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律師分級管理 專業水平評定 市場分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廣東省司法行政研究重點課題“律師分級管理制度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成員:歐超榮,黃惠萍,袁志麗,蔡肖文,李明。
作者簡介:歐超榮,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法律系。
中圖分類號:D926.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281
司法部日前發布的《關于擴大律師專業水平評價體系和評定機制試點的通知》文件,標志著我國試行專業律師評定,探索律師專業水平分級管理制度全面鋪開,引起業界廣大律師熱議,反響強烈。相較之下,理論界對律師分級管理制度似乎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對該制度的設計價值及理念、制度內容的規范以及缺陷完善缺乏相應的理論準備。
律師專業水平分級管理制度,其目的和初衷當然無疑是為了推進律師專業化分工,提高律師的專業水平,更加專業地為委托人提供人性化的法律服務。因而,通過律師分級管理制度國外成功經驗的借鑒及失敗教訓的吸取,對我國實踐中存在及可能面臨的困難、制度設計以及該制度的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義。
孟建柱書記曾在2015年8月20日談到律師改革,有涉及律師分級出庭的相關探索。引起各方熱議的是陳衛東教授在2015年11月14日的“新常態下法律服務創新論壇上”談到律師分級出庭的話題。從而引發了社會上的關注與討論,并引出了律師等級制度改革的推進,對此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看法。反對者的主要看法是,反對律師分級管理的主要原因是,律師分級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當事人的選擇權。當事人委托律師前,也會考慮到律師的經驗問題,沒必通過行政手段將一部分律師完全排除在外,這樣違背了律師市場規律,而對于誰來評級、如何評級更是產生了質疑。在這一階段業界對此更多的是持反對意見,而到了2017年試點文件公布后,我國的律師分級管理制度真實面貌基本呈現。
司法部在2017年3月31日發布關于建立律師專業水平評價的試點方案,將在四個省份先試點,這說明律師行業議論的“律師分級”又回歸我們的視野。經過四個省份的試點,司法部在2019年發布司法部關于擴大律師專業水平評價體系和評定機制試點的通知,規定全國范圍內在2019年8月底前啟動試點工作。盡管通過四個省份的試點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將試點范圍擴大至全國31個地區后,不同地區又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律師專業水平分級管理制度,其目的和初衷當然無疑是為了推進律師專業化分工,提升律師的專業素養和服務意識,更為高效地為當事人提供專業而人性化的服務。而我國的律師分級管理制度能否發揮其價值與作用,關鍵就需要看如何對其進行規范化管理。由此,對于我國目前律師分級管理制度這一問題的探討就具有的重要意義。
(一)市場需求細分催生專業化
市場細分之下,作為服務行業的律師業面臨著走向極強專業化的趨勢。以專利律師為例,事務所普遍更為青睞具有相關理工科背景的復合人才,這一現象,在互聯網金融、虛擬貨幣、涉外服務等新興領域越來越多。如果像目前普遍的大部分律師一樣,不分民事案件或者刑事案件等,這樣就會導致即便大部分律師的水平良好,但是對于部分案件在法庭上的發揮效果一般,就發揮不到律師應有的作用。
韓嘉毅秘書長曾表示,依托行政手段,按照國家和市場的需求對律師專業進行劃分,能夠加速行業專業化的形成,特別是在非常細分化的領域,如著作權、海商法等。“例如,目前需要許多關于環境保護法的律師,通過分類去刻意培養這一領域的律師,讓社會認可這些律師,既能夠解決國家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能打消一些律師因為生存所迫而不敢走向專業化的擔憂。”
(二) 律師隊伍建設的完善
