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文化的發展,需要縱向的積累與創新,橫向的溝通與借鑒。面對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全球化,人們更加需要豐富而深刻的思考。《文化的思考》,正是為了拓展我們的智慧和視野,深化對文化的思考,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文化 議論文 生活 信息化
一.總體目標實施
從廣義上說,一切人類實踐所產生的物質和精神活動的總和,都是“文化”。《文化的思考》,選自江蘇省職業學校文化課教材第二冊的第四單元,從體裁上說,屬于議論文單元。學習議論文,正是為了拓展我們的智慧和視野,幫助我們提高論說的技巧和說服力,深化我們對文化的思考。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從理論高度闡釋了傳統的內涵和本質,分析了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區別和聯系,提出了傳統的兩重屬性,文章論證嚴密完整;《咬文嚼字》通過探討文學現象、斟酌文字,倡導閱讀寫作中的謹嚴精神,對今天網絡時代的學生們亦有警醒;《麥當勞的中國文化表達》通過流行的大眾飲食文化看中西文化的融合與碰撞,小中見大,從現象到本質,立意深遠,但今天則需重新審視地方化與全球化的復雜關聯;《我若為王》所批判的皇權思想和奴才性格,放到今天依然發人深省,虛擬想象的構思和大開大合的結構突轉,深刻而尖銳的語言,堪稱雜文中的經典。
葉圣陶說,教材無非就是一個例子。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正確的認知和心靈的成長,從而達到文明和文化的人格建構,這便是魯迅先生所謂的“立人”。
二.教學過程實施
高職一年級多為女生,他們普遍喜歡感性優美的散文,對于說理性的議論文興趣不大。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生動、形象的教學設計,連接文本和課外資源,啟發學生主動探究作者的觀點和論證思路,就成為教學成功的關鍵。
1.通過活動型情景導入,為教學創設愿景。
在《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一文中,我在課前布置了讓學生發覺“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這一學習任務。在《咬文嚼字》中,我將以成語猜謎的形式引入課題,然后讓學生去試著解釋“咬文嚼字”本身的意思并舉出生活中的例子。《麥當勞的中國文化表達》從學生喜愛的可樂薯條及圣誕節等流行文化現象入手,《我若為王》讓學生想象自己有一天做了萬人之上的君王會是怎樣的一番情景。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情感就是道德信念。這些活動情景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創設了學生情感體驗的氛圍,激發了學生情感體驗的內在動機,連通了對文本的探究,引導學生去體驗文化,理解文明。
2.優化、創新、科學整合教材,提高課堂效率。
議論文大多由事及理,由淺入深。因此,通過有梯度的問題設置,使學生能快速篩選出關鍵語句,理清作者的觀點和思路。而從課題入手和突破,設置重點問題,整體感知,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傳統文化》中,什么是傳統文化,什么又是文化傳統,二者又有什么聯系和區別,作者的態度又如何,文章的脈絡便一目了然。《咬文嚼字》首先從題目本身的意義出發,進而找到并理解課文中“咬文嚼字”的特殊含義,文章便是以此展開,即咬文嚼字是什么,為什么要咬文嚼字,以及怎么做。《麥當勞的中國文化表達》,“表達”便是內涵和特點的意思,那么麥當勞來到中國后發生了哪些變化,哪些不變,變與不變說明了什么,順理成章引出“全球化”這一實質。《我若為王》從“若”字生發,我成為王后是怎樣的情景,我的態度和感悟,繼而思索王權的根源,文章的主旨也就水到渠成。
3.配置資源,打通經驗,實現文本、生活、知識的互動和生成。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為了將課文的原理更好的被學生理解和運用,我設置了較多的課外資源。在《傳統文化》一課中,我補充了很多的圖片來說明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特點,用女性審美的變遷來理解傳統文化的時代性和漸變性,用老北京的四合院和90年代的蘇州小區來理解文化傳統的惰性(穩定性),最后以當下學生熟知的蔡徐坤和當年的李宇春來討論今天對于兩性審美的變化。《咬文嚼字》中,為了說明課文的道理,我又補充了諸多的文學材料,用《西游記》當中觀音和孫悟空的經典臺詞來揣摩不同的句式帶來的不同情感,用魯迅的《社戲》中等候“叫天”的一段來體會魯迅有意“啰嗦”的意味,又讓學生在賈島“推敲”后緊接著去推敲“春風又到(綠)江南岸”……這樣趁熱打鐵的效果,使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而實用起來。在《麥當勞的中國文化表達》中,我同樣用了大量鮮活的圖片來說明麥當勞適應中國文化的表現,推薦學生觀看影片《推手》,以便更好的了解課文所說的“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4.任務探究,深化文本,真正實現課堂的拓展和延伸。
