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農村居民 環境友好行為 結構方程模型 安徽省
作者簡介:江余,安徽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
中圖分類號:D66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3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發展要堅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美好鄉村建設要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作為農業大省,安徽省制定了《安徽省2019年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點》,致力于改善安徽省農村人居環境。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程度的高低是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關鍵,因此,加強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對合理引導農民群眾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安徽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綜述
目前,學界關于環境友好行為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內容。一是個人環境素養對公眾環保行為的影響,性別、受教育程度、環保知識等因素與環保行為呈正向相關關系(王鳳2008) 。二是社會心理因素對公眾環保行為的影響,Harris從社會心理學視角研究個人態度、意圖和行為之間的關系,分析指出公眾環境關心和行為不一致,即多數公眾傾向于表達環保意愿,但在實際的環境行為中則往往畏葸不前(HARRIS P G.2008)。 龔文娟等研究環境問題感知對環境行為的微觀影響機制,分析指出環境問題感知對環境友好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成本在中間發揮著重要作用(龔文清2019)。 三是外部情境因素對公眾環保行為的影響,外部情境因素包括環保政策、政府行為、環保設施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綜合目前的研究來看,對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研究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是研究的關注度不夠,現在學術界關于環境友好行為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城市居民、中小企業、大學生等利于研究的群體。二是研究的方法以定性為主,主要是通過分析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影響因素和原因。本文希望通過結構方程來分析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數據的來源是問卷調查。結構方程模型也被稱為協方差結構模型,它有效地整合因子分析模型和路徑分析模型為一體,開創出全新的量化研究范式。
(一)假設提出
基于文獻研究,本文將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影響因素歸納成四個方面。一是個人的環境保護素養,農村居民的環境保護素養包括環保知識、環保認知、環保能力等方面。二是國家的環保政策,包括環境保護政策的宣傳程度和執行力度。三是環保條件,包括設施投入、管護機制、規劃項目等。四是當地的環境保護文化傳統,統多體現在農村居民的集體環境行為,例如注重對耕地、樹木、動物的保護等。

表1:環境友好行為影響因素文獻回顧
基于文獻分析,本文提出關于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相關假設如下:
H1: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與環保素養正相關。
H2: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與環保政策正相關。
H3: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與環保條件正相關。
H4: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與環保文化傳統正相關。
基于文章前面的分析,確定了環保素養、環保政策、環保條件、環保文化傳統、環境友好行為5個潛變量以及觀測變量。

表2: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影響因素的潛變量與觀測變量
(二)模型構建
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影響因素較多,許多因素不可能通過簡單的觀察得出,需要通過觀測變量進行測量。因此,本文運用結構方程模型研究和分析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影響因素,試圖構建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影響因素的合理模型。本文的結構方程模型構建基于表2中的潛變量和觀測變量。依據表2設計調查問卷,通過問卷調查得出統計結果,將統計結構運用SPSS19.0和Amos21.0進行分析。

圖1: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影響因素模型
(一)問卷設計
本文所使用的調查問卷依據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影響因素模型中的潛變量和觀測變量設計。問卷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收入來源基本信息調查。對于潛變量的測量均設置了一定數量的觀測變量進行測量,問卷內的問題設置均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對于問題結果的統計分數均是“1-5分”從左到右分布。
(二)信度效度分析
問卷調查采取網絡調查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形式,問卷調查對象是安徽省農村居民。共發出問卷220份,收到有效問卷209份,有效度為95%,問卷調查回收率符合要求。問卷調查中女性112人,男性97人,男性外出務工較多,男女比例分布符合實際情況。問卷調查“20歲及以下”年齡段的人數為47人,“21歲-30歲”年齡段人數為31人,“31歲-40歲”人數為34人,“41歲-50歲”人數為44人,“50歲以上”的53人。綜合各年齡段人數分布來看,符合目前的農村人口群體構成現狀。從文化程度構成來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83人,占比最多,也符合實際狀況。
1.信度分析
本文利用克隆巴赫系數(Cronbachs alpha)對問卷調查結果所獲得的數據進行信度檢驗。通過對環保素養、環保政策、環保條件、環保文化傳統、環境友好行為進行數據的信度檢驗。

