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淺
一
生命總是在走走停停之中。
一路行走,亦如四季,風景各自不同。既有艷陽似火的日光、美麗的花草樹木、溫柔如水的月,也有窮山惡水、瑟瑟的風、冷冷的雨。
在我們美好的愿望當中,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包括自然生態中的動物和植物。但是,種子被播種到哪里,哪里就開出什么樣的花,結出什么樣的果。似乎別無選擇。
我們也愿望著,一切在我們周圍無形的氣息,比如江河湖海、崇山峻嶺、風花雪月、花鳥蟲魚,都能隨我們的心意,變得無比的溫存、和藹,燦若星辰。
但這僅僅是美好的愿望。生命在行走中有鮮花怒放,也必將經歷無情風雨的來襲。不管你把自己怎樣緊緊地包裹住,也抵御不了這埋藏在底層的憂郁和悲傷。
路上,我們也需要時不時地停下來,歇息一會兒,留給自己一些空白。如同正行走在山路,看到一張石凳,坐下來,放松一下像鉛球一樣沉重的雙腳,揉一揉走得酸脹的雙腿,讓呼吸和心跳回到平常。坐下來,隨意地看看四周的山水和樹木,它們的細微處,這看似堅強卻也柔軟的流動著的生命。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是一種感覺,生命的一種狀態。
二
華燈初上,街面上川流不息,來來往往的車,行色匆匆的人。這是一座繁忙的城市,你也身在其中,扮演著一個個角色。舞臺的布置顯然零亂,卻也錯落有致,四面八方的車燈射過來的光線,聚成一束束刺眼的光柱,足可以上演一場精彩的劇目。
每一天都可能是精彩的,我們擔當著各自不同的角色。有的人演得很出色、有的人演得很平庸,更多的人既不出色也不平庸。
每一天經過的花壇都是一個樣,在你出門的時候,被盡職盡責的園藝師精心修剪過。你看見的花壇總是把美好的一面呈現出來。你認為很平常,并沒有什么別樣的感覺。
然而,花壇里的小花、小草和小樹枝們,有的正在孕育著新的生命、懷著新的希望,有的卻在漸漸枯萎老去。
三
沒有人會喜歡灰塵。它被大自然吹到你的身邊,鋪滿了你生活的各個角落。它也許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想引起你的注意。灰塵在每一天正等著你去關注和拂試;你輕輕地拂去它,它就順水流走、消失,然后又有新的灰塵來到你的身邊,你又重新去拂試。灰塵,顯然有些無辜和無奈了,它也許并不想這樣去打擾,只是自然地被風吹到了這里。
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會沾滿灰塵,有看得見的,有看不見的。正如春天的花到了秋冬季節會凋零,樹葉到了秋冬季節會枯黃;正如在這個世界上,事無全美,人無完人。可是自然的東西總是美的,自然界萬物有它的內在的美。它的美呈現的多元,無論細膩清秀或雄渾壯闊,都會讓你感嘆和震撼。灰塵只要是自然地隨風吹來,那么,它給你的感覺會很輕;而一旦接觸到渾濁的水變為淤泥,它就會變得沉重了。
比起荷花來,灰塵是弱到徹底的。它的可愛之處,是它暫時還沒有接觸到渾濁的水而變為淤泥。
四
時光,你漫不經心地對待它,它也會漫不經心地對待你。并且在你漫不經心的時候,將你無情地拋在腦后。
你很努力地過好每一天。你知道要微笑著面對每一天的早晨、正午和黃昏。隨后在夜深人靜時分,你習慣地面對自己,回顧與反思你一天的行為和思想。你慢慢地開始領悟到,除了微笑以外,還必須學會鎮定。
古人云:每逢大事必有靜氣。我們每天一般是沒有什么大事的,都是些繁冗的瑣碎的小事。但也必須去除浮躁,學會鎮定,耐心地去做好手頭上的事。
