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嫣


摘要:高層次人才是高校發展的核心力量,但高校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機制尚不夠完善,尤其是民辦院校高層次人才存在引進和培養的困難問題。本文結合當前我省民辦本科院校高層次人才發展需求,分析了存在問題,提出云南省民辦本科院校高層次人才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民辦院校;高層次人才;人才引進培養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是事業發展最寶貴的財富,是云南實現科學發展、創新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因素。高層次人才是高校的核心資源,尤其是對于民辦本科院校來說,能直接有效地帶動其師資力量建設和學科專業發展,是高校科研學術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云南省民辦本科院校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吸引并留住高層次人才,是我省民辦本科院值得深思的問題。所謂高層次人才,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才發展報告》的觀點是:“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就是在某一學科或專業領域有較深造詣和較高威望,在重要崗位上工作、承擔重要任務、能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發揮較大作用的人才。”本文針對云南省民辦院校高層次人才實際和特點,高層次人才僅指具有教授(副教授)職稱或者具有博士學位、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學科專業帶頭人、省級以上教學名師、博士(碩士)生導師等高級職稱兼“雙師型”的人才。
一、云南省民辦本科院校發展現狀
云南地處西部邊疆,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自實施人才強省戰略以來,我省不斷加強民辦本科院校人才隊伍建設,探索建立完善高層次人才培引長效機制,著力培養和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營造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構建人才高地,聚集了一批高層次人才。截止2020年,我省共有9所民辦本科院校,分別為云南經濟管理學院、云南大學滇池學院、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和云南工商學院。除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位于麗江市以外,其余全部位于昆明市。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規模不斷擴大,保障力度不斷加強,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二、云南省民辦本科院校高層次人才引進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云南省民辦本科院校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在促進教育教學發展、師資隊伍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制約我省高層次人才發展的問題和不足。我省民辦本科院校高層次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與國內發達省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還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表現在高層次人才缺乏、人才引進和培養困難、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嚴重制約我省民辦本科院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
(一)高層次人才缺乏
云南省民辦本科院校高層次人才缺乏、總量不足,根據云南省教育廳高職院校師資資源統計,2019年高職院校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28.89%,2018年為28.75%,僅比上一年增長0.14%。2019年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所占比例為48.67%,2018年為50.01%,比上一年下降1.34%。2019年全省省級以上教學名師人數為87人,2018年為85,僅比上一年增長2人。
我省9所民辦本科院校師資力量整體在不斷優化,但一直存在總量不足,高層次人才缺乏的情況。全省民辦本科院校具有教授、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平均比例,以及碩士、博士學位平均占比仍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云南經濟管理學院高級職稱專任教師人數583人,教授、副教授職稱占專任教師比例38.66%,碩士以上專任教師人數828人,碩士、博士學位占比54.9;云南大學滇池學院教授、副教授職稱占專任教師比例43%,碩士、博士學位占比72.68%;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教授、副教授職稱占專任教師比例42%,碩士、博士學位占比91%;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副教授職稱占專任教師比例31%,碩士、博士學位占比64.4%;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副教授職稱占專任教師比例40%;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有專、兼職教師418人,具有教授、副教授以上職稱179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186人,“雙師雙能型”教師171人。
(二)人才引進和培養困難
我省民辦本科院校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夠,薪資吸引力不夠,對引進高層次人才仍然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整體規劃,容易受到教學評估、學科申請、科研申報等各方面的壓力,忽視對本校學科建設、師資結構等方面深入分析和論證,為了完成引進工作而引進,表現出極大的無序和成本浪費。有 的 高 校 “剛柔不濟”,只考慮硬 性 引 進,對軟性引進的辦法則思考不多,重視不夠,教師穩定性不強,教師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沒有形成。此外,人才引進方法單一,引進途徑相對比較簡單,通常都是在門戶網站等媒體上發布招聘信息,或參加各大院校的供需見面會,或求職者自薦,或部分教師引薦等方式,雖然這是一個有效且低成本的手段,但是信息渠道不暢通,對高層次人才就難以形成足夠的吸引力。
(三)結構性矛盾突出
