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汶汶 李玲玲
摘要:欽州大蘆村作為入選第一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蘊含珍貴的明清古建筑文化內涵和深厚的可利用于旅游開發的歷史文化資源。但一直以來,該村的文化旅游開發進展十分緩慢,存在著文化旅游資源保護不當、文化資源體驗有限、文創產品缺乏創新、宣傳方式落后,外界知名度小等問題,未來,大蘆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二,運用網絡高科技技術建成資源寶庫;三,加強歷史文化資源體驗項目建設;四,積極引導村民參與規劃建設;五,使鄉村旅游產品與鄉土文化相結合;六,強化新媒體作用,加大宣傳力度。
關鍵詞:欽州;大蘆村;古村落;文化旅游資源;創新開發
在旅游產業大發展、大融合、大產業的形勢下,文化旅游作為第三產業的新模式,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對于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升級和結構轉型意義重大。古村落是集建筑、名俗、文化、環境、生態文明與一體,并具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藝術審美、游憩休閑、科學研究等諸多價值屬性的綜合體,是中華文化的瑰寶。[1]創新開發古村落文化旅游,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經濟長足發展的有力“助推器”。
一、欽州大蘆村文化旅游資源概況
廣西欽州大蘆村是2014年被列入中央財政支持范圍的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廣西村落之一,其距離縣城3.8公里,以“古建筑”、“古文化”、“古樹”名列廣西三個古村鎮之首,具有民宅建筑古老、文化內容豐富、古樹參天、生態環境良好這四個特點。大蘆村古宅由10個建筑群落組成,始建于明、清兩個朝代,建筑面積達22萬多平方米,并保留很多文化遺產,經專家論證,具有相當高的考古價值和文化藝術鑒賞價值。[2]
大蘆村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可以分為兩部分,即物質文化資源與非物質文化資源。
(一)物質文化資源
1.古建筑。明清時期的鑊耳樓、三達堂、東園別墅、雙慶堂、蟠龍堂、東明堂、陳卓園、杉木園、富春圓和勞克中公祠等10個古建筑群,總建筑面積約45萬平方米,房屋結構功能齊全,具有明顯的明末清初嶺南豪宅的建筑風格。
2. 古樹。村里村外,從山坡、田垌到農家的庭院,宅院前后、水岸邊,生長著幾百年以上的古樹共24株,包括二級古樹15株,三級古樹9株,隸屬3科3屬4種,其中荔枝古樹最多,體現了廣西傳統村落果樹綠化的實用性特點。
3.古楹聯。400多年間,大蘆村勞氏祖先傳承孔魯儒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文化根脈和“武楊世澤、江左家風”的初心,先后創作以修身、持家、創業、報國等為主題兼具其家族家風家訓特色的傳世楹聯305幅。其內容豐富,對后人教育意義非常明顯。
4.著明、清兩朝朝庭賜予的御賜匾和總督、巡撫、布政使、知縣、學政等貴要賀贈的“拔元”匾、“貢元”匾等48塊各種匾額。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手跡 “忠、孝、廉、節”的四幅巨幅拓片,成為大蘆古宅中的珍貴文物,并且一直以來都被視為鎮宅之寶。
(二)非物質文化資源
1. 節慶活動。農歷二月初二的春社、三月初三的插青、四月初八“浴佛節”、五月初五的“龍船節”、七月十四日吃茄瓜粥,還有八月十八日“還年例”或“嶺頭節”上的“跳嶺頭”等,體現了當地的民俗特色,是重要的民俗旅游資源。[3]
2. 古建筑群上所體現的勞氏宗族文化及家族傳統。
3. 楹聯所體現的儒家文化和耕讀文化、楹聯書寫的傳統習俗。
4. 景觀布局所體現的景觀設計文化,即開門見景、開窗見景、洗衣見景等體現的天人合一文化。
5. 古樹與風水、古荔枝及其文化、傳統、習俗、族規、本地文化及其融合等。
二、欽州大蘆村文化旅游發展情況及存在問題
(一)欽州大蘆村文化旅游發展情況
大蘆村從1999年開始成立保護機構,現在已經開發為大蘆村民俗風情旅游區,并響應國家的政策,受到當地政府的保護。大蘆村以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村落聞名,古建筑開發占主體,在10個古宅中,目前共開放了四個。根據大蘆村的整體建設規劃,未來將逐步開放全部的10個村落,逐步完善大蘆村的旅游資源的結構。景區內有商品銷售,包括包裝之后的農產品,與古村落楹聯相關的文創產品。以及娛樂項目,比如游船和古裝出租等。在節假日期間,景區內會組織村民共同舉辦民俗活動,比如“包粽子”、“楹聯書法”、“嶺頭舞”等民俗活動,并積極號召游客參加體驗。
靈山大蘆村在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完善古村落旅游基礎設施,經過建設,大蘆村文化旅游吸引力得到有效提升,客源從廣西擴展到廣東、香港、印尼、越南等地。[4]
