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剛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庚子年2020,“茶道燕梳”進入第三季,面對巨大的風險和不確定環境因素,我們收拾行裝,將過去一年的活動內容匯總并編輯成“第二輯”,繼續前行,踏上新的征程。
對,新的征程。我們確信,“茶道燕梳”將會是一次新的長征!
長征是宣言書,“茶道燕梳”也是;長征是宣傳隊,“茶道燕梳”也是;長征是播種機,“茶道燕梳”也是。
“茶道燕梳”的宣言是:人道酬善,堅持公益。
“茶道燕梳”的宣傳隊員,包括志愿者、布道者、多種形式的支持者和經常參加活動的兩千多名道友,隊伍還在壯大。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堅定信念,走向輝煌。
“茶道燕梳”傳播行業正道,關注重要發展議題,線上線下,國內國際,理論實踐,通過嘉賓與道友的交流互動,分享行業最佳實踐和個人經驗。
人道酬善是信仰,行業健康是理想,價值提升是方向!
前進的路上,也有彷徨。
我們不斷追問自己,“紅旗到底能打多久”;我們也經常吟唱《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問問天問問地,還有多少里?走過來走過去,沒有根據地。
好在,我們有信仰,有理想,更有團結互助的燕梳初心。我們“一邊走一邊想雪山和草地”,堅持下去,團結就是力量,一定能為行業發展做出貢獻,一定會走向輝煌。
或許,“長征”的含義有點抽象,“茶道燕梳”究竟要做什么?
好吧,換一種表達方法。
“茶道燕梳”要辦成一所學校,支持中國保險業健康發展的一所學校。
每一位道友、志愿者、嘉賓和支持者,都能在這里學到最前沿的專業思想并分享行業最佳實踐,還能以茶為媒,將保險專業知識融入到浩瀚深邃的中西歷史文化體系中,更能陸續認識眾多業界精英,相互交流、啟發和借鑒,不斷開闊自己的心胸和眼界。
關鍵是,這所學校還不收學費。
曾有人提出建議,說“茶道燕梳”所傳播和交流的內容,正是國內大學商學院中EMBA/MBA項目中最缺乏和最想設置的教育訓練內容,為什么不與大學商學院合作,將“茶道燕梳”的活動內容設計為EMBA/MBA的教學內容呢?
確實,如果單從內容上說,“茶道燕梳”所組織的各項活動內容,都可以成為EMBA/MBA教育訓練中最有價值和最有吸引力的課程,道友中有很多人都讀過或正在讀EMBA/MBA/DBA,作為“首席茶道倌”的筆者,更有參與商學院EMBA/MBA教育二十余年的經驗,也深知這一點。但是,本質差別在于,商學院是收費的,每位學員要交幾十萬元不等的學費,而“茶道燕梳”是純公益完全免費的,一分錢都不收,還能喝到各種好茶。
有必要盤點一下“茶道燕梳”已經開出的七門課程。

第一是“大講堂”,相當于大學大教室里的公共課,講課者都是行業翹楚,既有豐富實踐經驗又能系統思考行業問題,既有德高望重的業內前輩,也有跨界創業的后起之秀,他們所宣講內容的含金量決不亞于大學里的大牌教授。
第二是行業板塊的“經營分析”,相當于大學里的專業選修課,具體分為壽險、產險、健康險、中介和網絡互助5個專業板塊,道友們選擇與自己工作相關或自己感興趣的專題選修。因為是專業課,必須十分“專業”,因此上課老師都是深耕自己所涉專業領域多年、既能把握其領域來龍去脈又能收集最新數據的“山大王”,而且都有一個支持團隊做后援,每一位“山大王”及其團隊都將成為該領域的行業權威,幾年之后將顯現其行業標桿作用。“茶道燕梳”還會組織并拓展出更多的專業領域課程,比如科技保險、再保險、養老與長期護理,以及其他更細的專業領域。
第三是“下午茶”,相當于大學里的研究生討論班,主角不是授課老師而是參與討論和分享的學員,內容針對行業熱點問題展開,志愿者將大家的討論結果匯總成文提供給行業組織作決策參考。比如之前討論過代理人管理辦法、新會計準則、網絡互助平臺的游戲規則等,確實像研究生討論班,但又比研究生討論班更務實,對制定行業政策更有參考價值。
第四是“走進”,這是大學里的“企業參訪課”,因為內容生動,能了解一線實際,能開闊眼界,因此很受歡迎。2019年走進過順豐金融、徑衛視覺、眾安科技、安康通、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多家機構,參與者收獲很大。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走進”活動能邊聞邊見,價值凸顯。
第五是“問道”,相當于大學商學院的整合實踐項目課程,也有點像大學附屬醫院里的“臨床會診”,內容是按“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針對一家企業或機構實際面臨并迫切想解決的問題,由“茶道燕梳”從道友和嘉賓中組織一個志愿者團隊去與該企業或機構的管理團隊進行坦誠交流,并提供各自的專業意見。這門課不容易開,難就難在真有問題的企業或機構管理層,也包含大學里開設保險與精算專業的教育管理者,往往不會像病人那樣十分坦誠地與醫生交流自己的癥狀,而是習慣于吹噓自己如何牛,至于其他問題則都是“商業機密”,不便披露。所以2019年只搞過一次,在杭州梅家塢“品明前龍井茶,問科技保險經營之道”,但效果非常好。
第六是“走省城”,也是新開的,開課僅一次。原本,“茶道燕梳”只是想在上海建立根據地,但創始人謝躍先生的業界朋友很多,經不住朋友們的盛情邀請,加之他自己特別神勇,于是就在上海、北京、深圳和香港之間“走過來走過去,沒有根據地”了。這期間,經常有從其他省會來的業界道友參加四個城市的活動,并反映說省會城市也特別渴望開展這類活動,于是我們嘗試了一次,與福建省保險學會聯合,在福州市舉辦了一次“大講堂”活動,果然反響熱烈。看來“茶道燕梳”也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需要走南闖北,畢竟,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第七,最后一門課,是由筆者作為“茶道倌”負責的茶道課。這里的“道”作動詞用,就是“說”或“解讀”的意思,因為本倌相信,“茶”代表的是中國文化,而“燕梳”則是西方傳來的風險管理技術和制度安排。西方的“燕梳”傳到中國,注定要與中國本土文化相互碰撞,中西文化必然進行交流與融合,就像西方的馬克思主義需要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一樣。本倌自己也是通過參加“茶道燕梳”之后,才逐漸明白,從當年的“燕梳”到今天的“保險”,內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門課其實博大精深,很有得學。
“茶道燕梳”作為一所學校,開設的課程及其內容與質量當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不是課程,甚至不是上課的老師,本倌覺得,一所好的學校,最最重要的是校長,是一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來辦學的校長,有了這樣一位校長,自然會有好的老師,有好的團隊、好的學員,進而有好的校風和學風。這一點,“茶道燕梳”特別幸運,有謝躍先生這位創始校長,他先提出“堅持公益”,進而將“人道酬善”作為理念與信仰,他的“辦學精神”和親力親為的神勇感染了我們眾多的志愿者、道友和眾多支持者,也使“茶道燕梳”成了我最喜歡的學校。
路漫漫其修遠兮,庚子年,我們需要更勇敢,也更沉著。我們“一邊走一邊想雪山和草地”,懷著“人道酬善”的信仰,一直走下去,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