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遙
摘 要: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之下,后發城市如何立足自身實際提升城市能級,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以江蘇泰州為例,對當前城市發展的現狀和能級提升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指出應著眼于宜居城市的定位,從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等方面不斷提升城市的影響力。
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中心城市;能級提升
中圖分類號:F299.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3-0122-02
長三角一體化是黨中央在城市發展新時期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經濟發展從“規模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泰州作為長三角城市群中27個中心城市之一,找準站位,立足優勢,提升城市能級勢在必行。城市能級,是一個城市的現代化程度和競爭能力的綜合衡量指標,包含了經濟競爭力、創新能力、開放程度和服務能力等多個維度。推動城市能級的提升,說到底就是強化城市集聚輻射作用,就是要提升城市的服務支撐能力。
一、泰州城市發展基本情況分析
泰州市地處江蘇中部,組建時間較短,中心城市發展基礎薄弱。經過前幾輪的城市總體規劃,基本形成了“一體兩翼”“一城四區”的空間格局,目前建成區面積121.8平方公里。2018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3.57萬人,其中市區163.49萬人,占全市域的35.27%,2019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 732.2億元(泰州市統計局)。近些年,通過城市功能、品質、特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以“城建惠民”為抓手,實施了一批重大項目。城市建設取得了質的飛躍,群眾獲得感進一步提升。
第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15—2018年,實施了兩輪城建新提升兩年行動計劃,投資資金合計1 580億元,完成了一條高架快速路、第一條隧道等的建設。隨著永定路、站前路、東環高架北延三條快速路的全線貫通,一個快速、流暢的方形快速外環線成形,立體快速交通格局即將形成。人居環境全面提升,圍繞“城市雙修”,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更新升級。持續推進城市環境的“五面”改造,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網全覆蓋工程和黑臭水體整治計劃。
第二,城市載體不斷健全。建市以來,泰州大劇院、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規劃展示館等社會文化事業項目相繼建成運營。城市商圈不斷拓展,以金鷹、茂業和萬達三大商圈為主體,南部新城的萬象城和天虹等商業綜合體也在建設中,并逐漸成熟。圍繞功能配套和城市新型載體建設,目前體育公園、“城市客廳”、金融廣場等185 個城建項目也在持續推動中。
第三,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堅持以“繡花”功夫進行城市管理和服務,修訂《泰州市城市治理辦法》《泰州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條例》等相關制度,不斷健全城市管理運行機制。開展了“三違整治”“靚城風暴”等一批特色項目,打造了“城市港灣”這一特色載體,科學化、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二、泰州中心城市能級提升中存在的關鍵問題
泰州的城市建設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變化。但是與周邊城市相比,泰州作為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尚未充分彰顯,互聯互通還沒有完全到位,基礎設施欠賬還比較多,突出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城市配套設施不完善,城市品質和功能有待提高。一是城市載體分散。泰州城區與泰興、興化、靖江之間組團效應并未形成,各區域間聯系不足,城市載體分散,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質競爭,無法形成合力,實現高能級的發展。全市范圍內缺乏高能級的公共服務中心,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高等級醫療服務設施、高等級休閑娛樂空間不足。二是交通區位優勢發揮不足。高鐵短板明顯,過江通道數量少,直接制約了“跨江融合”發展。對內市域路網不夠完善,中心城區與各市區之間快速通道少。
第二,公共服務能力不強,城市發展軟環境有待提高。一是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學前教育資源配置率列全省第11位,優質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客運發展水平不高,公交配置率不足,2018年萬人擁有公交車數13.6標臺,全省排名倒數第二。二是公共服務能力不強。泰州由于成立時間短,城市建設和管理同步運行,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建設,輕管理和服務的現象。江蘇高質量發展監測中16項反映人民生活高質量的指標,有9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三,人力資源要素不足,城市集聚力有待加強。一是人口紅利減弱。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在全省排第10位,與上年相比人口總量減少1.62萬。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和人口結構老化嚴重并存,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上年減少7.46萬人,65歲以上老齡人口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48個百分點,居全省第二,超過人口老齡化標準11.51個百分點。二是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寶貴、最可持續和最具潛在優勢的戰略資源。整體而言,泰州城市吸引力不足,留人困難。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加速,周邊各個城市對于技術、人才、產業招商等各種資源的爭奪日趨白熱化,蘇錫常城市群的虹吸效應進一步放大。
三、提升泰州中心城市能級的基本路徑
心城市能級的提升是一個系統性、全局性的工作。立足泰州長三角綠色宜居的城市定位,著力于城市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以高能級的城市服務能力推動中心城市能級的提升,增強城市輻射力和影響力。
(一)優化城市功能和載體,持續推進“品質泰州”建設
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功能載體,是城市能級提升的“硬”基礎,要持續推進“品質泰州”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基礎配套設施、人居環境和形象品質。
1.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快重點項目的建設,用好2022年省運會契機,依托“城建惠民”等項目,科學規劃實施一批城建項目,補短板、促提升、創特色,提升城建能級。推動城建標準化工作,可考慮出臺泰州市城市建設標準化細則,按照建設現代化濱江城市的要求,對城市建設的工作機制、建設標準進行統一規劃,提高城市品質。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是實現產業和城市升級的關鍵要素。要加快5G網絡、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進行超前布局。