(二)欽州大蘆村文化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1.大蘆村文化旅游資源保護不當
古村落文化旅游的發展主要還是來源于其源遠流長的文化,這也是古村落文化旅游的特色之處。但近年來,欽州大蘆村的文化資源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如古宅內牌匾受損缺乏修護,相關古時生活用具隨意堆放、導致灰塵遍布等,加上地處濕潤的氣候,木制建筑受潮腐壞嚴重。大蘆村不是作為一個無后人居住而被保護起來的遺址,相反的仍有老人不愿意從古宅里遷出,而這部分老人群體對于古宅的保護意識不強。傳統文化資源不可再生,長期以往,欽州大蘆村古村落的文化資源將會遭受破壞,這對古宅今后的發展非常不利。
2.大蘆村文化資源體驗有限
大蘆村環保建設有待加強,生活垃圾依然隨處可見,嚴重的還會發出不舒服的氣味,影響了景區內的環境,降低了游客的游覽體驗。目前,游客前往大蘆村的旅游形式只要以看古建筑和古楹聯為主。大多數游客選擇自行游覽而較少專門選擇導游服務,當游客選擇自由參觀古村落的情況下,游客只停留在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方式上,不能很好體會到古建筑深含的大蘆村的文化魅力,旅游文化資源體驗有限,難以滿足當前游客更為深層次的旅游需求,從而導致大蘆村文化旅游的整體競爭力不強。
3.大蘆村文創產品缺乏創新
隨著近年來社會上文創產品大火,緊跟時代潮流,大蘆村也已經成功開發了一部分文創產品,但文創產品新意不足。沒有充分挖掘文化資源里面的精神文化,從文創產品中體現出來的僅僅停留于表面,如縮小版牌匾掛件,只是普普通通的把楹聯的內容印在上面,部分掛繩已經不知所蹤。還有許多商品,比如荔枝酒等,上面蒙滿了灰塵,并且文創店里面燈光不足,裝飾不足,整體設計給人灰沉沉的感覺,沒有古樸厚重的氣息,也沒有與現代潮流相映襯的色彩,因這種種原因,許多商品在陳列柜上無人問津,進而導致大蘆村旅游產品不能得到高質量的發展。
4.大蘆村文化旅游的宣傳方式落后,外界知名度小。
古村落文化不僅需要深挖、保護,更需要通過宣傳手段來擴大知名度、提高影響力。然而大蘆村的對外宣傳渠道來源少,主要以當地政府宣傳或政府邀請影視制作單位宣傳為主,且宣傳次數不多。大蘆村古宅曾建立過自己的網站,但近兩年來并無相關人員維護更新,唯一的獨立宣傳“窗口”不了了之。當地電視、網絡等媒體對大蘆村古村落文化建設最新進展沒有及時加以宣傳、報道,往期宣傳內容只敘說著昨天的故事,其對外品牌和影響力都有待形成。
三、欽州大蘆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創新策略
(一)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
歷史文化資源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有著重要意義,歷史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傳承,也是一個民族的信仰。[5]古村落文化保護工作也不應只是政府的工作,大蘆村所涉及的相關管理部門、當地村民和旅游者都可自覺注重對大蘆村的保護。如可成立專門保護機構,對外招募志愿者,定期展開教育活動,增強村民對大蘆村的保護意識,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到村落保護中來。把重要文物集中存放,建立小型博物館,促進歷史文化資源可持續發展。
(二)運用網絡高科技技術建成資源寶庫
當今處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文化資源的數據化得以實現。大蘆村聚集保存了一批富有研究價值的文化資源,對于研究明清時期的群落文化,宗族制度,文化習俗,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意義,其形成發展歷經幾百年,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資源寶庫。收集大蘆村的文化資源,運用網絡技術手段,建成大蘆村文化數據庫,使大蘆村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文化資源都可以實現數據可視化,網絡文化資源數據庫一旦建成,將對未來的研究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也會推動大蘆村文化旅游的發展。
(三)加強歷史文化資源體驗項目建設
現代游客呈現出多樣化、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趨勢。[6]為了滿足現代游客的旅游需求,大蘆村必須加強開發出結合當地特色文化的旅游項目。為此,針對大蘆村的楹聯文化,可讓游客親身參與體驗民族手工和民俗活動提高參與感,加深他們對傳統民俗文化與精神的認識和理解。比如手工體驗店,讓游客自己刻上自己喜歡的楹聯,讓游客探究楹聯文字背后真正的含義,用游客自己的認識去判斷,并親自動手體驗其中的樂趣。同時,大蘆村的鄉土文化氣息對久居城市的旅游者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依托當地村民,開發大蘆村“農家風情”系列活動,提高旅游者到大蘆村旅游的參與性和體驗性。