縱觀中國律師100年,律師行業在中國產生之初,被定位為“國家法律工作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發布的《律師暫行條例》中明確法律顧問處是事業單位,律師是領取工資的國家工作人員。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國家對于律師的定位轉向成立不占國家編制、不由國家撥款的合伙制律師事務所。此后,對于律師職業的定位,不斷演變,首先歷經從“社會法律工作者”轉變為“中介法律工作者的變化”,2007年新修訂的《律師法》中對律師進行明確的定位,律師是接受當事人委托或者指定的,為其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自此,律師成為自由職業由行業自治的職業特征被廣泛接受。律師不僅在身份上進行了轉變,在人數上更是激增,截至2019年8月,全國律師協會發布最新統計數據,全國律師人數已經達到了46.4萬人。
追溯到2015年,已有律師在相關工作會議中表示,中國的法官、檢察官職位是以部門機構的形式設置的,由此該法官或者檢察官長期辦理一類案件,和辦理業務稍多元的同齡律師相比,法庭上法官及檢察官的專業能力不斷提升。與此同時,隨著“以審判為中心”的推行,對于法庭的質量有了更嚴格的要求。在廣東省律師工作會議上可以看出,廣東省律師對于律師分級管理的態度是積極包容的,這不僅跟廣東省律師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關,還與廣東省的發展水平,對于律師分級分類的需求高。
當前,市場經濟下律師職業發展迅速,而與之配套的律師分級管理制度則稍顯落后,這無疑對律師行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目前,我國律師總人數高達46萬,但是其中大部分律師處于有什么業務就處理什么業務,然而涉及的法律業務紛繁復雜,一個律師不能對每一種法律業務都面面俱到,若律師的業務照此長久發展,難以產生專業化的律師,難以為市場提供專業素質過硬,業有所專的律師。因此,伴隨著社會對律師分級服務需求的日益增大,完善律師分級管理成為律師制度建設中的關鍵一環。
(三)當事人法律服務要求的提高
目前,我國法制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人民的法律意識也得以較大提升,人民群眾在法律服務方面的需求也愈來愈多,對于所獲得的法律服務并不僅僅是聽取律師判斷,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律師通過何種方式、花費時間上進行一個自我的判斷,更希望能夠獲得律師又好又快的法律服務,從而能耗費最短的時間解決問題。然而目前絕大多數律師的業務參差不齊,我國的律師隊伍發展存在著“重數量、輕質量”的發展狀況,律師的業務水平的不足,特別是在刑事案件中,律師高質量的刑事辯護對于當事人來說更是至關重要。然而,作為律師一個個體或者是律師團隊,都無法將所有當事人需要的法律服務掌握到一個較好的層次,承認律師的局限性與有限性與當事人法律服務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國逐步開始建立律師分級管理制度是極具必要性的。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當事人的法律服務要求,更好的提升律師的社會認可度。
(四)司法隊伍專業化對律師要求的提高
近年來,伴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法院、檢察院相繼開始進行員額制,司法隊伍不斷地走向專業化,再加上不斷出現的新型案件,律師辦案水平的有限性使得無法更為專業高效地為當事人提供服務。為了更好地發揮出律師的業務水平,而不至于使得辯護或者代理淪為形式化的一種流程,對于律師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使得律師的專業化水平也不斷的進行提高。這是順應司法隊伍專業化水平整體提高的要求,為了讓司法隊伍整體水平達到最優,而不是出現短板劣勢,對律師進行分級管理,從而達到律師專業化水平的精準與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一)英美兩國的律師分級管理制度
1.英國的律師分級管理
