灸療法,即通過溫熱刺激,達到解散寒凝,溫陽通經的作用,確保四肢得以溫煦,從而避免凍瘡的再次發作。
綜上所述,在對皮膚病紅癢癥狀患者展開治療時,通過從陽虛角度給予中醫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療效相比于西藥治療更為顯著,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丁旭,劉瓦利,許銑.從“郁乃痤”探討痤瘡的辨病與辨證[J].北京中醫藥,2018,28(04):273-275.
[2] 李瑞超,李巖,焦召華,等.酒齄鼻病機之芻議[J].四川中醫,2016,31(07):29-30.
[3] 殷新,唐犀麟,盧傳堅.補中瀉火法治療脾虛型痤瘡48例[J].陜西中醫,2017,32(11):1502-1504.
[4] 萬海棟,周超,熊冬蘭,等.中醫對凍瘡的辨證論治[J].亞太傳統醫藥,2016,06(06):52-53.
[5] 吳在德,吳肇漢,鄭樹,等.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