(四)積極引導村民參與到大蘆村的規劃建設
大蘆村是村內居民的家,應加深村民與大蘆村文化旅游建設的關系,村落與村民相互合作、配合相關的建設工作。針對目前還有部分老人沒有從古宅里搬出,需要對老人們做思想工作,并安排好搬遷工作。其次是增強村民的對村內環境的保護意識,定期開設活動進行宣傳教育,明確村內人員的各項任務。在整體的管理上,全面完善管理結構,注意管理細節,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此外,部分村民對于本村的歷史與祖先的故事是非常熟悉的,能大方清晰的和游客娓娓道來許多流傳寫來的故事。可建立“村民講堂”,一方面為大蘆村村民對外宣傳提供了途徑,也讓游客獲得更多的當地特色旅游體驗。
(五)使鄉村旅游產品與鄉土文化相結合
許多鄉村旅游產品不能引起旅游者的購買欲望,是因為沒有特色、產品過于單一與雷同,只有體現鄉村文化的個性、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購買欲望。大蘆村目前的旅游產品粗糙且缺少本地的文化元素,沒有特色、重復性高。應開發外觀精美、質量上層,并具有當地特色的中高端旅游紀念品,而不是粗糙的低端旅游紀念品。另外引進投資,和品牌共同推出聯名款,提高產品的知名度。
(六)強化新媒體作用,加大宣傳力度。
大蘆村在幾年前建立過網站,但因為資金與人員的不到位,網站現在已經不再維護,缺乏新媒體宣傳手段,村落景區的負責人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進行景區的宣傳工作,可以與一些平臺、機構進行合作,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村落景區的知名度。利用互聯網,開發如網絡購物與短視頻的新途徑,強化新媒體作用,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外界知名度。結合現今大火的VR技術,建成3D可視網絡,提高在網絡上瀏覽大蘆村相關資料時的體驗感,讓更多人能有機會去了解更詳細的大蘆村,從而促進大蘆村古村落文化旅游的高質量發展。
四、結語
大蘆村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特點鮮明,對于發展當今熱門的文化旅游有著堅實的基礎。未來通過增強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開發村落文創旅游產品,創造結構多樣,與村落文化、地域特色結合精密的文創產品,人地相結合,共同努力,彰顯本地特色。利用互聯網,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外界知名度,讓大蘆村的文化資源得到充分的保護和利用,成為頗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項目,最終造福于鄉村。
參考文獻:
[1] ?沈仲亮.開創旅游業和互聯網經濟的“黃金發展期”[N].中國旅游報,2015-08-21(01).
[2] ?靈山網.大蘆村民俗風情旅游區[EB/OL].(2018-05-08)[2020-5-1]. http://www.gxls.gov.cn/zjls/lsjd/201805/t20180508_1151509.html.
[3] ?張銀玲.北部灣經濟區古村落旅游發展探析——以欽州市大蘆村為例[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8,39(01):57-60+81.
[4] ?戴艷平,張士倫.欽州大蘆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探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08):122-123+125.
[5] ?張婧婷,李丹,朱鵬飛.大蘆村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研究[J].民族論壇,2015(12):105-107.
[6] ?王云才,許春霞,郭煥成.論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趨勢[J].干旱區地理,2005(06):862-868.
作者簡介:卜汶汶(1998-),廣西財經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李玲玲(1998-),廣西財經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廣西區級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191154812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西財經學院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