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文敬 張巧玲
【摘要】目的 分析在肩關節損傷中應用核磁共振掃描的臨床診斷價值。方法 從我院擇取44例肩關節損傷患者,所選患者均行以核磁共振掃描,對臨床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44例肩關節損傷患者均進行核磁共振掃描,其中38例患者獲得優質掃描圖像,3例患者獲得良好掃描圖像,3例患者掃描圖像不合格,影像合格率為93.18%(41/44)。經核磁共振掃描結果顯示,44例肩關節損傷患者中,24例為肩袖損傷、9例為盂唇損傷、6例為肱二頭肌腱損傷、5例為其他損傷。損傷分級:12例患者為1級損傷、15例患者為2級損傷、17例患者為3級損傷。結論 在肩關節損傷中應用核磁共振掃描的臨床診斷價值顯著,不僅可以有效檢出肩關節損傷類型,還可以進行損傷分級,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核磁共振掃描;肩關節損傷;臨床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1..01
伴隨醫學影像學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核磁共振掃描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愈加廣泛,其不僅具有多平面成像優勢,同時軟組織對比度良好,可以對關節囊損傷、肩袖損傷、囊內結構損傷等情況進行有效診斷,因此臨床效果顯著[1]。本文從我院擇取44例肩關節損傷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在肩關節損傷中應用核磁共振掃描的臨床診斷價值,報告如下所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擇取44例肩關節損傷患者,病例均從2017年8月~2019年5月擇取,所選患者均無理解能力障礙,知曉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排除已經經過核磁共振檢查患者、肩關節部位內含無法取出金屬異物患者等。其中,男24例,女20例,病例擇取年齡范圍為16~66(56.82±4.45)歲,其中10例患者存在外傷史,34例患者肩關節存在不明原因疼痛癥狀。
1.2 方法
所選患者均行以核磁共振掃描,通過1.5T超導核磁共振機開展檢查工作,選擇仰臥位,使患者肩關節盡量與掃描床中線靠近,并使雙側肩部處于放松狀態,輕度外旋手臂,并放置在身體兩側,線圈中心對準肱骨頭部位,線圈中心對準掃描中心,對患者進行FSE掃描、FIR掃描、STIR掃描、抑脂序列掃描,主要掃描平面軸位、斜冠狀位、斜矢狀位,從視野下肩關節部位開始掃描,之后對肱骨頭、關節盂進行掃描,最后對鎖骨外側部位至肩峰之間進行掃描。
1.3 臨床觀察指標
對核磁共振掃描圖像質量進行評估:清晰且無偽影為優質;相對清晰、略有偽影,不影響診斷為良好;無法診斷為不合格,優質+良好=合格。對核磁共振掃描結果及損傷分級進行統計。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通過(x±s)表達,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通過(%)表達,用x2檢驗,若P<0.05確認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44例肩關節損傷患者均進行核磁共振掃描,其中38例患者獲得優質掃描圖像,3例患者獲得良好掃描圖像,3例患者掃描圖像不合格,影像合格率為93.18%(41/44)。經核磁共振掃描結果顯示,44例肩關節損傷患者中,24例為肩袖損傷、9例為盂唇損傷、6例為肱二頭肌腱損傷、5例為其他損傷。損傷分級:12例患者為1級損傷、15例患者為2級損傷、17例患者為3級損傷。
3 討 論
肩關節損傷屬于損傷性疾病,在關節科比較常見。對于肩關節損傷患者,臨床診斷主要通過X線片、CT檢查進行,可以對肩關節損傷情況進行直觀地觀察,但因肩關節部位非骨質結構,無法將肌肉、韌帶以及軟骨等軟組織情況直觀地顯示出來,對臨床診斷產生一定影響[2]。在肩關節損傷診斷中,核磁共振的應用具備一定特性,可以將軟組織結構更好地呈現出來,同時可以調整當前核磁共振儀器,實現多參數掃描、全方位掃描,以便于更好清晰地觀察到肩關節周圍軟硬組織等[3]。另外核磁共振檢查可以減少患者受到的電離輻射,避免對身體產生嚴重危害。本次研究中,核磁共振檢查的圖像質量合格比較高,同時可以對疾病類型、損傷級別進行確定,由此可見核磁共振診斷在肩關節損傷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值得推廣及應用。
4 結 語
在肩關節損傷中應用核磁共振掃描的臨床診斷價值顯著,不僅可以有效檢出肩關節損傷類型,還可以進行損傷分級,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參考文獻
[1] 張雅菊.淺析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成像聯合診斷在肩關節損傷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30):428-429.
[2] 劉 彪.肩關節MRI在肩袖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12):124-126.
[3] 葉富建.核磁共振掃描在肩關節損傷中的臨床診斷價值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01(0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