詩歌和音樂,可以使人鎮定。在純凈的語言及和諧的旋律中,潛藏美的力量。
五
純凈的感覺是奇妙的,可以是藍色、灰色、粉紅、淺綠……純凈的色彩,始終是純凈的。黑色也是純凈的,顯示著莊重和睿智。比如,大海和月亮是純凈的;藍天和白云是純凈的;嬰兒憨態可掬是純凈的;孩子們的天空是純凈的;少男少女情竇初開的情懷是純凈的;每天早晨,清新的空氣,太陽慢慢地探出腦袋,天邊出現了彩霞,小鳥開始在窗外啼叫,是純凈的……
自然的東西是純凈的,所以感覺很美。
六
快樂是一種能力。
一年四季周而復始,花開花謝,似水流年,并無新事。太陽還是那個太陽,月亮還是那個月亮,道路還是那條道路,人還是那些人。只有歲月,在不經意間悄然流逝。當皺紋慢慢地爬上眼角和額頭,驀然覺察到青春正在離去。
如果真的敏感到這一切,就不由自主地不快樂起來。人生苦短,生活已安定;未知的事越來越少,也知道很多都是命中注定。
這時候,想讓自己快樂,微笑地面對生活,需要內心的修煉。從這個方面來講,快樂是一種能力,以一個怎樣的心態欣然面對。即使歲月無情,但更知生活滋味的美好,好好地去愛生活,愛這人世間。
七
一出門,看見明媚的藍天白云,精神為之舒爽,疲勞一掃而去。這樣的藍,應該如何形容呢?介于深藍與水藍之間,如一顆天然純凈的藍寶石。我只嫌自己笨拙,以為藍寶石這個稱謂現時已多少帶了點脂粉氣,無法準確地概括出我心中的藍。最令人著迷的,還是一團一團的白云。我想,如果天空只是一味的藍色,恐怕缺少些什么。正如一方美麗的風景,如果沒有人群的往來,如花的笑靨,健康的朝氣,沒有小動物們自在快樂地棲息、嬉戲,沒有動與靜的融合相宜,這一方美景也實是太為空洞和呆滯。而失卻了靈動的韻味,那么,這一團團的白云,在我的眼里,就是藍天上的小精靈了。飛絮似的棉軟與憨厚,幻化出千姿百態的模樣,怎么想象也是不為過的。如奔馳在草原上的駿馬,如大海里翻卷的浪花,如碧波上鼓起的白帆,如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
此時,我的腦海里不禁浮現出這樣的情景。記得有一次,我在花園里散步,陽光和暖,微風吹拂著明凈如洗的天空,花草散發著淺淡的清香,鳥兒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地叫。在花園小徑邊的椅子上小憩,自有一番愜意。只見前方不遠處,一位少婦,正在專心致志地逗著嬰兒車里的小寶寶。小寶寶安靜地躺著,我自是看不清寶寶的樣子的。然而不用看就可以知道,那一定是如天使般的純美和可愛,粉嫩的膚色,一臉的圣潔和朗潤。我是極愛看嬰兒寶寶的小臉蛋的,面對他們,會不由自主地生發出萬般的柔情和若有所思的悵然。這位少婦,專心地逗著她心愛的寶寶,溫婉、幸福、甜蜜,周身籠罩著柔和的光芒,教人也跟著喜悅和感動。
藍天白云下的世界,一片生機盎然。
八
以為在潛意識里,就這么一直淡下去,挺好。
事物總是矛盾的。每天所面對的是不應該“淡”的,而自己總想悄然無聲地淡下去,淡到骨子里。不知這種狀態是否可以,卻執著地認為,淡中有靜,而有味。
看前段時間外出時拍的照片,發覺在我的身上不知不覺起了些變化,神情比原來更為恬淡。其中有一張還似乎稚氣未脫,透露出隨意、淡雅,甚至可愛。這不易覺察的變化,感覺既驚奇,又有點兒沒來由的得意。
也不知得意些啥,只是覺得淡淡的開心。
九
清晨早起已是習慣,也是我每天最安靜的時刻。這時候,城市仍在酣睡,街面上還未響起汽車聲,一切靜謐得讓人不舍丟棄這樣的好時光。而此時,我可以清晰地聽到三個聲音:一個是我的心跳聲,一個是時針的滴嗒聲,再就是窗外鳥兒們的啁啾聲。這讓我真切地感覺到我生命的存在、時光的悄然流逝,以及我與這個世界的息息相連。
