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玉娟
摘要: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經受了巨大的變革。新聞專業主義作為新聞傳播學經典理論,在新媒體環境背景下其涵義也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遷,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新聞專業主義;傳播主體;傳播效果
一、傳統新聞專業主義的興起
(一)出現背景
19世紀末,大眾化報紙在西方國家流行,由于報紙面向社會大眾發行,所以價格低廉,主要以廣告作為利潤來源。在追逐市場的過程中,眾多媒體為了吸引讀者,擴大發行量以獲得更高的利潤,便發布大量具有刺激性、煽情性的“人情味新聞”,也就是靠揭露丑聞、渲染色情暴力色彩等手段和方式吸引讀者。
尤其是19世紀80年代,普利策的《紐約世界報》與赫斯特的《紐約新聞報》所進行的“黃孩子”之爭,導致煽情主義泛濫,假新聞遍布,由此大眾漸漸開始厭惡這類新聞。
1896年,奧克斯接手《紐約時報》,為改變“黃色新聞”泛濫的局面,提出“高尚的新聞政策”、“獨立公正的評論”、“正確詳盡的新聞資料”三個目標,力爭打造嚴肅、公正、客觀的新聞,從此,新聞的專業性被認可。20世紀初,在普利策的資助下,哥倫比亞大學建立新聞系并設置新聞獎——普利策獎至今仍是西方媒體界最高級別的獎項——來培養專業人才。一戰后,專業主義的思想被大眾深深地認可,美國的新聞工作者在行業發展的過程逐漸確立了新聞專業主義的信條,并擴散成為媒體界公認的專業規范。
(二)含義及特征
在新聞媒體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新聞專業主義逐漸被提出,但至今沒有確切的定義。在我國,新聞專業主義的涵義為新聞媒介和新聞從業者所追求的一種職業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真實、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以服務公眾為中心目標,獨立于政府、公眾、財團,擔負獨特的社會責任等一系列行為規范和行業標準。
另外,在發展過程中,新聞專業主義逐漸確定了自己的幾個特點,包括客觀性、真實性、獨立性、自由行等幾項,主要強調新聞媒體及新聞工作者應具有的集中特質。
二、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發展新態勢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技術的發展深刻改變了新聞傳播的生態格局,新聞專業主義也在這樣的環境中遭遇到新的挑戰,但同時,也獲得新的生機。
(一)危機與困境
1.專業性不再被重視
在過去,專業的傳媒機構進行新聞生產、發布,從新聞選題的策劃、新聞線索的尋找、新聞采訪的進行到最終新聞產品的發布,這整個鏈條都是由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來完成,因而新聞具有專業性質。
但如今,在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擁有發布信息的權利,雖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新聞,但這實際上打破了新聞生產的專業鏈條。在新聞產品制作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原本不在鏈條上的人和事,來改變新聞生產的任何細節。例如疫情期間在英國官方推特賬號下每日更新最新疫情信息的中國留學生,便是專業媒體機構不能預料到的存在。對于大眾來說,只要有價值的信息他們便會重視,而不會再只采信專業媒體機構的報道。
2.受眾進階為用戶
過去,雖然專業媒體與受眾之間需要有互動,但實際上專業媒體與受眾的連接是非常微弱的,受眾能聽到媒體的聲音,但媒體無法獲得受眾的心聲。新媒體時代,網絡技術改變了這一切,受眾不再是過去被動的接收者,而成為具有主動性的傳播者,從受眾到用戶的身份轉變,這為新聞媒體機構的專業性帶來極大挑戰。用戶依靠新媒體技術能夠非常輕易的進行新聞信息的采集與制作,并在網絡上進行新聞信息的發布,使得專業媒體機構的新聞從業人員無法對自己的職業身份產生認同。
3.市場化競爭消弭客觀性
新媒體環境下,面對著與日俱增的生存壓力挑戰,眾多媒體為了利潤和市場,不得已表現出自己的傾向和立場,從而在新聞報道中無法秉持客觀、中立的態度。面對著擁有越來越多主動權的用戶,不偏不倚反而不是最好的立身之地,而是要有態度和觀點才能吸引更多的關注者。然而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這種關注也是極其脆弱的,一著不慎用戶隨時可以走人,也就是關注者的粘性太低,導致專業媒體機構必須表明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就難以保持客觀和公正。
(二)機遇與希望
1.離真相更進一步
以往,對于一件事的報道大眾只能參考專業媒體的闡釋和報道,但現在大眾有了傳播的主動權,所以針對每一件事,都有與其關聯性較緊密的人借助互聯網平臺出來發聲。這些由身處一線但并相對不專業的大眾發出的碎片化信息,不僅是彌補了有關聲音的缺失,而且會在專業媒體話語權以外拼湊出一個較為完整的事實輪廓,因而大眾與真相的距離也在進一步縮短。
2.網絡倒逼新聞媒體更加專業
新媒體時代,當所有人都擁有了發布信息和新聞的權利后,如何區分和體現新聞媒體機構的專業性成為一個議題。在與網絡平臺競爭的過程中,專業媒體機構雖然在速度上一直在努力,但始終比不過即時的網絡信息,但同樣,網絡上發布的即時信息有個致命缺點,那就是疏漏百出。這個時候,網絡新聞的虛假性和不專業性凸顯,倒逼專業媒體機構提升自己的專業程度,以此獲得與網絡信息相爭的優勢。
三、反思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專業理論
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專業性受到來自多方面的挑戰。面對各種新聞事件的報道,媒體和記者都應該做好更多方面的準備,從自身和用戶等多方面不斷反思自己的報道行為。
(一)在輿論監督中完善新聞報道
新媒體時代,大眾通過互聯網擁有了話語權,輿論監督的力度也隨之增強。新聞媒體要端正態度,積極面對每次報道后的公眾輿論,從而不斷反思自己的報道行為。
(二)提升新聞工作者的道德素質
在新聞報道中,尤其是真實情況尚不明朗的背景下,新聞工作者的道德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新聞工作者如果具備較高的道德素質,不會輕易為事件進行定性和下結論,也不會持有立場站在某一方,而是為大眾呈現全面、客觀、中立的報道,所以,記者個人的道德素質和工作作風,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今天顯得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廖金英.戴腳鐐的孤獨領跑者:我國“新聞專業主義”理念與實踐的內在邏輯悖論[J].新聞界,2020(03):17-25.
[2] ?李宇鵬.后真相時代媒體倫理道德的反思——以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0(01):3-5.
[3] ?曹主敏.新媒體時代新聞專業主義的機遇與挑戰[J].新媒體研究,2018,4(22):118-119.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