表3:結構方程模型信度檢驗結果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數據分析得出,各項潛變量的克隆巴哈系數值都在0.8以上,表明問卷的信度極佳,問卷調研結果可信。
2.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 SPSS19.0對5個潛變量及其包含觀測變量進行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表明5個潛變量的 KMO值均大于0.7;Bartlett 球度檢驗顯著(P<0. 001),表明各個潛變量包含的指標變量間的相關性強,且都只有一個有效因子,適合做因子分析通過了效度檢驗。樣本總體KMO值為0.906,顯著性Sig.<0.05(即P值<0.05),適合做因子分析。

表4: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表格
(一) 模型擬合度驗證
從模型擬合度驗證結果可以得出,NFI、IFI、CFI的結果均大于0.9,表明結果可以接受;CMIN/DF的數值為1.003,也在可接受的數值區間內。因此,整體上來看,結構方程模型的擬合度較好,可以以此模型繼續進行研究分析。

表5:模型擬合度驗證結果
(二) 結構方程模型的路徑系數分析
將問卷結果按照每題得分情況進行預處理后,得出便于分析的數據。將數據導入Amos19.0軟件中進行運算,可以得出以下的結構方程模型的路徑系數(如表6)。環保素養、環保政策、環保條件、環保文化傳統與環境友好行為的關鍵路徑系數的概率P值分別為0.40、0.23、0.25、0.15,且都小于0.05,這說明假設H1、H2、H3、H4都是正確的。

