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靜 鄭碧云 吳潔華 張清齊


【摘要】目的 研究心血管疾病護理中各項不安全因素與防范對策。方法 納入我院收治的49例心血管疾病,抽選時間由2018年7月~2019年7月,24例接受常規護理的為A組,25例在A組基礎上接受針對性護理的為B組,觀察比較結果。結果 在護理后,B組患者不安全因素總發生率對比A組患者更低,具有十分顯著性的差異(P<0.05);在護理后,B組患者總體滿意率比A組患者更高,具有十分顯著性的差異(P<0.05)。結論 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臨床中應依據各類不安全因素設定出相應的防范對策,才可以增強患者對于護理的總體滿意率,并減少各類不安全因素的發生。
【關鍵詞】不安全因素;護理;心血管疾病;效果;對策;防范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1..02
文章抽選時間由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的49例患者,并對其實施分組,實際情況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收治的49例心血管疾病病例,抽選時間由2018年7月~2019年7月,24例接受常規護理的為A組,25例在A組基礎上接受針對性護理的為B組。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都經過臨床癥狀觀察等聯合診斷而確診;(2)2組患者的意識都正常。A組性別:男患、女患依次是12例、12例;年齡主要分布于歲61~98歲之間,平均81.66歲。B組性別:男患、女患依次是13例、12例;年齡主要分布于65歲~90歲之間,平均79.64歲。2組患者的各項基礎資料對比沒有顯著性的差異,可作比較,P>0.05。
1.2 方法
對全部患者借助問卷調查的方式,同時,對其所有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與分析,并對心血管疾病護理這一整個過程中所潛在或是出現的各類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和總結,其中心內科常見不安全因素歸類為三大類,分別為醫院環境因素,患者自身因素,護理人員因素。通過借助跌倒護理評估單,患者生活自理評估單,患者吞咽功能評估單等來評估患者是否存在相關不安全因素,若患者存在某一項相關風險因素,護理人員進行宣教、護理等干涉,來減少患者不安全因素的發生,若是因為患者有存在的相關風險為評估或者干涉不到位,屬于護理人員因素,若護理人員把相關的措施做到位,除去環境因素,患者的依從性較差等仍有不安全事件產生屬于患者自身因素;環境因素如地面濕滑,廁所坐凳不穩,燈光昏暗等。
A組:對患者施予常規的護理:隨時檢測患者的身體情況與其生命體征,按醫囑執行各項治療,只要出現異常,就要立即進行處理。
B組:對患者施予針對性護理:從患者入院到出院,做好患者存在的安全隱患的各項評估,借助患者日常生活護理評估單,跌倒護理單,吞咽功能評估單等對患者進行評估。做到入科有人接,檢查有人陪,護理專人管,安全等健康教育全過程,增強護患間的交流,出院有指導;整個住院期間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安全隱患并做好預防,每班做好交接。操作過程中做好查對制度,提升醫護人員自身的護理技能與水平等。
1.3 觀察指標
評估對比兩組患者在護理后其總體滿意率,分數總共0分~100分,總分與總體滿意率間體現為正向的關系。
評估對比兩組患者在護理后其不安全因素的總發生率。
1.4 數據分析及統計處理
在本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數據一律以SPSS 19.0這一統計學軟件來實施處理,其中,2組患者護理后的總體滿意率、不安全因素的總發生率情況一律用[n(%)]表示,選擇x2進行檢驗,P<0.05表明具有統計學的意義,相反就是沒有意義。
2 結 果
2.1 比較2組總體滿意率
在護理后,B組總體滿意率對比A組更高,具有十分顯著性的差異(P<0.05)。見表1。
2.2 比較2組不安全因素的總發生率
在護理后,B組不安全因素的總發生率對比A組更低,具有十分顯著性的差異(P<0.05)。見表2。
3 討 論
依據如上各類不安全因素,應借助相應的防范對策加以處理。
3.1 護理人員增強法制意識與觀念
定時引導所有護理人員對各項護理規定進行學習與掌握,增強其法律觀念與意識,提升防范各類護理意外與風險的能力,同時,也對自身的護理行為進行監管。健全所有規章體制與操作規定,制訂出各類風險緊急預案,劃分好護理責任,確定崗位職責,同時,對本科室中潛在或是出現的各類高危因素定時進行分析與研究,并總結得到經驗,提出相應的處理方式,防范相似的問題再一次出現。
3.2 提升護理人員自身的護理質量與水平
層級培訓具有相應的有效性、實用性,可以增強護理人員自身的專科性護理能力。依據護理人員所處的職稱、學歷等,分成N0、N1、N2、N3與輪科性培訓,N0、N1、輪科性培訓都是導師制,一位帶教教師對一位護理人員進行帶教,保障培訓最后的效果。在每個層級中,設定出一位組長,以對下個一層級中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與考評。培訓方法十分多元,上一個層級護理人員教課、自主學習等進行融合;理論檢測是題庫隨機進行出題,每個季度進行一次考評[1]。在每一個層級結束這一層級中的培訓規劃并得到合格后,才可以升至上一個層級。由醫院內部、外部新興調入的護理人員應先進行輪科性培訓,在得到合格后,才可以進到相對應的層級中進行培訓。借助對護理人員進行分層級性培訓(核心是對N1、N2級護理人員進行專科性操作與知識的各項培訓),能夠讓其全方位地掌握各項專科性技能,并應用到臨床中,輔助患者處理所有問題,增強護理質量。
3.3 增強護患間的交流
在平時進行護理期間,護患間進行的交流十分關鍵。所以,就要求護理人員應借助溫和且文明的語言,與患者及其親屬進行相應的交流,同時,還要細致地答復患者所給予的問題[2]。對態度不夠友好且語氣較為生硬的患者而言,護理人員應細心地對其進行解釋,借助早間、晚間進行護理與查房的機會,多多地去關注患者的睡眠、飲食等各類情況,使得患者能夠感受到護理人員所給予的關愛、激勵。在進行各項治療操作以前,護理人員應對患者與其親屬進行相應的解釋,得到患者更為良好的協作與配合。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期間,也應多多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看待各類問題,彼此給予尊重,構建更為和諧的護患關系。
3.4 給予更為舒適且適宜的住院環境
病房與走道中的光線不要太過刺激,但要十分充足,在洗手間、走道中,應配備扶手,在病房中,盡可能地不要放進各類障礙物,并保障其空氣隨時能夠得到流通。在病床的四周,要裝上護欄,高度要適宜。為患者戴上識別性腕帶,患者褲腳的長度不可以超過腳跟。在洗手間中,應清楚地標識出熱水籠頭;同時,病房要保持更為寧靜且干凈,防止各類醫源性噪聲的出現,給患者給予更為寧靜且舒適的住院環境。
綜上,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臨床中應先找出護理所具有的各類不安全因素,并進行相應的改進與防范,僅有如此,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自身的安全,給其給予更為舒適且適宜的住院環境,增強其對于護理的總體滿意率。
參考文獻
[1] 楊 艷,吳 英,馬寒芳,等.健康體檢人群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調查[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5,22(2):131-133.
[2] 黃珊珊.兒童心血管內科護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7,46(13):1637-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