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瀅 孫晉營 孔偉
【摘要】老年慢性咳嗽為臨床常見病,根據臨床經驗淺談其治療思路:重視標本兼治,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合理應用逐痰通絡,注重調理脾胃。
【關鍵詞】老年慢性咳嗽;中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1..02
咳嗽是臨床常見病,因關系五臟六腑,故較難治愈,正如清徐靈胎所說“諸病之中,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難愈,治或稍誤,即貽害無窮。[1]”結合我科多年門診及住院老年慢性咳嗽病人資料,分析中醫診療思路,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采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診治咳嗽病,并重視標本兼治,合理應用逐痰通絡藥物,注重固護脾胃。現將治療老年慢性咳嗽的診療思路總結如下。
1 重視標本兼治
治療咳嗽,應重視標本兼治。根據我國2018《咳嗽基層診療指南》:咳嗽按病程劃分,可分為急性咳嗽(<3周),亞急性咳嗽(3~8周)和慢性咳嗽(>8周)[2]。咳嗽患者多是長期咳嗽、反復咳嗽病人,多為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患者。此類病人,一般病程較長,體質虛弱,發病之后,除了咳嗽癥狀外,多伴有憋喘,多為外感引發宿疾,邪實為標。故而在治療上多以桂枝湯、越婢湯、越婢加半夏湯等為主。如《傷寒論》第18條中有:“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第43條中也有相關記載:“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老年患者素體表虛,加上外感受涼等外邪因素后引起了一系列的癥狀:咳嗽、痰多、氣喘、出汗等,一般需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和降氣平喘為主的方法治療,可以用桂枝湯加厚樸、杏仁治療,既可解肌發汗、疏解表邪,又能夠起到較好的下氣降逆、止咳平喘的作用。所以處方注重宣降并舉,順應肺氣并配以清熱化痰、宣肺平喘、通竅利咽、活血通絡等藥物。常用方藥為桂枝9 g,炒白芍12 g,黃芩15 g,麥冬15 g,厚樸9 g,炒杏仁9 g,紫菀20 g,桔梗15 g,甘草15 g。如果咽痛咽癢者加射干12 g,木蝴蝶12 g,鼻塞有涕者加辛夷10 g、白芷15 g;痰多色黃者加前胡15 g、全瓜蔞15 g、竹茹15 g;咳喘甚者加地龍15 g、虎杖30 g;體溫升高者加板藍根15 g、金銀花10 g(后下)或羚羊角粉3 g(沖服);乏力、氣喘、脈弱者加黃芪20 g、黨參15 g。
2 辨病辨證
所謂辨病,指辨病論治。辨病論治是中醫診療疾病的一種基本方法,即根據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應的疾病診斷,并針對不同疾病,進行相應的或特異的治療。一種具體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機和癥狀,因而顯示其特異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虛邪湊的條件下,體內出現一定發展規律的邪正交爭、陰陽失調的全部演變過程。因此,辨病論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變化,有利于從疾病的全局考慮其治療方法,而且還能采用某些特異性治法和方藥,進行特異性治療。所謂辨證,指辨證論治。證是中醫對疾病發展某一階斷病理變化的高度總結,但中醫辨證是以四診,即望、聞、問、切所收集的信息為依據的,因此所反應的證就難免有失全面,雖然看到了相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證,但對證型相同疾病不同卻認識不足。因此孫老師臨床診療中強調要重視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要分清寒熱虛實、陰陽表里。并著重指出治療咳嗽病,既要辨病論治,對其一般發病機制進行治療;更要辨證論治,審察當前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相互關系,辨清其病因、病位、病性、病勢等進行治療。