英國的律師分級制度是多元制律師職業結構,主要是出庭律師、事務律師二元化,而成為英國出庭律師者或者是英國事務律師者的前提是經過的培訓分為三個階段。英國的出庭律師和事務律師均是繼承、淘汰其他類型律師后逐步形成現今英國律師類型。事實上,英國律師職業的發展,經歷的不是分化,而是持續融合的過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以來,英國延承多元制的律師職業結構,將律師劃為三級,分別為沙律師、巴律師和皇家律師,這三類律師在選拔方式及負責的業務等方面都具有諸多不同。
沙律師(solicitor)也就是事務律師,成為一名沙律師,不僅需要法學學士學位,還需具備律師事務所2-5年實習助理的經驗。沙律師的任務主要是負責與當事人的直接溝通,起草法律文書,解決民商事糾紛。在初級法院進行刑事案件的辯護或者代理,不能代理更高級別的法院的刑事案件。
巴律師(barrister)也就是出庭律師,成為巴律師既需要符合沙律師的要求,還需要有倫敦的律師學院的學習經歷、通過專門的考試。巴律師借助沙律師和當事人的溝通了解當事人的描述和訴求。不同于沙律師受法院級別的限縮,巴律師的主要工作是出庭辯護。
成為皇家律師主要符合三個條件,第一是申請條件,符合執業年限大于十年、年滿40周歲、工作能力優秀的巴律師才能申請;第二是批準條件,需要經過大法官的批準;第三是授予條件,是由英國女王授予的。英國律師中,皇家律師享有最高榮譽,毋庸置疑其收費是高于其他律師的,一般只為極其重要、復雜的案件出庭。皇家律師還可以被聘任為最高法院法官。與此同時,由于市場的需要,執業市場誕生了一種新的律師類別——執行律師。與上述律師相同的是,執行律師同樣可以接受當事人委托、陳述法律意見,不同之處在于其業務更為精細,專業律師處理專業領域的事務。
2.美國的律師分級管理
美國地域遼闊,在全個州,每個州有適合其州現狀、發展的法律體系,而且每個州的不同行政級別之間也會有各自不同的法律習慣。由于美國構建的是一元化律師分級模式,律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在同一位階的。美國與英國一樣對于律師分級管理不僅通過學位要求以及律考成績來嚴控,還通過品行來嚴格限制律師的準入門檻,律師資格考試的平均通過率只有60%-70%。結合美國地域遼闊,州之間的情況各不相同的實際情況,通過法律明文規定律師的執業區域,以求保證律師的高業務水平。
美國的律師制度來自于英國,卻沒有照搬英國多元化的模式,而是在美國自身司法制度發展條件下,形成適合美國的獨特律師分類模式,也就是上面介紹的一元化模式。一元化模式中律師是同一等次的,只是根據擇業的差異,將其細分為公職律師或者私人律師。
公職律師是指接受政府部門聘請,為權力機關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是公職律師,譬如代理政府部門出庭參加訴訟、審查起訴案件、參加法律援助等。而私人律師指的是私人成立律師事務所,可以為任何個人或者企業提供法律服務,但禁止代理官方開展業務。
(二)英美律師分級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通過英美兩國的律師分級制度可以發現,英國的律師分級管理制度在實踐中不斷根據本國的國情去融合變化;而美國不僅借鑒了英國律師分級管理制度的合理之處,也根據本國制度特色進行了調整,形成了一元化的模式。因此,通過英美兩國律師分級管理制度,我國在建立律師分級管理制度時,需要綜合考慮我國目前的制度設計,通過試點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道路的律師分級制度。然而,目前試點文件出臺后,司法部回應了坊間關于“律師分級”的傳聞,明確表示司法部進行的這項改革,并不是對律師進行分級評定,而是細化律師的專業領域,確定九個專業領域,譬如刑事領域、公司法領域等,以此來評定專業律師。“這(《方案》)不是評定等級以及分級出庭。”周院生強調,該項政策是為適應社會需求和行業多樣化趨勢,推動律師專業化分工而頒布。
然而許多學者認為分級與分類應該做一個相應的區分,以王兆峰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分類是按照多位一體的分類模式,以分類為基礎,某種類別的律師根據承辦案件的不同,比如特別重大的刑事案件、死刑案件根據你的執業年限考慮分級,因此我們知道律師分級制度不僅僅是分類,還包括分級。而分級的體現就是一種金字塔的結構,由下至上,最典型的就是英國的律師分級管理。通過我國目前的律師專業水平評定的通知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的改革試點僅僅是側重于律師的分類,目前推進的律師專業水平評價體系和機制試點,可以看作是律師分級制度的一種探索。
