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禮蓉
摘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平等相處,與學生“交朋友”,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通過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教材;教學;過程;情境;活動
通過長期的數學教學實踐,我深感要當好學生的“引路人”,不是一件輕易而舉的事情,要靠師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師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通過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得知,我們在很長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看,教師在黑板上寫,學生在下面抄。學生的學習是很被動的,就像裝知識的容器一樣。這種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是很難提高教學質量的。那么教師該如何做呢?我認為教師應該與學生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和諧的,課堂教學也應該是寬松、愉悅的。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偏小,他們的心理發展并不成熟,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在課堂上,如果教師老是擺著高高在上的樣子,態度嚴肅、動不動就惡狠狠地教訓學生,學生與教師的距離就會愈來愈遠。相反,如果教師和藹可親地對待學生,把學生當朋友,不擺“架子”,那學生就會親近老師,聽取教師循循善誘的教誨。所以,教師要多學數學方面的教改知識,用教育理論指導教學實踐,對后進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關愛。我認為,教師無論是給學生傳授知識也好,還是輔導學生也罷,都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與學生平等交流,共同探討,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做好學生的“帶路人”。在我們農村,有一部分家長對自己的子女管得甚少,他們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老師的事情,自己管不管都問題不大,甚至有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的學習置之不理。有的家長確實不懂,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下,教師的“教書”和“育人”就顯得更為重要了。不僅在課堂上,就是在課外活動的時候,教師也應該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與學生一起“玩”,與學生一起“學”。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是“伙伴”,就是“朋友”。當教師與學生保持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后,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就會覺得輕松、就會覺得愉快。
二、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
數學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備課,是教師的常規工作,要備好課就要深入鉆研教材,那教師該如何做呢?我認為要把握教材思路、教材內容,包括教材各章節之間的聯系是什么,整冊教材滲透了哪些教學內容,通過這冊、這節的數學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等。在掌握全冊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還要仔細閱讀、分析各章、各節,找出貫穿各章、各節的主線,把握其內在聯系,進行整體認識。教師務必認真鉆研教材,才能更好地把課備好。教師要通過教學實踐,讓學生明白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我經常在反思,當教師的是注重教學結果?還是更應該注重教學過程?我認為更應該注重教學過程,因為結果好與否,與學習過程是密不可分的。教師要通過具體的教學細節來把握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進度,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尤其是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理解得如何?教師要細心觀察、了解最真實的教與學的情況來使用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要善于啟發、開導他們,使他們增強學習的自信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有的學生遇到稍微難點的困難和問題的時候,就會不知所措。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遇到困難不要怕,怕的是不努力、不上進。我們每個學生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會有曲折的“路”要走。所以,教師要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要及時判斷、及時處理,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有良好的探究學習的精神,切實挖掘出學習數學的潛力。
三、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因為教師無論在導入新課,還是學生在對問題的質疑或解決問題時,如果有了良好的教學氣氛,學生就能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學習的效果就會比沒有創設情境取得的效果好得多。教師要結合當地實際和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分析、思考,然后理解問題、解決問題。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還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去,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通過教學實踐得知,教師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對學生學習數學的幫助是很大的,尤其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還會有積極的影響。教師所提出的數學問題,要有針對性、及時性,所提出的問題不能是模棱兩可的,要具體明確,不要枯燥無味,要有創意,尤其是不要很粗略和及其簡單地對學生說“你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對不對?”“可以嗎?”“行了不?”的“表面”問題。對于創設教學情境的內容和形式,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掌握知識程度、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來提出問題,進行講故事、做實驗、做游戲等。創設情境只要能結合生活實際,遵循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規律就行。當學生能夠達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交流以后,教師所創設教學情境就會取得實效。
四、教師要通過“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以往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當教師的總擔心學生聽不懂,就仔仔細細地講了又講,學生用不著多動腦筋,就是被動地接受。時間長了,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感到枯燥無味,對學習沒有興趣。由于學生喜歡“動”,假如想要學生一直端端正正聽講,那是很難做到的,學習效果也是不會好的。所以,教師應該抓住學生喜歡“動”的特點來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如結合教學內容,安排一些學生喜歡做的活動來讓學生做,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很容易被一些“新鮮”事務所吸引。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做一些有趣的游戲,讓學生一邊想、一邊學。比如我讓學生利用開火車的形式回答問題或提前準備好搶答的問題讓學生搶答,讓學生當醫生,給錯題治病等,目的就是要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起來。通過實踐證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做游戲,教師要設計切合實際的、生動有趣的比賽,讓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學生在比賽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權力”交給他們,讓他們通過小組、通過全班等進行,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作者單位:四川省鹽源縣衛城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