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10月一部自稱實驗性紀錄片的網劇《歷史那些事》在嗶哩嗶哩彈幕網站上映,隨之收獲了高評分和高播放量,這樣一部帶著戲謔風格的歷史紀錄片的火爆,既得益于其內容形式的創新,也離不開B站的特殊性。全新的制作方式刷新了人們對于歷史紀錄片的認知,既是對紀錄片的一次創新探索,在現實創作中如何借鑒、揚長避短也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關鍵詞:網生紀錄片;《歷史那些事》;B站;實驗性紀錄片
2018年10月,嗶哩嗶哩彈幕網站在“紀錄片”區上映了《歷史那些事》,至筆者寫作之時,已有1894萬播放量,在B站的評分為9.7分,在豆瓣評分為7.8分,高播放量及高評分引起了大家對這部歷史題材紀錄片的關注。近年來,中國口碑不錯的歷史題材類紀錄片也不少,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這些片子制作精良,更有央視平臺的加持,使它們獲得了較多的關注度。同這些紀錄片相比,《歷史那些事》就很“野生”了,其播出平臺B站只是個小眾的亞文化聚集地,那么它的爆紅是出于偶然還是紀錄片發展的新趨勢有待探討。
一、傳播內容的創新
《歷史那些事》是嗶哩嗶哩和北京無奇不有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網絡紀錄片,共8集,單集23分鐘左右。在每集片首,片方均有字幕提示“本片為實驗紀錄片,所有人物、故事均有古籍記載,歷史小劇場是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歷史,內容均有史料支撐,不惡搞、非虛構”。紀錄片的常見類型有直接電影、真實電影等,《歷史那些事》在內容上是常見的歷史題材,但是在形式上不同于以往我們見到的任何一種紀錄片類型,它以一種戲謔的方式玩轉紀錄片,顛覆了大家對于紀錄片的認知。
(一)模仿致敬
這部網生紀錄片的與眾不同從單集的名稱就可見一斑:第二集《我在我家偷文物》模仿了紀錄片《我在我家修文物》,第三集《請回答604》模仿了韓國人氣電視劇《請回答1988》。小劇場中也有許多致敬經典電影、模仿熱門綜藝的橋段,以此營造出幽默的氛圍:熱門美食日劇《孤獨的美食家》、王家衛電影、《愛情保衛戰》等都是其模仿和致敬的對象。
(二)鬼畜梗
在內容上,大量將劇情和鬼畜梗結合起來,這是《歷史那些事》最核心的亮點。鬼畜一詞來源于日本,本意指像魔鬼牲畜一樣殘酷無情,后來被網友們演變為指代聲音和畫面高度同步、快速重復的影像素材。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鬼畜已經不似最初只是通過剪輯造成視頻和音頻頻閃的效果,現在的鬼畜形式已經越來越豐富多彩:調音、填詞、特效向,鬼畜在B站的地位多年屹立不倒,是B站打頭陣的版塊。
《歷史那些事》中的鬼畜梗隨處可見。第三集《請回答604》中的小劇場用了“鐵骨錚錚王境澤”及竊·格瓦拉的梗。類似于這樣的玩梗片中還有很多,看似莫名其妙,但是每一個梗都承載著B站觀眾們的無數歡樂,更像是B站用戶的接頭暗號,因此每一個梗都能輕易地引起網友們的彈幕狂歡。
(三)文案及劇情細節打破次元壁
此劇的文案在正經和不正經之間游刃有余。片中恢弘的音樂配上低沉磁性的男聲解說營造出了端莊沉重的歷史感,但這種端莊感不會持續太久便會被突然的玩梗打破,制造出一本正經的搞笑的效果。如第五集《魏晉奇葩·傅粉何郎》中出現“何宴是天生的冷白皮”“清談參與者擱今天都是‘郫縣和‘者也的大V用戶”等旁白。
歷史類紀錄片的背景樂向來追求恢弘大氣,而《歷史那些事》的片尾曲是自制rap,加上片中演員著古裝即興表演的MV,也是一個“破圈”的史無前例的大膽嘗試。
二、二次元平臺的特殊性
歷史題材紀錄片并不鮮見,騰訊、優酷、搜狐等視頻平臺也都在推出紀錄片頻道,《歷史那些事》放到這些平臺卻不一定能成為爆款,它的成功少不了與B站這個平臺的完美契合。
彈幕網站起源于日本,NicoNico是彈幕網站的鼻祖,2007年中國成立了第一家仿NicoNico制作的彈幕網站AcFun,2009年一位AcFun網友建立了bilibili彈幕網站,此后逐漸發展壯大。大量彈幕會讓觀眾陷入一種別樣的觀影氣氛,被學者稱之為“虛擬的部落式”氛圍,孤獨感立刻被充滿,彈幕變成了一種神秘的暗語,成為年輕人們共同的秘密。時至今日,B站已經成為最大的年輕人文化社區,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是B站的用戶;它是中國最大的音樂創作平臺之一,是中國最大的游戲視頻平臺之一,是中國增長最快的vlog社區之一,還是中國最大的在線自學平臺之一,有1827萬人在B站學習,是2018年高考的2倍[1]。
