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受害人 特殊體質 因果關系 責任比例
作者簡介:陳莉,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
中圖分類號:D923.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257
案例介紹:孫某、錢某系夫妻關系,兩人平時在公園晨練,一天早晨鍛煉時孫某、錢某因鍛煉場地問題與李某、趙某等發生口角及肢體接觸,在前來晨練的眾人的勸導下,風波平息十余分鐘后孫某(患有高血壓病多年)繼續鍛煉過程中突然倒地,現場急救及送醫搶救后不幸身亡,經鑒定孫某符合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猝死,情緒激動為誘因之一。錢某、孫曉某(錢某與孫某之子)訴至法院要求李某、趙某共同承擔70%的侵權賠償責任。一般而言,社會生活中的言語爭執及輕微肢體接觸導致成人猝死的概率微乎其微,但因受害人存在多年心血管基礎疾病這一特殊體質,產生了猝死如此嚴重的損害后果,受害人特殊體質這一介入因素對于侵權責任認定及侵權責任的具體承擔的影響成為該類案件裁判的核心內容。
(一)問題的提出
理論界有一個著名的“蛋殼腦袋”規則,即受害人存在特殊體質,侵權行為加上受害人的特殊體質最終造成較為嚴重損害后果時,侵權行為人應就擴大的損害負責,不得以受害人特殊體質為由減輕自身責任。這里的受害人特殊體質不僅包括受害人本身患有的罕見疾病,也應包含那些看上去與正常人無異,實際身患基礎疾病因外界輕微作用力就極易引發疾病并導致嚴重后果的體質。此類案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單純的外部作用力正常情況下不會產生嚴重損害后果,但因受害人特殊體質這一介入因素的存在,卻發生了超出侵權人或受害人難以預見的損害后果。
(二) 受害人特殊體質是否影響對侵權責任的認定
侵權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為:侵權人實施了違法加害行為;侵權行為導致了可以救濟的損害后果;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侵權人主觀上存在過錯。四個構成要素中,違法加害行為、損害后果屬于客觀構成要件,受害人體質對于這兩種構成要素無法產生影響;侵權人的過錯是主觀構成要件,其評判標準也是法定的,受害人特殊體質對其亦無法產生影響。認定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認定侵權責任的重點,理論界對于因果關系的判定眾說紛紜,具有時代和法系的明顯傾向性,目前較為流行的就是因果關系相當說,即有加害行為一般會產生如此損害結果,即為有因果關系;若沒有此行為一定不會有如此損害結果的發生,有此行為一般不會產生如此損害后果的,即為無因果關系。因而在此基礎上,有人提出若輕微不當行為導致了嚴重后果,同時受害人存在特殊體質,此時加害人輕微不當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因缺乏因果關系的相當性,故不構成侵權責任法上的因果關系,因而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此種觀點乍看似乎并無不妥,實際上是將侵權責任構成要件與判斷損害后果中原因力大小混為一談。
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解決的是違法加害行為是否需要承擔法定侵權賠償責任的問題,屬于“是”或“否”的問題;受害人特殊體質對侵權責任承擔的影響集中于侵權責任判定的第二個階段,即在已經判定違法加害行為已經構成法定侵權行為的前提下,加害人應當承擔多少比例責任的問題,屬于“全部”或“部分”的問題。
在已經判定違法加害行為構成侵權責任的基礎上,受害人特殊體質這一客觀情況作為介入因素之一導致了嚴重損害后果的發生,我們在具體判定侵權責任時不能一概而論由加害人對損害后果承擔全部侵權責任,亦不能由受害人承擔因自身特殊體質導致的擴大損害后果,加害人的主觀過錯、知曉受害人特殊體質的可能性及受害人注意義務的程度等均是應當綜合考量的影響因素。