《素問·脈解》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咳嗽的病機可簡單概況為:肺之氣機上逆。無論是外感或內傷,肺臟失常可引起咳嗽,而他臟及肺亦可引起咳嗽。肺為嬌臟,一方面,肺氣嬌弱,具有易受外邪侵襲的特性; 另一方面,肺臟以喉為門戶,開竅于鼻,外合皮毛,自然界外邪侵襲,或從鼻喉而入,或從皮毛而入,皆可內傳于肺而發病。同時因肺為臟之長,心之蓋,受百脈之朝會,其他臟腑發生病變均可波及肺,導致肺氣上逆而咳。故治療咳嗽必以肅降肺氣貫穿疾病始終。但肺氣宣降相承,有宣才有降。雖然麻黃為宣肺平喘第一要藥,但由于服用之后,可令人心率加快,故而孫老師反不常用,多以蘇葉、桔梗、或桂枝等代替。李時記載珍云,蘇葉可“解肌發表,散風寒,行氣寬中,消痰利肺”。《本草征要》中:桔梗“清肺熱,除癰痿,通鼻塞,理咽喉,排膿行血,下氣消痰”。同時由于肺易苦氣上逆,故常用黃芩清泄肺熱、平咳喘。黃芩可“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清咽,祛肌表之熱”(《本草正》)。若咳嗽痰多甚者,常用桑白皮、葶藶子肅降肺氣。
3 合理應用逐痰通絡
《素問·咳論篇》云:“皮毛,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肺為嬌臟,易受外邪侵襲為病,病則宣肅失常,肺氣上逆,發為咳嗽。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風邪襲肺,治不得法,邪易留戀久稽不去。日久影響臟腑功能,致臟腑功能受損,肺氣宣發肅降失常,造成咳嗽遷延難愈。葉天士有“久病入絡”之說,久病風邪不散,內伏絡脈,與痰瘀相搏,氣道攣急,咳嗽頻作,纏綿不愈,治療可遵葉天士“久則邪正混處其間,草木不能見效,當以蟲蟻疏通逐邪”之訓,藉“蟲蟻血中搜逐以功通邪結”為指導,可酌加逐風通絡之品[2]。如咳嗽、喑啞者,酌加蟬蛻,蟬蛻可疏風解毒、清肺止咳。咳嗽憋喘,少氣懶言、動則自汗、神疲體倦、腰膝酸軟、小便清長等肺腎俱虛者,酌加蛤蚧,《本草綱目》謂其 “補肺氣,定喘止渴,功同人參”。若患者病久,頑痰難去,可加全蝎、蜈蚣、地龍等藥以通剔肺絡。因蟲類藥其性蠕動、善入細微孔隙之處,可搜通凝瘀之細小肺絡,松透病根,使“血無凝著、氣得宣通、痰凝得散”[3]。咳喘痰多,痰液粘膩色白量多,倚息不能平臥,舌淡苔白膩,脈滑者,可選用僵蠶用以化痰、散結。丹溪謂其:“治喉痹取其火中清化之氣,以從治相火散濁逆結滯之痰耳[3]”。
4 注重調節脾胃
《脾胃論·脾胃勝衰論》載:“肺金受邪,由脾胃虛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氣短、氣上。”人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反之則亡。在《傷寒論》中強調的止咳平喘的方法中常用的是生姜、大棗、甘草等,這些藥都具有培土生金、扶正祛邪、和胃氣的作用[4]。老年人脾胃虛弱,陽氣不足,或飲冷貪涼,耗伐脾胃陽氣,土不生金,肺氣不足,又因久嗽不愈,更耗損肺氣,肺虛而不能主持呼吸之職。此證當補脾胃,溫命門,益肺氣。用人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甘草健脾益胃,培土生金。脾胃健運,化生氣血充足,金得土生則金旺,金旺則能宣散衛氣于全身,發揮其護衛表,溫養臟腑,調節腠理開合[5]。其中半夏、陳皮,性溫燥,有燥濕化痰、宣行水氣之功,因脾胃虛寒則易生痰。麥冬、紫菀、桔梗等輕清柔潤之品潤肺補肺,兼散邪肅肺,止咳化痰,肺為嬌臟,清虛柔潤,不耐燥伐。桔梗亦有載藥上行,以補益肺氣之功。
慢性咳嗽的臨床癥狀變化多樣, 伴隨的癥狀也較多, 影響疾病的因素也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因此, 在治療上要充分體現個體的差異性。我們在治療慢性咳嗽時提出臨床治療上應標本兼治,在整體觀念的基礎上辨病和辨證論治相結合,準確把握病情的變化過程,講究對癥用藥,善用蟲類藥物靈活用藥,也注重對脾胃的調護。脾胃為人體后天之本,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之樞紐,只有脾胃調和,上下通達,氣機通暢,才可對慢性咳嗽的治療有獨特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保良.李任先治療外感咳嗽的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03,30(5):333.
[2] 中華醫學會.咳嗽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9,18(3):207.
[3] 李斐然,王 英,張 偉.基于“肺絡理論”探析蟲類藥在肺痹治療中的應用[J].四川中醫,2019,37(5):27.
[4] 趙 仲,文 俊,鄧 旦.《傷寒論》治療咳嗽的特點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7,5(10):128.
[5] 張海丹,宋均亞.從脾胃論治小兒感染后咳嗽[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24):9-10.
作者簡介:俞曉瀅,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碩士,干部保健科(老年病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