(一)相關配套制度的缺乏
一項制度的建立并不是該制度內部的自我建立,而是需要相關的配套制度進行配合,如果缺乏相關配套措施,就會導致這一項制度的效果有限性,并且與現有的制度存在著沖突。而根據我國目前出臺的有關試點文件可以看出,我國的律師專業水平評定沒有強制實行,而是律師選擇性的進行評定,除了因為在試點階段之外,還因為如果想進行更為徹底的改革,沒有相應的配套制度進行配合,會產生許多矛盾。
第一,評審制度的不完善,現有試點文件對于評審這一重要環節,主要是圍繞評定程序展開,規定了評定的程序、評審委員會、評審方式及評審公示,然而對于評審方式是實行量化積分,計分內容包含三部分,個人陳述、專業面試與答辯、專業考核成績。首先評審方式僅僅體現的是律師費專業知識方面的水平,無法體現律師專業水平的綜合素養。其次專業考核的內容并未做具體的規定,因此很容易使得評定程序變成形式化,達不到律師專業水平評定的目標。
第二,專業能力考核制度的缺乏,根據浙江省的試點文件,專業能力考核包括律師在申請考核時前3年的業務辦理、專業貢獻、獎勵表彰;而安徽省的試點文件規定:“安徽省律師專業能力認定標準涉及律師辦理案件數量、在該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律師辦理案件的重大、復雜疑難程度,獲得的相關表彰和榮譽、擔任的專業職務等八項指標。”安徽省對專業能力評定僅僅以數量為依據。可以看出兩省對于專業能力考核制度存在不足,試點文件對于業務辦理情況,應以什么標準來判斷業務辦理的好壞,是否需要結合委托人的意見等情況來考核等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因此還需要完善專業能力考核制度,使其為律師分級管理提供保障作用。
第三,專業培訓制度的缺乏。根據浙江省試點文件可以看出,被評定為專業領域的律師應按照規定參加培訓,但是對于培訓的主體、內容、達到的目標并未做詳細的規定,就無法落實到位。而安徽省的試點文件并未規定專業培訓以及事后考核制度,各省之間在存在差異的同時也應該相互借鑒。
(二) 律師分級管理對律師行業市場競爭的干擾
對于律師分級管理制度的試行,許多學者對此保留著質疑的態度,質疑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法律市場會使律師行業逐漸進行專業化分工,“從律師行業的現實發展狀況分析。即使沒有國家的介入,律師行業也在逐漸地向專業化分工前行。這種專業化分工是由法律市場的需求驅動的,其實現方式是國家對律師行業的松綁。”律師市場化以來,即便沒有國家的介入,律師行業也出現了訴訟律師、非訴律師的分工,而訴訟律師更是細分了刑事律師、勞動爭議律師等方面,因此可以看出律師是可以自我實現專業化分工的。
第二,國家介入律師評級制度會干擾資源配置,對于律師提供法律服務,往往當事人會根據自己的要求進行選擇,這種以當事人的特定需求為導向性的選擇,往往會集中在特定的幾個方面,如果國家介入進來后,會設置更多的指標,這對于資源的配置無疑是一種浪費。
筆者認為,律師分級管理對律師行業市場競爭的干擾,其實是行政管理與社會沖突的矛盾,在看到這個矛盾的時候,也應關注到律師分級是需要有一個前提條件,即根據職務需求設崗,比如仿照其他行業,法官分為一級法官、二級法官。然而,律師行業更多的是社會性,并不是官方性,如果通過律師分級管理強化了行政對律師的管制,就會喪失律師行業本身的社會性,反而不利于律師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對于律師分級管理的程度、行政手段介入的強度需要進行一定的把握,否則可能產生抑制律師的作用。
(三)專業領域分類滯后
根據司法部關于律師專業水平評定的兩個試點通知文件,目前專業領域分類主要選擇九個專業展開評定工作。從試點文件中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律師分級的專業領域明顯落后于市場分工,正如涉外法律服務,也存在涉外刑事、涉外金融等等方面,因此僅僅從9個方向對律師進行專業水平評定并不能發揮專業領域分工的目的,我國目前的試點文件的專業領域分級還是過于粗糙,忽略了大類里面還包含著許多小類,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市場上對于法律的需求也不斷出現各種新的領域,而目前的律師專業水平評定中的專業領域劃分明顯是滯后于市場分工,難以發揮該制度應有的效果。
