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溪 張壯
摘 要:以“競爭中立”為原則,明確國家所有權邊界,提高治理透明度,來實施新一輪國有林區改革,有助于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提升林業產業生產效率,提升林業產品有效供給,對于推動國有林區實現綠色化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競爭中立;國有林區;深化改革
一、“競爭中立”的內涵
“競爭中立”政策發軔于20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政府在1993年出臺了《國家競爭政策》,并提出了“競爭中立”官方概念和框架。從理論上說,“競爭中立”就是一種不受政府部門約束限制,處于相對公平的一種競爭狀態。“競爭中立”在本質上是通過對市場競爭活動和競爭環境的合理干預和調控來優化市場運行機制,確保市場秩序的穩定與健康。目前,“競爭中立”在歐美國家的推動下向雙邊和多邊規則過渡,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認可。
二、“競爭中立”在國有林區的適應性分析
目前,“競爭中立”的適用范圍已從國內林業市場逐漸擴展至國際林業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以“競爭中立”原則推進國有林區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從實踐中可以看出,國有資本與民間資本在國有林區的差異化政策供給問題非常突出。雖然國家不斷加大國有林區的資本集中管理力度,出臺了大量輔助性政策,但相關文件和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受各種負面因素的制約,導致其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實,進而產生政策失效現象。這不僅加劇了國有林業產業政策供給效率不足的問題,還使多種矛盾問題擴散蔓延至整個供給體系。在這種情況下,以“競爭中立”為原則對國有林區進行深化改革是非常符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的。
三、“競爭中立”對深化新一輪國有林區改革的啟示
新一輪國有林區改革重點在于厘清政府與國有林區的關系,構建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優化市場資源配置結構,凈化市場生態,提高市場公平性,增強國有資產的保值升值能力。未來,以“競爭中立”為原則深化國有林區改革將是發展趨勢。一是建立“競爭中立”政策框架,加大對國有林區市場的監督管理力度,嚴厲打擊違法行為,懲處違規競爭行為,堅決維護市場秩序,深化落實國有林區各項改革政策。“競爭中立”的配套政策應當將市場環境優化作為工作重心,規范市場競爭行為,促進市場健康發展。從大量的實踐案例上看,政府部門在做好國有林區立法制度建設的基礎上,還要不斷優化監管流程,創新執法手段,拓展執行范圍,構建規范化的國有林區競爭管理政策體系。二是明確國家所有權邊界。明確國家所有權邊界可以避免消極和過度行使所有權行為。國家作為代理者要制定清晰、連貫的所有權政策,為國有林區發展制定任務,部署各項工作目標,設計董事會成員選拔機制,確保各項規定能夠得到有效落實。此外,國家有關部門還應加快出臺具有引導性的政策,引入社會監督機制,將行政管理與職能管理,以及社會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全面增強林區監管效能。三是讓國有林區在陽光下管理運營。“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政府部門在每個年度都定期宣傳林區監管政策、所有權政策,建立國有資產管理報告制度,明確國有林區受托責任,考核經營目標,提高國有林區所有權、治理效能和政府財務扶持相關信息的披露程度,有助于提高國有林區管理和運營的透明度,有助于加強國有林區管理運營的監督和約束,有助于實現國有林區市場公平競爭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曾憲奎.競爭中性、生產效率提升與國有企業改革[J].理論學刊,2019,(4):88-94.
[2]? 魯桐.競爭中立:政策應用及啟示[J].國際經濟評論,2019,(5):7,99-122.
[3]? 張壯.中國國有林區治理體制變遷的路徑依賴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