我省民辦本科院校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昆明市,其他州(市)高層次人才缺乏。89%左右的學校集中在昆明市;11%的學校集中在州(市)。全省民辦本科院校高層次人才多集中在昆明、安寧、嵩明。此外,還存在高層次人才專業分布不均衡,部分專業嚴重缺乏人才;科研基礎薄弱等矛盾。民辦高校普遍存在科研工作邊緣化的問題,在各級科研管理部門的科研課題立項工作中,民辦高校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與經費支持,處于弱勢地位,科研激勵機制薄弱,科研氛圍不濃,科研投入不足,科研基礎條件較差,而且青年教師偏多,功底不夠扎實,科研能力不強,缺乏學報等素質提升支持與科研成果展示平臺,學術與科研隊伍成長緩慢,難以產出較高質量與水平的科研成果。
(四)使用效率不高
我省民辦本科院校存在著引進人才后,放任自由,或大材小用,或另做它用,甚至引而不用,用才效率低,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的現象。盲目的把人才引進來,人才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師資建設良性發展無從談起。有的高校引進人才后,缺乏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考核評價手段單一,物質投入和學術產出不成正比;有的不重視對教職工的人文關懷,如果他們的職業發展前景、名譽和聲望等精神要求得不到滿足,不能自我實現價值最大化,就會面臨引進人才的二次流失。
三、云南省民辦本科院校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的對策建議
(一)科學制定激勵高層次人才的政策措施
教育部門不斷提高服務意識水平,高度重視人才對學校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強統籌和政策措施制定,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制度,逐步構建適合我省高校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機制。也對西部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提供有效幫助。以人才需求市場為出發點,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人才培養和激勵的制度,進一步幫助高校進行科學性的人才培養,根據市場的人才需求進行合理性的人才培養。營造自由寬松的學術環境。學科建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術發展前景和地位,高層次人才引領是學科建設的重要保障。我省民辦本科院校要對自身進行合理定位,需要在保證傳統學科、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的前提下,以培養高層次人才為目標,合理地集中力量在科研攻關領域、項目攻關領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以求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鼓勵高層次人才積極主動申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在激勵高層次人才方面需要遵循客觀規律以及結合實際情況,以學科為突破點高度重視調動學科與學術帶頭人的“領頭羊”作用和學術信息傳遞的“橋梁”作用。利用其學科方面的影響力吸納越來越多的人才,不斷實現人才引進、穩定與學科建設的良性互動,要大幅度提高教師資源方面的合理配置。同時,通過有效的方式建立和完善學術講座、學術研討等內部學術交流制度和對外交流學習制度,加強國內外高校之間、研究機構之間、政府、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鼓勵高層次教師參加高層次國際學術會議;組織教師出國做訪問學者、進修、留學、培訓;引進部分優秀國外學者從事高校教學與科學研究活動。
(二)加快高層次人才結構優化及規模化建設
建立人才合理流動調配機制。以重點專業需求為導向,聚集一批高層次人才。實施人才聚集工程、緊缺型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等相關人才培養引進工程,實施特殊政策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培養中青年優秀人才,進一步加大財政對高層次人才建設的扶持力度。統籌推進高層次人才規模化、系統化建設。推進高層次人才區域、產業、行業、層次等結構調整,重視高層次人才培養,鼓勵引導高層次人才積極投入科研工作,不斷提升科研能力,拓寬科研成果展示平臺,加快學術與科研隊伍成長速度。
(三)逐步構建高層次人才發展平臺與機制
推進“互聯網+”在人才服務中的應用,整合各種公共政策資源和服務資源,構建高層次人才公共服務平臺。推進高層次人才服務窗口建設,在政策落實、手續辦理等方面加強服務。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擴大智力融合的虛擬空間,與國內外、省內外的產業集團、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建設合作共贏的平臺,建立“互聯網+產學研”引智平臺,積極為高層次人才搭建學習、交流、研討、創新創業等人文交流平臺,吸引外籍人才到云南工作,搭建國際智力交流合作平臺,打造面向西南開放的外向型高層次人才新高地,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積極創建科研資源共享平臺與機制,民辦高校可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圖書館及各類企事業單位等組織機構加強學術交流合作,發揮各自資源優勢,構建共享平臺與機制,促進科研設施與設備、科技信息與文獻、科研人員與技術等科研資源的相互開放與協作,促進科技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科研學術人才隊伍素質的提升。
(四)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注重人才使用效率
注重人才工作的戰略部署,有效配置高層次人才。多渠道引進人才,認真摸清人才需求情況,廣泛捕捉人才交流信息,有計劃、有目的的多方引進人才。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提高人才培養效益。堅持自主培養與借力培養、院校進修與實踐鍛煉相結合,針對各類人才不同特點,采用多種方法,切實提高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促使人才隊伍活力不斷增強,營造人才成長發展環境。根據各類人才的特點和需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妥善解決其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解除后顧之憂,促使人才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四、總結
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是提升民辦本科院校學術地位與核心競爭實力的必經之路。民辦本科高校應掌握高層次人才的成長規律,創新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政策與措施,完善激勵體系,創建科研資源共享平臺與機制,優化配置,改善環境,不斷完善有助于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引才機制。
(作者單位:云南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