專業領域分類滯后于市場分工,目前分類可能過于粗糙,但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分類過于細化存在的問題:一是強化政府對律師的管制,是否會影響律師的積極性;二是通過政府管制,是否降低會律師行業根據市場調節的靈活性。如果分類過于細化,反而不利于律師行業的健康發展,就會背離律師分級管理的初衷。因此在發現專業領域分工滯后的同時,為了律師分級管理更進一步發展,需要在根據市場需求細化分工的同時,調動市場的靈活性以及積極性,從而保證律師專業領域分類的粗細銜接。
(四)專業領域分類缺乏強制性
試點文件中規定被評定為專業律師也可以辦理其他領域的案件,沒有被評定為某一專業領域的律師也可以辦理該領域的案件。除此之外,試點文件還規定參評與否是律師自愿選擇的。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試點對參評與否是自愿的,而參評之后也不影響律師從事其他專業的業務,這種選擇性、自由性,使得專業領域分工缺乏強制性,我國對于律師進行專業化分工的法律效果差,使得律師專業化分工更像是授予了某種榮譽稱號,對此次試點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效果,而通過試點方案可以看出,對于本次的律師制度改革,需要達到的并不僅僅是起到形式上的效果,而是需要發揮好本次律師制度改革的實質效果。逐步通過改革將律師行業進行規范化的管理,而這種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為我國律師行長期處于由市場自由調整的狀態,通過政策、法律一次性對律師行業進行大變革,會失去改革原本的意義。除此之外,我國通過試點方案以及具體的實踐情況,探索出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律師分級管理模式。
(五)評定機制存在的漏洞
根據浙江省以及安徽省的建立律師專業水平評價體系和評定機制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可以看出,安徽省通過各類案件辦理的案件數以及發表期刊數量作為評定依據,未做相應配套評定機制的規定,對此是否可以借鑒浙江省的試點規定,將專業能力考核與評定機制進行一定的區分,為律師專業水平的考核設置多一道門檻,從而更好地評定專業律師,增強對專業律師的信任感。根據浙江省目前試點文件中評定機制存在的漏洞,評審主要采取的是量化積分方式,對于各部分所占的比例是否合理,能否體現出律師的專業化水平是值得考量的。為當事人和有關單位查詢、選聘律師提供參考,因此,當事人的意見應該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此,在評價機制中對于如何聽取委托人的意見,如何進行操作,才能保證客觀、公正地得到一個合理、有效的委托人意見,是極其重要的。
(一)建立相應的配套措施
一項制度的建立并不是該制度內部的自我建立,而是需要相關的配套制度進行配合,如果缺乏相關配套措施,就會導致這一項制度的效果存在局限性。正如英國目前的律師分級管理制度,雖然為許多國家提供了借鑒的經驗,但是英國的律師分級管理制度存在相應配套措施不夠完善的問題,比如與當事人溝通的制度,大律師(barrister)在開庭前無法與當事人進行直接的溝通,對于當事人的情況需要通過事務律師來完成。盡管有其本身的制度考量及優點,但是由于相關的配套措施缺乏,導致這個制度不能有效發揮出其本身制度設計的優勢。因此對于完善我國律師分級管理制度,通過借鑒國外現有的經驗與教訓,在進行律師分級管理的時候,需要建立相應的配套措施,例如分級的監督措施、分級后的管理措施等相關的配套措施需要建立完善,從而更好的保障律師分級管理制度有效實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相應的配套措施。
其一,建立完善評審制度。根據目前浙江省的試點文件,律師專業水平評定需要通過資格評定、專業能力考核,再到評定程序。其中的評審環節采用的是量化積分的方式,主要包括個人陳述、專業面試與答辯、專業考核成績,但是對其中的專業面試與答辯、專業考核的大致內容,形式,評定標準并未做具體的規定,可能導致最終的評審程序流于形式。而安徽省僅僅依據案件數量為評審依據。因此,需要建立完善評審制度,需要明確目前分的九大類專業領域考核的方向、考核內容是九大專業領域統一還是分類、專業考核的評定標準如何。完善評審制度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而是需要更多的建議以及明確的規定,為律師以及評審委員設定一個行為準則。
