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源
摘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媒介技術在給社會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人們思維觀念和生活觀念產生很多負面影響。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逐漸被壓縮。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下去?本文以新媒體為線索,探討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人文紀錄片,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實現有效的傳播。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靈活自由、互動性強等特點。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對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人文紀錄片來說,既是發展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特性,才能與時俱進,實現人文紀錄片的文化傳承。
一、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的現狀及存在的誤區
目前中國紀錄片具有如下文化特征,即主旋律的紀錄影片、大眾式紀錄片的娛樂化及精英式紀錄片的精神堅守。而根據紀錄片的內容及題材的不同又分為“社會類”、“人文類”、“自然類”等等。而其中“社會類”又因為與百姓生活最為接近。因此,許多事件觀眾都能在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相對于其他題材類的紀錄片而言,更能引起觀眾的感情共鳴,從而深受大眾的喜愛。而隨著新媒體環境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及紀錄片的表現手法出現了新的突破,給紀錄片創作的題材和內容的傳播上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然而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少紀錄片為占領一定的市場反而走進了紀錄片的誤區。首先我們說紀錄片是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通過一定的藝術加工,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使真實性和影像的逼真性得到和諧統一,即將真實的事件與表現手法完美的結合,也就是說我們紀錄片的創作過程要尊重事件的真實性,同時影像效果也要逼真。然而,現在不少紀錄片的創作為吸引觀眾的眼球,在選取社會民生熱點的時候出現了“過頭”的現象,為創造收視率而嘩眾取寵,編造不真實的事件,并將矛盾無限的放大,有的甚至是嚴重的挑戰了群眾的道德觀和審美觀。例如如今拆遷問題、婆媳問題、房產問題都是百姓關注的熱點,也是最能引起群眾感情共鳴的題材之一。因此,有的紀錄片創作者就把題材的選取局限于了這些民生熱點上,在沒有真實事件的情況下竟然編造故事,并聘用人員進行虛假拍攝。
此外,我們說紀錄片在各種新技術不斷涌現的新媒體環境下,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表現手法在紀錄片中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紀錄片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主導著紀錄片的傳播效果。也就是說一部紀錄片它的內容表現起到的作用積極或頹廢,都會被這種新媒體環境無限放大。這和傳統媒體相比這種傳播的力量是呈幾何形放大的。它的作用也是傳統媒體的傳播力量無法比擬的。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更加深刻地影響著傳統的閱讀方式和傳播方式,并以強有力的傳播方式,沖擊著傳統媒體。使傳統媒體不得不融入這種新媒體環境,因此在這個朝氣蓬勃的新媒體環境中,就給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和平臺。那么隨著新媒體形態不斷涌現,新興信息網絡技術和傳統媒體融合而產生的新媒體形態日益豐富的環境下,紀錄片傳播怎樣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則是紀錄片創作者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二、做好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創作的轉型與拓展
隨著新媒體環境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擴大,紀錄片創作所面臨的轉型與拓展的問題。例如,當前的紀錄片的手法與創作形式等能否在手機上得到傳播,其多樣化的傳播形式究竟能夠生成怎樣的語言畫面才能實現多樣化傳播。或者我們應該說,電視紀錄片的畫面語言、電影紀錄片的畫面語言以及在手機上傳播的紀錄片所擁有的畫面語言是無法同日而語的。目前,當電影紀錄片的畫面語言能夠在手機上展示的時候,觀眾就會有一種人物本身過于偏小的感覺,導致觀眾觀看紀錄片時很吃力。因此,在紀錄片的創作中,人員需要拍攝出能夠在新媒體上播放的紀錄片,如手機,并且還可以通過部分特寫的鏡頭來做好人物的表達,以便促使觀眾能感覺到主人公情感的流露,并感受到創作當中物體所擁有的質感。目前,在新語言、新媒體以及新技術等的沖擊之下,創作紀錄片就應該進行轉型與拓展,這樣才能夠在多種多樣、形式豐富的電視節目中真正地突出重圍,在受眾面前展現其全新的姿態,這樣才能夠被大眾接受。那么究竟應該怎樣去轉型與拓展呢?具體我們可以通過下述的幾個方面來實現:
2.1在制作方式上下功夫
對于不同的新媒體來說,其信息傳播特性存在一定區別。例如,畫面景別、色彩、語言表達的方式、畫面編輯的節奏以及音樂的使用等,都應該呈現出全新的表現形式,避免出現事倍功半的問題。
在新媒體環境里,傳播紀錄片的方式是各種各樣的,紀錄片的發展機遇同時浮現。雖然傳統的地盤已經被互聯網蠶食,但是紀錄片也有著新技術的融入,這樣才能夠讓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化,這樣發揮新媒體優勢,就能夠挖掘潛在的目標受眾,從而融入到新媒體,為其傳播打造出全新的紀錄片陣地,確保其不會把既有的主導市場失去。
2.2在娛樂價值取向上下功夫
隨著新媒體本身傳播方式的變化,受眾心理也會有一定程度的轉變,一些趨近于大眾,一些趨向小眾,一些趨向個體。因此,在創作紀錄片時,傳播方式與傳播特征都應該合理地考慮,從而確定表現紀錄片內涵的方式,為受眾帶來最大化的娛樂效果。
2.3在頻道特色上下功夫
目前,新媒體之下的紀錄片依舊處于初期的發展階段,但是為了避免新媒體中融入低俗的紀錄片,所以還應該致力于擁有特色的頻道建設之中去,如此才能夠集中進行核心渠道的構件,滿足傳播紀錄片的目的。具體而言,就是通過專業化的經驗,來提升紀錄片傳播的路徑,做好相應的規范。另外,對于門戶網站、新媒體等擁有明顯影響力的新媒體,都可以策劃紀錄片的評選與展播活動,這樣也可以在提升其影響力的同時,引導紀錄片創作。
2.4在產業價值上下功夫
截至目前,電視一直都為家庭和集體服務,其著眼點不是服務于單個的人,因而需重視紀錄片的通俗易懂、雅俗共賞。考慮到中國多種多樣的自然地理,為紀錄片紀實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換言之,站在產業競爭的角度,我國紀錄片具備一定的優勢。所以,面對當前的數字環境以及新媒體環境,就可以利用3D 技術來開展紀錄片的創作,利用好自然風光,發揮出資源本身的優勢,這樣不但可以在新媒體中讓用戶得到非凡的體驗,還能把3D 紀錄片推向國際市場,帶動國際市場進一步對中國的文化、自然等諸多方面產生消費方面的需求。
而這一些需求,都能夠很好地帶動經濟發展,政府部門也愿意投資紀錄片創作,加強地方宣傳,這樣也能夠將其資金所面臨的困難解決,真正地實現互動之中的互惠互利。
三、結語
新媒體為電視紀錄片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但要想實現紀錄片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創新,完善拍攝手法與技巧,豐富內容,時刻關注大眾需求,打造紀錄片精品品牌。同時,積極培養紀錄片創作者,為我國紀錄片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推進紀錄片產業快速且穩定的發展,使電視紀錄片走向國際。
參考文獻:
[1] ?彭晨.新媒體語境下我國人文紀錄片傳播新特性探析[J].新媒體研究,2017,3(2):15-16.
[2] ?朱磊.紀錄片在新媒體環境下的“SWOT”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3
(作者單位:臨沂市河東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