表6:結構方程模型路徑系數
(一)結果分析
1.環保素養對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影響分析
環保素養對環境友好行為的標準化系數是0.40,這說明安徽省農村居民個人的環保素養對其環境友好行為程度影響很大。首先,環保素養的觀測變量環保認識影響最突出,數值為0.87。居民對待環境保護認識的深淺,會直接影響居民自身環保素養的高低。其次,環保技能和環保意愿的影響次之,其數值均為0.84,這說明影響安徽省農村居民環保素養的高低受到關于環保的技能和個人意愿的左右。最后,環保知識的影響較小,其數值為0.82。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總結出,安徽省農村居民環保素養的高低并不在于環保知識多少,更多取決于環保認識和環保態度。
2.環保條件對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影響分析
環保條件對環境友好行為的標準化系數為0.25,其影響程度次于環保素養。這也表明環保條件的完善程度對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影響較大。第一,管護機制的有效程度是最突出的影響因素,其數值為0.87。這也證明,有效的環境保護管護機制會激發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產生。第二,環保設施配備也會對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發生產生影響,其數值為0.85,以此可以推測出,少數安徽省農村的環保設施配備并不齊全。第三,產生影響最小的是環保規劃項目,其數值為0.77,這表明農村環保規劃項目是否合理也會對居民的環境意識產生影響。
3.環保政策對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影響分析
環保政策對環境友好行為的標準化系數為0.23。從環保政策的觀測變量計算結果來看,政策執行的數值最高,為0.86,可以明確肯定環保政策執行力度大小是影響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程度的直接相關因素。政策知曉和政策宣傳的影響程度相近,其數值依次為0.82、0.80。如果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程度差,也印證了“不知者不罪”這個道理。安徽省少數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程度差的重要原因是不了解國家的相關環保政策。政策效果的數值為0.81,這說明對于違反環保政策、破壞環境行為的居民進行懲罰會對其他居民產生良好的警示作用。
4.環保文化傳統對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影響分析
環保文化傳統對環境友好行為的標準化系數為0.15,這說明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環保文化對安徽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產生具有促進作用,但是這種促進作用潛力目前并沒有被完全開發。行為后果、環保認同的影響程度最高,其數值均為0.89。村集體會主動對破壞環境的居民個體進行教育、懲戒,這表明安徽省農村居民大部分環保意識較強。集體行為的影響次之,其數值為0.85。村集體組織的集體環境保護活動的多少,會影響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發生率。在這里,集體約定的影響較小,其數值為0.82,這就表明安徽省農村居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生活中,形成的關于環境保護的村規民約等得到了農村居民的認同,并在生產生活中積極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二)對策與建議
1.注重提升居民環保素養,加強環境友好行為基礎
農村居民環保素養是居民個體環境友好行為的最直接影響因素,而且居民個體的環保素養是內在影響因素。首先,可以由政府環保人員、社會環保組織、學生團體等群體組成的環保知識宣傳隊伍,向廣大農村居民宣傳關于垃圾分類、水源保護、農業廢料處理之類的知識。其次,用實際參與活動提升居民環保素養。基層政府和村組織可以定期組織環保活動,讓廣大居民參與其中,在切實的行動中感受到環保對生活質量的提升作用,以此激發農村居民環保意識提升。最后,注重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正向強化。鄉鎮政府和村組織可以采取定期評選環保標桿的方式,使用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的方式獎勵以激勵大家產生更多的環境友好行為。
2.環保政策宣傳到位,嚴格執行政策內容
據調查來看,環保政策宣傳不到位現象也有存在,很可能是宣傳的方式有問題。因此在宣傳環保政策和規定時要因地制宜,多多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政策效果如何、作用大小,關鍵是要看政策執行的嚴格程度。目前,安徽省農村環保政策執行的力度在不斷加強,特別是在作物收獲的季節,秸稈禁燒、農業生產廢料禁倒、退耕還林還草等環境保護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未來的環保政策執行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確保環保政策執行更加及時、更加精確、更加有效。
3.合理規劃注重配套,完善農村環保條件
農村環境保護需要完善的環保條件,對于環保條件完善需要做好以下三點:一是完善安徽農村環保設施基礎,這就需要對原有的環保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嚴格環保資金使用管理,配齊符合垃圾分類、污水處理、廁所革命等任務要求的環保設施。二是加強環保管護機制,完善縣級政府主責、鄉鎮政府主管、村組織主落實的管理體系,引進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為服務主體的設施維護力量,以建立基層維護管理隊伍,定期報告運行維護情況。三是科學安排環保規劃項目,如農廁改造、垃圾分類、污水處理這些環保項目要合理推進,不急于求成,不增加農民的額外負擔,激發農村居民環保認同感。
4.努力營造環保文化氛圍,提升居民環保自覺性
良好的環保文化傳統、村規民約可以提升安徽省農村居民環境友好行為的發生率。自覺自發地環境保護意識和保護行為能夠產生長期的有效效果,相比較外部力量來約束農村居民的環境友好行為。村集體自發形成的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環境保護氛圍,幾乎可以對農村居民產生全天候、全方位的影響,對農村居民的環境行為約束力大大增強。在這種集體認同、自我約束的氛圍下,居民個人和村集體的環境素養也會不斷提升,無論是居民個人還是村集體都會愈加認同和倡導環境保護。
注釋:
王鳳.公眾參與環保行為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6):30-35.
HARRIS P G.Green or brown?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governance in greater China[J].Nature & Culture,2008,3(2):151-182.
龔文娟,杜兆雨.知行合一?從環境問題感知到環境友好行為——環境知識、媒體使用與非正式網絡溝通的調節作用[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4):72-83.
吳瑞林,楊琳靜.在公共管理研究中應用結構方程模型——思想、模型和實踐[J].中國行政管理,2014(3).
參考文獻:
[1]吳孟詩.南朗森林小鎮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對環境友好行為研究[J].林業與生態科學,2019,34(3):347-352.
[2]黃煒虹,齊振宏,鄔蘭婭,胡劍.農戶環境意識對環境友好行為的影響——社區環境的調節效應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6,21(11):155-164.
[3]張冬,羅艷菊.城市居民環境友好行為意向的形成機制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6(03):463-468.
[4]王玲.農村居民環境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