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實

十幾年前,我帶著華師大一群大學生到湖北十堰調研,當汽車在盤山公路上勻速爬升,一片片荷塘跳入大家眼簾,幾個上海女生紛紛感嘆:“你們湖北人真是風雅,種得這許多荷花!”我當時一愣,問道:“你們不知道這荷花下面長著某種吃的嗎?”這時候才有人反應過來:“哦!對啊,好像是藕!” 多年以后我還記得這個讓我們笑了一路的故事。
說起來,像湖北人這么愛種藕、吃藕的也確實少見。全國每年80% 的藕產自湖北,湖北人幾乎都喜歡喝藕湯,湖北人買藕會數孔數辨“粉”“脆”,湖北人說“無湯不成席”,這里的湯大多也是指藕湯。然而,藕在湖北的做法并非只有燉湯一種。專業吃藕40 年,我突然覺得,以藕的特性來對應湖北風土,也竟是恰當的。
湖北人樂天派居多,大多數人性格開朗、愛交朋友、喜歡熱鬧。藕亦如此,蓮藕特別喜歡溫暖,熱愛陽光,蓮花開于夏季,火辣辣的陽光下,荷葉如傘蓋,遮蔽著蜻蜓和小魚,且聽蟬鳴蛙聲。湖北男人喜歡開懷大笑,喜歡自然灑脫,就像圓而寬大的荷葉,哪怕歷經風吹雨打,依然挺立;湖北女人喜歡爽快直接,喜歡美而不妖,就像略施粉黛的荷花,默默孕育后代,暗暗釋放香氣。


都說藕心眼多,一段藕上都是孔。在湖北,九孔藕是獨有的品種, 甜脆可口。這種藕適合小炒或者涼拌,不適合燉湯。湯里面的藕,大部分人喜歡吃粉而面的七孔藕。九孔藕切片爆炒,滑嫩多汁,切成丁炒肉丁,鮮美清新。湖北人確實聰明,比一般人更“開竅早”,一顆玲瓏心怕真是比比干要多幾竅。所以楚地的人大多敏感脆弱,多愁善感,常出文人騷客、風流雅士。
要說品性,同樣節節中空,藕并不輸給竹。竹的虛心有節,在藕身上一樣完全體現。湖北人喜歡做油炸藕夾,就是將新鮮肉泥填入藕孔之中,裹面而炸,成品金黃奇香, 有藕的嚼勁和質感,又有肉的美味與酥嫩,實在讓人欲罷不能。江南地區喜歡把糯米嵌入其中,配以桂花糖汁是為糖藕,補氣健脾,軟糯甜蜜。與竹不同,藕這種植物一株上多種食材,且味道各異。蓮子甘甜而蓮心清苦,藕作為根部,也是飽滿略有甜味,如元代丁鶴年《竹枝詞》所云:“卻笑同根不同味, 蓮心清苦藕芽甜。”而且藕常年長在淤泥之中,默默忍受、靜靜生長, 在人們視線之外舉起不染的蓮花, 可謂堅韌。湖北人自古也多有苦心人,勤勉努力、不畏艱險。不僅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湖北各地盛產的不只是蓮藕,還有不屈不撓的靈魂。不信你生吃一節九孔藕,一口一聲響,定能讓你感覺到那種淡然孤寂的風味,定能感受到那種蘊藏夢想的回甘。
藕斷絲連似乎也不是什么好詞,特別是對有故事的中年人,但湖北的藕自古多絲,且片片同心, 悠悠綿綿,不絕不斷。小時候吃藕, 常常一口下去,筷子移開的距離全是藕絲。藕絲雖多吃起來卻感覺不到,反而多了一種拉扯的樂趣。后來長大了才知道,藕的絲是為藕傳送營養的管道,一根根藕絲都是情絲,都是對藕極為重要的部分。藕長出水面的荷葉上,常有露水,人們害怕薄情人的感情如“荷上露”, 更青睞多情人的“藕中絲”。湖北人戀舊而知恩圖報,君不見今年各地援鄂隊伍撤離時,湖北百姓十里相送,跟車飛奔,可謂藕斷絲連、情誼相牽。
湖北人長情,也愛家庭——這一點與藕也有共性。長江畔的藕, 6 月中下旬到7 月中下旬采挖的, 都脆而不粉,涼拌藕片、醋溜藕片、涼拌藕絲,總是白嫩干凈、生脆爽口,如同青年湖北人,有性格和激情;8 月后采挖的藕,則極為酥軟, 不論是粉蒸肉下的藕條墊料還是小龍蝦鍋里的藕片,都是成熟粉面、軟糯細膩,如同中年湖北人,盡顯包容。宋代戴復古寫道:“君看蓮下藕,不與葉同枯。” 隨著年齡增長,水面上那些翠綠粉紅的東西漸漸枯萎了,反倒是根越來越壯實, 越來越飽滿了。
我剛來上海念書那會兒,外公的三弟一家在滬安家已多年, 外公的二弟給三弟媳打電話交代: “這娃子就愛一口藕湯,去你那吃飯必要燉好。”自此每次去小外婆家,一大碗排骨藕湯已盛好以待。如今回想,湖北風土,豈非盡在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