一想到時光的無情,不禁感傷,記憶也總會漸漸地被淡忘。于是,我把瞬間的思想和感悟用零碎、簡潔、樸素的語言記錄下來。我喜歡這樣的記錄。
有的人習慣在靜夜做自己喜歡的功課,讀書或寫字;而我是在每個清朗的早晨做著功課,讀書或寫字。
都是一樣的。
十
一直喜歡做夢,仿佛生活在空中樓閣,不喜凡雜俗事。或許是性情所致,又或許是受了歷代文人隱世哲學的影響。如果世事不那么清靜,就自己尋個清靜的一角;比如書齋,理清思想脈絡,經營自己的文字城堡,讓古今中外的思想精華、文學瑰寶蕩滌心靈的塵埃。
然而,我當然知道,一味地躲在書齋里,勢必迂腐陳舊,讓思維和視野受限,情緒也會隨之起伏。
一些深奧的哲思,往往含有人類乃至人性深層次的悲涼、苦痛和丑陋,這是時常困擾我的地方。但我也常在想,既然如此,我們人類所追求的終極目的,就是美好。這個美好的蘊含是豐厚的。
美好的基石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愛。
愛的含義寬泛。怎么去愛?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在生活中,愛卻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生動的、感人的。積極地投入到生氣勃勃的靈動的生活當中去,創造和享受生活的快樂和美好。我真切地相信,這人世間,所有的幸福都是因愛而生,所有的眼淚都是因愛而流淌。而這樣的幸福和眼淚,是多么甜蜜和熾熱。因為,那是帶著我們血液的溫度和生命的尊嚴。
十一
每一個人的心靈就是一個世界,都是獨有的,因為你生活的體驗是獨有的。如果將情感賦予大自然中、賦予靈動的世界中,那么你就仿佛擁有了很多。
生活總會受到環境和時代的影響,如果在生活中有更多的行動以及體會,那么你活得將更為豐實。
這些一時的閃念,不知對不對。許多事物不是絕對的,不能以一種簡單的對與不對的方式來進行評判。
比如說愛情、友情,以及生活中的種種瑣碎。似乎都在上演著相似的人間故事,但各有精彩和值得珍惜的東西。
每個人的內心是極為活躍的,如果你擁有文學的情感,如果對藝術懷有天賦的敏感,那么你的感悟將是多樣的、立體的。一朵花、一片云、一座山、一場雨、一陣風……都會觸及你的內心。
我們生活著,用感官去感受,用內心去體驗,為靈魂找個安頓處。這樣,或許可以讓我們不麻木、不狂妄,有一顆敬畏之心。
我們知道生命的短暫,明白要尋求生活中的愛和幸福。因此懂得珍惜,懂得經營生活以及心靈世界的美。我們必須清醒一些外在的毫無意義的喧嘩,而不受其羈絆。但我始終認為日常生活的可愛,那是些鮮活的人生畫卷。
縱觀周圍,實際上,每個人活得都很艱難,生存壓力、工作的壓力等等。如果熱愛心靈的探知,那么,還須忍受孤獨和寂寥的苦悶。生活就如同萬花筒,千姿百態,每個人都很努力地活著,都希望活得有尊嚴,順利、美滿、吉祥。
愛默生說:“一個人不管好壞,必須把自己看做自己的命運;雖然廣闊的宇宙不乏善陳,可是若不在自己得到的那塊土地上辛苦耕耘,一粒富有營養的糧食也不會自行送上門來。蘊藏在他身上的力量實際上非常新奇,因此除他而外,誰也不知道他有什么本領,而且不經過嘗試,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又說,“正當對方呼聲最高的時候,要心平氣和,堅定不移地堅持我們自發的印象。要不,到了明天,一位陌生人將會非常高明地說出恰恰是我們一直想到和感到的東西,我們將被迫從別人那里取回我們自己的見解,并感到羞愧難當。”
積極入世,才能敏銳;善于出世,才能靜觀。
責任編輯 趙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