所謂任務和作業,都是為了深化文本,實現課堂由內到外的的延伸和拓展。在《傳統文化》的課前,我就給學生布置“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的任務,課文結束,我又布置了一份寫作,就當下興起的“漢服熱”,發表自己的觀點,將理論現學現用,鍛煉議論文的寫作能力。在學生對賈島的推敲還意猶未盡之時,我便布置了一道“推敲再辯”的寫作題,對古人甚至是朱光潛的觀點進行大膽的質疑,而課后整理并展示平時所咀嚼到的好句子,進行互評互析,則真正實現了《咬文嚼字》的目的并提升語文素養。在《麥當勞》一課中,我設計一個實踐性更強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去做一名常州地方文化的推廣者,設計一份推廣方案,此舉更是為了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我若為王》的討論環節,我鼓勵學生大膽例舉今天仍然存在的“王權”和“奴性”,推薦學生閱讀《燈下漫筆》,進一步理解魯迅對“奴性”的犀利批判,“我若為臣”的寫作題,激發學生逆向思考。
三.教學反思與改進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舊知和新知的融會貫通。《文化的思考》,為的是讓學生能夠將文本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和實踐當中去,實現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建構。在整個單元的教學實施中,首先讓學生快速篩選出關鍵信息,理清文章的脈絡和觀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和實踐。我補充了大量的課外材料,如文學經典、圖片、影像等。同時,為了讓所有的同學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我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微助教,在平臺上開啟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個性化的觀點。比如在《咬文嚼字》當中談到句式不同帶來的感情不同時,有一個用“酒”、“喝”、“好”三個組句的討論題目,所有的同學都可以自行組合,又調動了探究的積極性。而在講到賈島“推敲”的例子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討論用“推”還是“敲”好的問題,我又采取了微助教的分組討論的模式,大部分同學都根據詩歌前幾句寂靜的感覺認為“推”好,也有小組認為“敲”好且認為“以動襯靜”、“動靜相宜”等出乎意料又令人驚喜的答案。同時,微助教平臺也很好的幫助學生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如在《麥當勞》的課前,我就布置了一份“中外歷史文化交流”的任務,如果在傳統的課堂可能需要同學去制作ppt、卡片等,而借助于微助教,學生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來展示預習成果,非常便捷。《麥當勞》第一課時結束時,我布置了一個外國流行文化(如“韓流”)的分析,學生可以借助課文“麥當勞”的理論,也可以課后手機上網查閱資料,然后將自己的成果上傳到微助教平臺,在第二節課進行展示。課前,我也在平臺上上傳一些預習資料,輔助學生理解課文背景,比如在上《傳統文化》之前,我在微助教上傳了李慎之的《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化》,談到80年代的“文化熱”,在《麥當勞》課前上傳了J.L.Waston的《美國文化中國制造》,《我若為王》的課后,我又給同學上傳了魯迅的《燈下漫筆》供他們延伸閱讀。通過信息化手段在各個教學環節的應用,最大可能的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語文課堂中來,拓展、深化傳統教學。
當然,信息化只是輔助手段,如何恰如其分的運用,如何合理的分配時間,又如何讓課外的資源更為精準得服務于文本,學生有沒有真正得理解課文涉及的文化內涵,學完之后又建立了怎樣的文化品格……借用朱光潛老先生在課文中的話結語:“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陳翻新……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參考文獻
[1]楊九俊.語文第二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7.
[2]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介紹:江峰,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助理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