其二,建立完善專業培訓制度。目前浙江省的試點文件要求被評定為某個專業領域的律師按照規定應當每年參加專業培訓,這項培訓是由律師協會負責的。而安徽省并未做有關規定。專業培訓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此同時專業培訓作為一項必須參與的內容,就需要盡可能完善專業培訓制度,對專業培訓的主體、培訓的內容、培訓的形式、培訓達到的目標等方面進行完善。專業培訓主體的選擇,是選擇相關領域的法官還是綜合選擇專業領域優秀的律師來培訓,內容是九大專業領域一致還是不同領域培訓內容不同,專業培訓的完善對于完善律師分級管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增強律師的辦案知識,還能增強專業律師對自身身份的認同感。
(二)專業領域分類充分利用市場機制
律師屬于自由職業,律師業的健康發展需要獨立自主的發展空間。有學者認為律師分級管理會將市場競爭與政府管制混淆,然后會干擾資源配置情況。政府主導下的等級評定,為了更好的平衡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會為該項評定附加更多的指標。在這些指標之下又會不斷細分各種不同的標準,從而認為此種制度改革是干擾市場資源配置的制度。然而,我們從中更應該看到的是存在這種問題之后的解決辦法。
我國律師管理體制的變化也體現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從單一管理模式至政府與律師協會結合管理模式的轉化,其歷史原因是我國計劃經濟轉化至市場經濟對律師管理提出的新要求,這種轉化印證了律師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對于改革管理模式的要求。目前我國律師業的市場化程度毋庸置疑是變得更高了,因此在這種市場化程度高的情況下,我國實行律師分級管理更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政府與市場是社會上最基本的兩種制度,但并不意味著這兩種制度是矛盾的。通過市場的變化發展,政府可以預估或者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對市場進行管理;而政府的管理也會根據市場的變化來變化。因此我國實行律師分級管理,需要考慮到律師這一職業的獨立性,在進行管理的時候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通過制定文件對律師市場進行宏觀的指導,而不是過分干預律師市場。
(三) 部分專業領域分類細化
我國目前的試點文件規定將專業領域劃分為9個方向,在早前的市場分類下不僅形成了訴訟律師與非訴律師,還形成了更多細化的分工。隨著我國律師分級管理的試點推行,目前試點規定的9個專業還需要做進一步細化。
部分專業領域的分類應該細化但需要考慮不同專業領域細化的必要性以及地域性問題。防止部分專業領域細化會限制律師,反而不利于律師行業的健康發展。比如涉外法律服務的細化,可以將涉外法律服務分為涉外刑事、涉外金融等方面。而這種細化也不應普遍適用于每個地區。不同地區的律師業務存在不同,經濟發達地區的律師業務可能需要進行更加細化的分類,從而達到這項制度實施的目標。
部分專業領域分類細化應將分類粗細相銜接。專業領域分類不能過于粗糙,但也不能過于細化,分類細化利弊兼有,如果將其有效地銜接起來,才能發揮出細化分類后的優勢。因此專業領域分類細化,需要堅持分類的三項原則:一是市場需求;二是專業性;三是律師的積極性。細化分類需要結合市場需求,但如果分類過于細化,就會限制律師辦案范圍,不僅降低了律師辦案的積極性,還降低了律師參與專業水平評定的積極性。所以在細化專業領域分類時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也會存在差異,也需要結合地域性,從而將應該細化的專業領域進行細化,發揮好律師專業水平評定的作用。
(四) 律師應當選擇專業領域
當我國的律師分級管理被提出之后,對我國律師分級管理可能存在的問題主要圍繞著政府與市場的混淆,對于市場資源配置存在不利的影響,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而隨后出臺的試點方案對此問題就使用了柔和的方式進行弱化。弱化了評定的強制性,評定是根據律師自己的意愿選擇,而不是通過強制性方法要求。對于評定為專業律師的,也不會影響其具體的執業領域。很多法律工作者認為這是對律師行業市場的過度干預,律師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實現專業分工,不可避免的是這會導致許多混亂無序的情況。因此我國律師應當選擇專業領域。很多法律工作者認為這是對律師行業市場的過度干預,律師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實現專業分工,但是對此也會不可避免會的出現許多無序的發展現象。
