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文 趙艷

摘要:文字產生的目的是為了記錄、保存和傳遞信息,但文字的傳播受制于接收者的自身水平,貧瘠的文學修養與匱乏的想象力嚴重阻礙著信息的接收程度。這時插圖以其簡潔明了的藝術優勢,一方面對讀者的想象力進行補足,一邊將文字以最直觀的形式呈現給讀者。因此,圖像成為信息傳播的有力手段,從古代的宗教插圖到影像技術普遍應用的當下,文字視覺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想把文學作品改編成繪本或影視劇,設計師們除了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外,還要學會對原著量體裁衣、得當增減,最為重要的是要有社會責任意識,將自己的態度融入創作。故事令作品精彩,思想使作品偉大。
關鍵詞:《哈爾的移動城堡》;宮崎駿;文學視覺化;地域文化認同
近年來,文學作品改拍影視劇成為大勢所趨。往遠說有魔幻巨著《哈利波特》的系列電影相繼問世,往近說有國內的一眾網文紛紛投拍動漫、影視劇,比如《鬼吹燈》、《盜墓筆記》等知名代表作。此類作品雖有日漸蓬勃之勢,但其招致的評價卻毀譽參半。這些評價背后隱藏的是觀眾審美需求的提高和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升級,也由此引發了人們對“文學作品視覺化”的關注與探討。本文將以《哈爾的移動城堡》為例,探討文學作品進行視覺藝術轉化時要注意的創作問題和必要思考。
一、量體裁衣再創作——從魔幻文學到銀幕影像的轉化
電影《哈爾的移動城堡》改編自英國幻想文學大師戴安娜.韋恩.瓊斯的小說《魔法師哈爾與火之惡魔》。故事講述了女主人公蘇菲被女巫施了魔咒后,意外地邂逅了巫師哈爾并與之愛戀的故事。作為一本文學名著,其內容遠比電影所呈現的更復雜——既有愛恨情愁、又有家庭糾葛、既有手足親情、還有魔幻戰爭,甚至還穿插了“穿越”情節,宮崎駿清醒而克制地保留了他最擅長的兩個題材——“反戰”與“愛情”。核心理念敲定后,就要對原著進行增減。
我們先看“減”的部分。比如,原著里蘇菲有兩個妹妹,她們不僅在書中多次出場,而且還有著自己的故事線。既然宮老意圖以主人公之間愛情故事為主線,那么他人的事跡顯然沒有的存在意義。所以妹妹們的故事線不僅在影視作品中毫無體現,甚至人物形象都有了不同于書中的塑造。諸如此類的刪減有許多,這大大減輕了觀影的記憶負擔。
看完了“減”我們再看“增”,電影中有一個令人叫絕的設定是原著所沒有的。那就是蘇菲雖被施了衰老咒,但她的容貌會隨著心態轉變而變化。一開始被施咒后,她自卑羞怯一心想著消極避世。這時她是個滿臉皺紋,彎腰駝背的老嫗。但當她漸漸愛上哈爾后,她內心的愛意和勇氣使她恢復成最初的少女模樣。這個設定巧妙地傳達著宮崎駿對青春的隱喻——青春是一種無所畏懼、充滿感恩、內心愛意豐盈的狀態。
所以,所謂“量體裁衣”就是在明確創作主旨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增補修改。如果觀察得夠仔細,我們還能看到作者在角色形象與構圖設計上的極致追求,他通過對視覺元素的更改合理地規劃著視覺流程,巧妙地營造起畫面的節奏和韻律,每一幕都蘊含著對審美的精準感知。在兼顧一個精彩故事的同時,又滿足了觀眾審美層次的需求。
二、地域文化認同與作者風格。
宮崎駿的故事素材雖出自西方,但其精神內核卻是東方的。主人公的愛情奇遇透露著東方宿命論的人文特質,而原著則是典型的西方羅曼蒂克小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講同一個故事,會呈現出不同特色。以文化輸出的先例《花木蘭》為例,中國的故事側重于表現忠義孝道,而迪士尼動畫則在彰顯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對女性主義的歌頌。即便宮崎駿的作品有許多西式文化元素的介入,但其動畫仍保持著鮮明的民族性。通過他的作品你可以看到日本文化的精神,向外有對生態的物哀表達和對唯美理想的追求,向內有對內心世界的矛盾展現。西式文化元素只是他搭建的話語平臺,真正的交流內容是其個人精神追求與東方世界觀。
在我看來宮崎駿是一個身穿“蒸汽朋克”外衣的和平主義者,他對“蒸汽朋克”的熱愛,幾乎貫穿了他的創作生涯。“蒸汽”代表了以蒸汽為基礎動力的科技水平,往往帶有著超現實色彩?!芭罂恕笔抢^承了朋克搖滾樂的精神內涵,帶有叛逆與自省的意味。上世界70年代的日本處于經濟起飛時期,社會的轉變帶來了思想上的變化,動漫界也掀起了創作革新浪潮。時代選擇了“蒸汽朋克”,而藝術家們也以激昂的熱情豐富了它的內涵。它被賦予了更多的勵志夢想與人文思索,在表現著對客觀世界焦慮的同時也傳達著樂觀主義精神。在影片中宮崎駿對“城堡”進行了別出心裁的改造(圖1)——仿生形態的外觀加上破銅爛鐵的零部件,行進時搖搖晃晃叮作響,炮筒狀的煙囪不斷吐著黑霧,敗壞的武器殘骸不知是裝點了城堡還是給其增添了怪異的威嚴。這個造型保留了工業時代的痕跡以及科技進步、時代發展帶來的社會焦慮——科技到底是人類的避難所,還是不幸生活的催化劑?
影片中戰爭所到之處一片殘骸火海,原本恬靜的鄉村田園也未能置身事外。綠色是宮崎駿最常用的意向顏色,它象征著新生、和平與秩序。當戰爭的陰霾過后,一叢叢綠樹攀附于翱翔的城堡之上,婉如一座行進的空中花園(圖2)。戰艦在云層下低飛而過,最終被重云覆蓋。這組對比蒙太奇寓意再明顯不過——人們對愛、希望、和平的追求終將戰勝野心、陰謀與殺戮。宮崎駿的“蒸汽朋克”總是雜糅著科技、生態與魔幻,在華麗的視覺刺激下讓我們不斷思索著人類文明的存繼。
三、結論。
文本的視覺化是跨形式、跨媒介的工程,如“移花接木”一般。設計師們除了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外,還要學會對原著量體裁衣、得當增減,最為重要的是要肩負社會責任,將自己的態度和風格融入創作,使其厚重思深,雋永彌新。
參考文獻:
[1] ?符亦文.在地身份與他者認同——論動畫的跨文化傳播[J].當代電影,2016.(07)
[2] ?吳秋雅.超越不可超越的蒸汽時代——蒸汽朋克電影的世界觀[J].當代電影,2019,(05)
[3] ?王楠.宮崎駿《起風了》的蒸汽朋克勵志情節[J].大舞臺,2014.(04)
[4] ?戴安娜.韋恩.瓊斯. Howls Moving Castle[M].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2015
(作者單位: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