2.優化城市功能結構。加快區域一體化步伐,要加快推進“三高融合”、海姜融合,構建“三泰一體”大城市空間形態,做大中心區城市體量。按照“做精做優主城區,做大做強新城區,做特做美姜堰區”的要求,形成差異化互補型發展模式。完善城市功能配套,集中資源吸引一批對未來有撬動力、對全局有帶動力的大項目,鍛造城市功能核、打造城市新引擎。加快南部新城建設,引進和建設一批大型超市、專業市場,增強商貿服務功能。要著眼于金融服務區功能布局,發揮其對商貿、金融、信息等集聚作用,打造蘇中地區金融發展高地。深入實施惠民工程,加大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停車場建設、街頭游園和公園綠地建設,加大惠民便民項目推進力度。
3.打造立體化交通網絡。全面打開對外交通,抓緊推進北沿江高鐵、鹽泰錫常宜鐵路前期工作,加快推動常泰過江通道。建設“面向長三角、接軌滬寧杭”的區域性交通樞紐城市,為跨江融合發展提供基礎。打造全域快速交通路網。提高市域交通一體化水平。加快推進東環快速路北延段、站前路和永定路西段快速路建設工程,積極規劃泰州和靖江、興化兩地快速路建設,構建“三泰一體化”快速路網。發揮水運交通優勢。利用好長江黃金水道和內河航道資源,繼續加快泰州港口資源整合,推動融合發展。以集裝箱運輸為抓手,大力拓展航線資源,重點發展泰州港高港港區集裝箱江海聯運業務。
(二)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滿足人民對生活的美好需要
高能級的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能力,是一個城市的吸引力所在,也是建設和諧宜居生活城市的必然要求。
1.推動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建設。要按照標準化、均等化的原則,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分層分類,明確基本公共服務的分管責任與職能劃分,制定財政事權的基本標準,理順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和體制。同時,推動標準信息公開共享,建立實施監測,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2.優化公共服務配置和供給。首先,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立足當前泰州基本公共服務的短板所在,解決人民反映最強烈的教育、醫療和養老等問題。加大優秀醫療資源和重點人才引進,建立與南京、上海等城市優秀醫療資源的常態化共享機制。切實提升整體醫療水平,真正成為“健康名城”。其次,探索養老的泰州樣本。立足泰州城市老齡化突出的問題,要積極探索社區養老、政府購買服務和市場化養老新機制,推動養生養老產業發展,實現與大健康產業的交匯發展。最后,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建立社會公共服務多元供給的機制,完善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的基本路徑,大力培育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人才,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
3.推動社會治理創新。推動社會治理精細化。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上下功夫。要以泰州“泰有”系列品牌為基礎,強化黨建引領,健全社會參與機制,引導更多的主體參與到社會治理的制度設計、運作和優化中,打造多主體協同治理新格局。推動標準化體系建立,積極對標國內外先進城市,對城市管理工作涉及的具體范圍、職責、流程和標準作出系統規定,梳理市政設施運行維護、數字化管理、環境衛生、園林綠化、道橋養護等工作標準,為精細化管理提供標尺和依據。積極打造“智慧城市”,借助《智慧泰州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充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化、移動互聯等技術手段優勢,對城市治理、經濟運行、民生服務、生態環境等數據進行采集,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效率。
(三)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轉型
現代服務業是強化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提升城市產業發展能級的戰略選擇。
1.拉長主導產業產業鏈。要打好醫藥產業這張王牌,積極推動產業集群效應,配套建設醫、養、食、游產業,打造大健康地標產業。打響“健康名城、祥泰之州”這一城市品牌,建設輻射長三角地區的綜合性配套功能區。
2.探索建立“科創飛地”。圍繞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國家金融支持產業轉型升級改革創新試驗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長江經濟帶大健康產業集聚發展試點城市等創新資源,要認真把握,善加利用,大力推進。依托滬寧杭合科創優勢,加強與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的戰略合作,主動融入“長三角創新圈”,做好平臺載體建設。
3.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用好用活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實現與現代服務業發展實現融合發展。要加快修繕利用涵東、城中、漁行等歷史文化街區,建設老通揚運河(古鹽運河)文化帶。深入挖掘文化特質,建筑文化特色街區。深入挖掘胡瑗、鄭板橋、梅蘭芳、里下河文學現象和泰州學派等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利用好海軍誕生地、黃橋戰役歷史等紅色文化資源,提高泰州在全國的文化辨識度。
4.打造特色生態品牌。泰州要注重發揮自身的生態優勢,形成一批集養老、觀光、康療、高品質農產品等富有泰州特色的示范點。按照“做美做特姜堰區”的要求,做好溱湖等特色田園項目的打造。結合泰州牧院的相關專業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拉長泰州大健康產業的產業鏈條,實現宜養宜游融合發展,打造長三角城市圈中獨具特色的休閑度假圣地。
(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人才環境和政策環境的營造作為城市公共服務的一部分,是實現要素集聚的重要路徑。要進一步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實踐,為城市發展賦能升級。
1.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加快對接長三角統一的“一網通辦”,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改革審批方式,精簡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環節和流程,持續推進政府職能轉型。發揮后發城市優勢,著力圍繞做優營商環境,按照一車式督查、一攬子共享、一站式服務、一體化管理,“四個一”工作機制,讓市場主體和群眾辦事創業更加便捷。
2.完善人才引進和服務機制。人才要素是城市發展的基礎,要充分利用上海和南京高校和國際人才資源優勢,實施更加開放的引進政策。用好人才“三張券“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住房、租房、教育、醫療、娛樂等配套服務,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大環境,解除人才和企業的后顧之憂,聚力打造長三角區域創新創業人才高地。
參考文獻:
[1] ?孫茹茹,等.提升中心城市能級,加快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J].中國發展觀察,2018,(12).
[2] ?張京祥,等.城市競爭力、城市經營與城市規劃[J].城市規劃,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