(一) 加害人的主觀過錯
侵權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在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的第一階段已經進行了評定,主觀上的過錯分為故意和過失,故意是侵權人為侵權行為時明知會對受害人造成損害后果仍為加害行為的一種主動追求或放任的心態;過失則是侵權人因疏忽大意沒有認知或僥幸可以避免的心態;相較而言,前者的過錯惡意程度明顯高于后者。若侵權人為侵權行為時,抱著故意致受害人受損的心態,此時即使該侵權行為一般不會導致嚴重后果,因受害人特殊體質的介入,實際導致了嚴重損害后果的發生,此種情形下,我們認為可以不考慮受害人特殊體質對于損害后果的實際影響程度,認定侵權人對于損害后果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因為侵權人為加害行為時較為惡劣的主觀動機可視為其對于何種損害后果的發生是一種概括的承擔,無論中間出現何種介入因素,都不應當影響侵權人的概括承受。另一方面,若侵權人主觀上因為過失導致了損害后果,此時對于損害后果則需要進行具體分析,通過對比加害行為本身的危險程度、受害人特殊體質的危險程度,結合價值衡量標準,最終確定侵權人的具體侵權責任范圍。
(二)加害人是否知曉受害人特殊體質
正如前文所述,受害人特殊體質的情況存在多樣性,有些是先天性生理特異性體質,有些是后天病理性改變,受害人對于其自身身體狀況是否知曉也需要進行區分。對于那些先天性特異體質人群而言,其中正常生活中與常人無異,身體亦未發出任何不適的信號,只因為遭受偶然的沖擊,身體顯現出不同常人的脆弱性,最終導致嚴重的損害后果,此種情形下,受害人自己都不知曉身體的特殊性,何況作為外人的加害人,此時若要求加害人對全部損害后果承擔侵權責任有失公允。相反,在加害人知曉受害人特殊體質的情況下仍然為加害行為,這種明知危險而積極加害行為本身的主觀過錯跟故意沒有本質的區別,加害人在提前知曉受害人特殊體質的情況下,本應承擔更高的謹慎注意義務,違背注意義務導致損害后果的發生應承擔侵權責任,不能因受害人客觀存在的特殊體質減輕加害人的責任。
(三) 受害人因特殊體質應當自擔的注意程度
同樣,受害人對于自身特殊體質的了解程度也是影響歸責的重要考量因素。誠然如上文所述受害人對于自身特殊體質也區分為提前知曉和并不知曉兩種情況,前者一般發生于慢性疾病患者身上,因平時有相關病理表征出現,因此受害人會提前知曉其自身體質狀況,此時受害人應當自擔的注意義務就較高,在面對外界危險時,受害人應考慮到自身健康狀況,盡量避免外界危險損害到自己,若違反了這一注意義務,其受到損害應當自擔的責任比例就較高,結合侵權人過錯程度,具體判定其應當承擔的責任比例。若受害人本身也不知曉特殊體質的存在,則對其不能強加較高的注意義務,僅能以一般人的注意義務等同視之,此時受害人特殊體質對于損害后果發生的原因力較小,應當減輕特殊體質受害人責任比例。
受害人特殊體質在侵權責任的認定影響在侵權責任糾紛司法實踐中屢見不鮮,現有法律法規尚未有明確定論,因此個案中的認定較大程度依賴的是法官的自由心證,法官的價值判斷標準對于上述問題的判定影響較大,因此本文試通過淺顯論述受害人特殊體質對侵權責任認定之影響,望對后續法學理論研究及司法實踐運用有拋磚引玉之功效。
參考文獻:
[1]楊立新,梁清.原因力的因果關系理論基礎及其具體應用[J].法學家,2006(6),第101-110頁.
[2]孫鵬.受害人特殊體質對侵權責任之影響[J].法學,2012(12),第93-103頁.
[3]尹春海.特殊體質在侵權損害賠償中的位置——對特殊體質侵權案件糾紛的評析[J].天津法學,2017(1),第92-96頁.
[4]周秀美.從“電梯勸煙猝死案”看侵權責任法中公平責任具體適用[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第20卷增刊),第44-48頁.
[5]徐潔,李遵禮.個人特殊體質介入侵權責任影響的類型化分析——基于最高法院24號指導案例適用情況的考察[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0(1),第70-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