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凱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些所謂“揭秘小視頻”,說用于釀造醬油的“脫脂大豆” 是豆渣、豬飼料,把它比作“嚼甘蔗的渣”和“下腳料”,搞得許多人都不敢買用脫脂大豆釀造的醬油了。事實上,這么說的人要么對大豆一知半解,要么揣著明白裝糊涂,故意混淆視聽。
首先,用于釀造醬油的脫脂大豆不是豆渣, 更不是什么豬飼料。脫脂大豆就是把大豆里面的脂肪去掉,俗稱“豆粕”或“豆餅”。它的用途非常多,確實可以用于制作飼料,但也可以用于食品工業,比如發酵醬油,或者做成“大豆分離蛋白” 用于肉制品、烘焙食品、面制品、植物蛋白飲料、嬰幼兒食品、運動營養品等。脫脂大豆可用來制作飼料,但絕不是說脫脂大豆是豬飼料,就如同醬油的另一個重要原料“小麥”也可以做飼料,
但在食品里的應用就是“面粉”,難道說我們吃的是飼料嗎?同時需要明確的是,即使使用相同原料,因用途不同而要求不同,食品用食品級的, 飼料用飼料級的,互不相干。

其次,大豆中的脂肪(主要是大豆油)只占15% ~ 20%,所以非要區分主配角,那么豆粕是大豆成分中的主角,大豆油才是大豆產業的“下腳料”。
脫脂大豆是科技發展的產物,且用途廣泛。用脫脂大豆發酵制作醬油的主要原因是它低脂、高蛋白,發酵效率高,可以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這一技術最早由日本人于1913 年開創,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早已成熟,大多數的日本醬油都是使用脫脂大豆作為原料的。我國于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引入,多數企業也是使用這一技術。
為什么有些人要強調用完整的大豆釀醬油呢?最主要的原因是“致敬經典”,畢竟古人釀醬油就是用完整大豆。
尊重傳統當然可以,這也是很多人的情感訴求,但傳統的未必就是對的。古人發明醬油的時候沒有脫脂工藝,要是有的話,說不定你今天吃到的“正宗醬油”就是另一番滋味了。
真正的傳統醬油是“日曬夜露”靠天吃飯, 這種方式不僅很難支撐起巨大的市場需求,也不符合消費者對醬油風味穩定性的要求。目前主流的醬油釀造工藝早已變成工業化的大型發酵罐, 從制曲到發酵“一切盡在掌握”。就算你用的是完整大豆,又有幾分古時的模樣呢?你可以迷戀于《舌尖上的中國》小作坊式的加工方式,但也應該相信以科學為指導的現代食品工業。
眾所周知,醬油的主要作用是提鮮和上色, 其中的鮮味主要靠大豆蛋白分解產生的氨基酸, 而上色主要靠氨基酸和糖類反應得到的“美拉德產物”(老抽主要靠焦糖色),脂肪在這里面并沒起什么作用。實際上,大豆油幾乎不參與發酵過程,最后絕大部分只能隨醬渣丟棄,不會留在醬油里。
當然,用完整大豆和脫脂大豆做的醬油在風味上肯定有差異,因為大豆油在發酵過程中會氧化酸敗及降解,產生一些揮發性風味物質。
不同的工藝會賦予產品不同的特點,無論是大豆釀制還是脫脂大豆釀制的醬油,消費者根據喜好來挑選就行。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些小視頻以“揭秘”之名厚此薄彼甚至混淆概念,有失厚道, 也有“偽科學”之嫌。
我國最早的醬來自動物原料,比如流傳至今的魚鲊、蝦醬,漢代出現了植物性的豆醬。醬油本來是豆醬的副產品,是制醬時滲出的帶有咸味和鮮味的汁水,到宋代才逐漸形成醬油。
釀造醬油是指純生物發酵生產的醬油, 相對于添加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食品添加劑等成分生產的配制醬油而言,風味更好,品質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