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有限公司 股東資格確認 法律法規
作者簡介:張云流,廣東海略律師事務所,三級律師,研究方向:民商事法律。
中圖分類號:D922.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274
就目前我國多數有限公司股東資格確認而言,公司一方面需確保確認過程與公司制度相符,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其不會違反交易制度,所以相對來講是比較復雜且困難的,另外,公司對已成立的現行行為、爭議股東的股東資格也絕不能輕易否定,在最大程度上使公司的成立有效得到保持。在認定股東資格的時候,需將當事人的實際想法考慮在內,但也不能忽略公司對外的外觀性與形式性,同時需嚴格遵循禁止性法律中的規定來確認股東資格,確保不法當事人的企圖被扼殺在此過程里。
(一)有限責任公司
簡單來講,公司共同出資的股東數量為2個-50個,每個股東需以自身認繳的出資額為根據,相應的承擔公司有限責任,而公司則需以全部資產承擔其債務責任,這種經濟組織就是有限責任公司,也稱有限公司。實際上,國有獨資公司與其他有限責任公司都屬于有限公司,但區別就在于前者是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或部門單獨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是指除國有獨資公司以外的有限公司。
(二)股東資格
股東資格與股東身份、股東地位的意思相同,是股東在有限公司中行使相應權利與承擔相應的基礎。我國現行的公司法中有明確解釋,股東資格認定標準即為股東權利的關鍵構成,在股東資格認定及權利獲得同步的情況下,股東資格認定的現實價值就能夠全面的體現出來。股東資格認定的合理準確與否,將會對有限公司訴訟案件處理,以及各類相關案件的審理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進一步使公司的健康發展受到阻礙[1]。
(一)實際出資
部分有限公司的法著作中,股東是作為公司出資人存在的,由此得出,其能否按期繳納足額的出資額,即為其股東資格確認的有力證據,但實際上這種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對公司整體來講也非常不利。具體來講,若股東的股權若是間接取得的,其就并不會直接對公司出資;在有限公司設立初始階段的發起人股東與認股人股東,以及公司增資時加入的股東,都并不能算作為公司出資的人,而是認購出資人。
首先,如果采取分期繳納出資的形式,內部分股東在一定時間內不會出資,這種行為是正常且合法的,此時股東身份絕對不能被否定,我國現行的《公司法》第26條與第8l條中也明確規定,有限公司發起人分期繳納出資的行為是被允許的。其次,如果是由出資認購人違反相應義務而導致的出資瑕疵,則由存在過錯的出資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此時的法律責任中包括其他股東的違約責任、損害賠償責任以及資本充實責任等,即使如此,有限公司也不能輕易將股東身份否定[2]。
由此可得出結論,股東身份確認并非只對公司出資就可以,在享受股東權利的同時,其也要承擔相應的出資義務,同時公司需明確意識到,股東權與股東身份是兩個差別極大的概念,絕對不能混淆理解。在有限公司已經成立之后,應執行《公司法》第25條中規定,股東需在公司章程上簽名、蓋章,經實踐證明,這也是將簽署公司章程作為股東資格認定標準的堅實基礎,有助于公司后續案件處理的順利展開。
(二)公司章程
有限公司必須要提高對章程簽署環節的重視程度,這是行為人向公司股東轉變的關鍵所在,也是公司股東身份得以確認最主要的法律依據,同時由于公司章程必須經過工商登記,所以也具有對外公示的效力,是外部第三人判斷行為人是公司股東與否的重要依據。除此之外,公司章程簽署與記載的效力通常情況下是雙重的,具體來講,即為對內認定股東的身份,并為股東合法權益提供保護,對外則將股東身份向第三人公示,以達成對抗第三人及其他股東不合理意見的目的。
但受到我國公司法中相關規定的影響,在僅對股份公司章程記載發起方名稱或姓名有要求的情況下,站在股份公司非發起人股東的角度上來看,章程對其股東身份是不具備認定價值的,基于此,必須由發起人股東來根據公司章程確認股東身份。若是公司章程簽署與記載,和公司實際章程之間存在出入,或者是二者其中之一缺失,都會喪失股東資格確認的功能。
(三)出資證明書
出資證明書簡單理解,就是有限責任公司向投資人簽發的證明文件,證明其確實有向公司出資的行為,一般來講,有限公司簽發的證明性文件形式均為股票,目前將其均稱為“持股證明”。出資證明書實際上是一種證權證書,能夠為出資事實起到不可代替的證明作用,與此同時,即使證書由于丟失或損壞而無法明晰內容,其中存在的實體法律關系也不能被輕易改變。另外,證權文書是沒有設權效力的,在無相反證明的前提下,出資證明書就完全可認定出資人向公司出資的事實,但是否就能以此直接確認出資人股東身份,卻仍存在爭議。
部分人認為出資證明書僅能證明合法出資,但是遠不足以成為主張公司股東資格的依據。這是由于其只是可以證明出資的物權性憑證,而并非是持有人對股份擁有物權性權利的憑證,這種情況下即使投資人是股份合法所有人的觀點可以確定,但也無法證明投資人和有限公司間是否存在成員關系。但還有另一部分人與上述說法意見相反,出資證明書一方面是股東資格憑證,另一方面也是公司對出資人股東地位的承認,其可以將公司給予的出資證明書作為根據,享有股東資格與股東權利。能將投資者與有限公司間設權行為及結果,全面反映出來的重中之重就是出資證明書,這也是出資者股東身份能在法律上確定的標志,但若是出資者無法出示證明書,有限公司也不能直接否定其的股東身份,只依靠出資證明書來全盤否認很明顯是片面的[3]。
(四)股東名冊
有限公司將相關法律作為根據,設置用于股東及其所持股權記載的薄冊,即為股東名冊,在沒有相反證明的情況下,公司股東名冊效力主要在以下幾方面有明顯體現:
首先是免責效力,也就是說公司按照相關法律與章程,對股東名冊中的股東履行會議通知、紅利分配以及表決權確認等,或者是在給予其股東權益享有與行使權利后,即使其仍未獲取有效公司的股東資格,公司責任也會免除。其次是推定效力,公司可把名冊中記載的股東推定為真正的股東,且待遇與正常股東大致相同;名冊也可以作為股權變動效力的關鍵證據,也就是說權利人在股東名冊未進行初始登記或變更登記之前,是沒有為公司主張提出意見的權利的。
最后是對抗效力,將股東記入名冊是有限公司的義務,如果出現出資人按時足額繳納出資,但公司卻因為各種理由不將股東記入名冊的情況,權利人可采取法律手段提出訴訟,要求公司及時修改股東名冊。對于有限公司的普通股東而言,在沒有簽署公司章程或章程記載的同時,其股東身份確認對股東名冊的依賴性極強,如果股東并沒有在公司內記名,名冊在身份認定方面也就沒有價值。
(五)工商注冊登記
我國公司法中明確規定,有限責任公司需及時向有關機構登記,登記內容包括股東姓名、名稱以及出資額,如果登記事項后期出現變化,則還需辦理變更登記。股東工商登記實質上是證權性登記,并沒有股東身份創設的效力,只是能夠宣示股東身份的證權,但其依舊是有限公司股東身份確認的關鍵所在,即使登記存在瑕疵或缺陷,但根據商法外觀主義來看,其仍是具有較強優先效力的。公司外第三方可認為工商登記中的股東名冊,即為真實的股東名冊,在名冊中記載的股東對第三方利益有侵犯行為時,理應由股東來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相關法律法規落實的過程中,雖然將股東工商登記作為股東資格審查條件的情況十分普遍,但其實這并不能完全確認股東的實有資格,上述已經提到過,工商登記屬于證權性質,作用只能體現在外部關系股東資格糾紛的處理上,在涉及到公司股東與第三方關系協調的時候,具備股東資格確認的優先效力[4]。
(六)股東權責
股東權責一般來講,含括參與股東會議、公司股利分配、公司章程制定以及執行公司業務等,從邏輯上來看,股東權責行使與履行是股東身份在法律上確認后的結果,而并不是股東身份確認過程中的要素,基于此,出資人若僅有股權行使的權利,是并不能由此獲得在身份確認方面的更多支持的。但與此同時,這與“實際行使股權”是股東身份確認重要依據的觀點并不沖突。在糾紛出現之前,實際行使股權的人員與有限公司是肯定存在一定聯系的,通常也會具備股東的其他形式特征。
基于公司與股東內心的想法而言,在沒有誤會或者理解誤差的情況下,既然已經允許某出資人行使股東權利,那么前提就肯定是對其股東身份的承認,此時公司對其可實際行使股權的股東身份也要盡量認可,這對于公司穩定與交易安全的維護非常有利。此時如果能夠拿出可證明其不具備股東身份的證據,就應該根據相關規范處理,但實際行使股權者確實是公司股東的機率也是比較大的,公司需謹慎調查考慮[5]。
有限公司應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的股東資格確認體系,除需保證對各要件間關系清晰梳理之外,問題沖突處理方法也要含括在體系里,確保股東確認體系的合理性、科學性與完善性。部分學者認為,在形式證據與實質證據出現沖突的時候,在股東資格確認方面,刑事證據具備優先效力,例如出資者在持有公司相應的出資證明書或其他證明憑證的情況下,若是與股東名冊內容或公司章程發生爭議,有限公司也必須以股東名冊或章程為根據,來判斷出資人是否具備股東資格。但也有其他學者認為,實質證明功能在對內案件處理上效果更明顯,在解決股東間及其與公司間糾紛的時候,其證明力明顯好于形式證據。
與此同時,在當事人間信息相對來講對稱性比較強的情況下,對當事人內心真實想法的考察非常重要,公司可將簽署的章程作為根據來探究股東的真實意思,這比其他實質特征的效力要強。但刑事證據與實質證據效力間的差異,主要是由雙方間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此時的重點就應該放在當事人意思外在表示形式的考察上,通過商法公示主義及外觀主義,達成交易安全維護的目的。
總而言之,司法裁判的現實困境及公司法制未來創建間的平衡,即為有限公司目前急需處理的問題,最好能夠遵循相輔相成、循序漸進的原則,這是權衡公司的當下與未來發展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在新時代、新形勢的影響下,有限公司所需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只有將實際情況作為出發點與落腳點,才能進一步拉近理論界與實務界間的距離,才能逐漸建立公司法理論與實務間的良好的溝通模式,進一步促進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川.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確認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2]郭靜.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的確認[D].河北經貿大學,2016年.
[3]任婧.有限公司股東資格確認法律問題研究[J].求實,2013(1).
[4]朱夢瑩.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確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6年.
[5]賈軍.試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確認[C].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公司法專業委員會2009年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