然而我國目前對律師分級的試點是自愿參評,參評之后也不會影響其從事別的專業律師業務,我國目前律師分級水平評定的選擇性、自由性,使得專業領域分工缺乏強制性,我國對于律師進行專業化分工的法律效果差,使得律師專業化分工更像是授予了某種榮譽稱號,對此次試點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效果。因此律師專業水平評定的強制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否則專業水平評定的任意性不僅無法完善律師管理,甚至使得律師管理出現更多混亂的情況。
(五) 律師分級中應當聽取委托人意見
對于評定程序,主要采用行業自評的機制,是業內評價和社會評價相結合的機制。在評價機制中對于如何聽取委托人的意見,如何進行操作,才能保證客觀、公正地得到一個合理、有效的委托人意見,是極其重要的。然而,根據目前出臺的各省試點文件可以看出,評定程序大都采用了量化的方式,不可否認的是對于評定程序采用量化的方式,是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定方式,但是對于征求委托人意見這一點就顯得不足,甚至是忽略。在試點推進以前,部分能力不足的律師已經被市場淘汰。律師法律業務面向的是委托人,委托人的意見是對律師專業水平最直觀的體現,如果忽略律師在辦理業務中委托人的意見,而只是按評定程序中對律師能力進行一項項量化,勢必會導致律師的專業水平評定的結果名不副實。
然而,如何在評定程序中聽取委托人意見,而不會將這一過程淪落為律師與委托人的交易,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在評定程序中聽取委托人的意見,可以結合律師在辦理案件過程中的效果,律師底稿以及從中體現的專業素質、以及最終是否達到了委托人的訴求等方式來判定。
從我國律師分級管理制度的提出,到試點文件的推行,目前我國的律師分級管理處于初步階段,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相關配套制度的缺乏、專業領域分工滯后于市場分工、專業領域分工缺乏強制性、評定機制存在的漏洞等問題,因此為了更好的完善我國的律師分級管理制度,提高律師的專業化水平,更好地以律師的專業性服務于當事人。需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并且建立相應的配套措施,從而使得專業領域分工細化、聽取委托人意見的細化并增強律師專業水平評定的強制性。
參考文獻:
[1]陳衛東教授、王兆峰律師對話律師分級制度改革[EB/OL].[2015-11-24].http://finan ce.sina.com.cn/sf/news/2015-11-24/163611531.html.
[2]張劍弼.關于律師分級問題的說三道四[EB/OL].http://blog.sina.com.cn/s/ blog_6b 96bec80102vxj5.html.
[3]劉顯剛,胡懷松.律師分級制度重構的理想與現實[J].民主與法制,2015(17).
[4]周躍.關于我國構建律師分級制度的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7(1):190-192.
[5]李浩.英國律師制度述要[J].現代法學,1991(1):77-80+73.
[6]王濤.英國律師的早期史——兼論對中國律師分類改革的啟示[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7,32(3):134-145.
[7]黃永峰.律師分級執業的制度分析[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4(3):108-114.
[8]蔣超.從公權評價到社會選擇——我國現行律師職業評價制度的分析與重構[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8(5):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