如今許多視頻網站也都開啟了彈幕功能,但B站仍是一個特殊的存在。B站的準入門檻相比其他視頻網站高很多,要成為B站的會員需要進行答題測評,分數達到要求才能成為正式會員。考試范圍主要以ACG知識為主,題目涉獵十分廣泛,其難度之高被網友封為“中國御宅學高考”。這樣的門檻設置,對B戰用戶進行了把關和篩選,使得B站形成了和諧的圈層文化,B站的彈幕質量也相對其他網站較高,網友們能進行更有質量的交流。B站用戶對這一“聚居地”往往有著極高的認同感,許多梗只有B站用戶才知道,這些梗變像暗號一樣在B站流傳。
巴赫金狂歡理論認為:“狂歡節具有宇宙性質,這是整個世界的一種特殊狀態,這是人人參與的世界的再生和更新。”[2]彈幕具有的隱秘性使得網友們隱藏在屏幕背后,每一集都仿佛參加一次不約而同的盛典,這種隱蔽性更方便了網友們的狂歡,將他們牢牢凝聚在一起。
三、精準的市場定位
隨著網絡的發展,沙雕文化越發盛行,B站即是一個沙雕文化的聚集地,二次元青年們在這里創造了“鬼畜全明星”,這里流傳著許多只能令同圈人會心一笑的梗。《歷史那些事》做到了受眾的精準定位,其內容十分準確迎合了B站用戶群的喜好,其中任意一個梗都能引起網友的彈幕狂歡。這樣一部歷史紀錄片放在其他平臺或許平平無奇,對于不了解這些梗的觀眾,只會覺得不知所云,不僅不能引起觀看興趣,甚至被視為異類。市場沙雕文化的流行趨勢加上B站的精準受眾定位也是造就《歷史那些事》成功的重要原因。
四、如何借鑒
《歷史那些事》在紀錄片中開辟出一股新潮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其借鑒意義,其雖收獲了高播放量和高評分,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
《歷史那些事》《歷史那些事》共8集,每集之間既無時間關聯也無甚邏輯關系、不成體系。片方若要長遠發展,一定要形成有邏輯支撐的內在體系。
其次,《歷史那些事》因搞笑而吸引了一大波觀眾,但僅靠搞笑是否能夠長遠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鬼畜誕生之初僅通過簡單的視頻或音頻剪輯,用頻率極高的重復畫面或聲音組合而成的一段節奏配合音畫同步率極高的一類視頻來達到搞笑的效果。但發展至今,其內容和形式越來越豐富,鬼畜調教在填詞和調音上越來越精細,常有調音精準、填詞優美、內涵深刻的作品出現,涉及家國情懷、人間大愛等主題,令觀者“淚目”。用戶對于鬼畜的要求都已經越來越高,對于紀錄片又豈會只滿足于搞笑,如果《歷史那些事》不能發掘出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真正內核,用歷史的深厚底蘊引發觀眾的真正共鳴,那么也注定難以長久。在《娛樂至死》中,作者尼爾·波茲曼提出;“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3]《歷史那些事》作為一部歷史類紀錄片,以輕松娛樂的方式向觀眾傳輸了歷史知識,但要想走得長遠,那么如何平衡娛樂和嚴肅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趙思強.B站十年回憶錄:干完這杯,還有三杯.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960254
[2] ?巴赫金 . 巴赫金全集·拉伯雷的創作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 [M].李兆林,夏忠憲,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 ?尼爾·波茲曼(美).娛樂至死[M].章艷,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
作者簡介:周靈,1995年12月25日出生,女,漢,四川省廣元市,碩士,學生,研究方向:紀錄片創作。
(作者單位:云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