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資助育人 功能 貧困生
基金項目:海南大學 “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專項立項課題(項目編號:19SQYR18)。
作者簡介:白玉,海南大學,副科級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338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國家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實現人才強國、科教興國的有力舉措,關系到教育公平、家庭發展以及全面小康的實現。探究資助育人功能以及實現路徑,有利于優化國家資助工作導向,完善相關資助工作體系,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供統一指導,同時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人文關懷功能
資助工作的核心是育人,一切舉措都要圍繞育人進行,教育人、資助人的工作歸根結底是要給予人尊重、理解和關心,體現人的價值。人文關懷包含物質關懷和精神關懷兩個層面,引導人們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1.物質關懷。物質關懷是高校資助工作的顯性功能,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物質關懷處于最基礎的地位。只有幫助貧困家庭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費用問題,學生才能安心學習,進而才能有更高的追求。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建立后,傾注了大量的物力、財力,使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入學,基本解決了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物質關懷是扶貧助困的基礎,屬于保障型資助的范疇。
2.精神關懷。精神關懷是高校資助工作的隱性功能,關注的是受助學生內心舒適度。因此,精神關懷應落實在每一項工作和每一個環節上,成為一項“暖心”的工作。精神關懷是資助工作的難點,它的隱性功能標志著學生精神層面的不可預測性和不可捉摸性,從而要求資助工作更靈敏、更高效,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幸福、溫暖和關愛,進一步挖掘學生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
(二)人格塑造功能
人格塑造功能是要培養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通過一言一行展現真、善、美,在社會群體中體現人品價值。
1.感恩意識培養。感恩是指對幫助自己的人或事給予感激和回報,是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在資助工作開展過程中,要讓貧困生充分感受到國家政策的溫暖、學校的關懷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愛,激發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和感恩意識,引導學生提升自己并回饋社會。
2.誠實意識培養。誠信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是各項工作公平實現的前提和保障,更是一個人立身的根本,它的含義是忠于現實,不作假、不欺瞞,講信用、講信譽。誠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資助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誠信考試是對教育的尊重,更是對隊友的尊重,以誠信為前提才能體現公平競爭;在貧困生認定過程中不欺瞞、不造假,才有利于對真正有困難的同學精準資助。
3.自強意識培養。自強是在困難面前,不畏艱難,通過自己的努力追求理想,活出尊嚴。在資助工作中的體現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讓學生認同勞動光榮和勞動偉大,通過自身辛勤勞動、創造性勞動體現價值。資助工作者應依托勤工助學等平臺,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品質,幫助學生樹立夢想,敢于追夢,勇于圓夢。
4.責任意識培養。責任是人人都要遵守的規則,是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的基礎。若缺乏責任意識,則會將個人利益放在首位,以自我為中心,過度追求自我價值和人身自由,導致其形成自私的人格,甚至思想扭曲,危害集體,危害社會。培養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責任意識,是激發學生主體意識的體現,引導學生肩負更多的責任,承擔家國建設的重要使命。
(三)心理疏導功能
心理疏導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1.提高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正確認識自己是大學生融入社會的基礎。每個人都有優缺點,若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則會導致自己喪失自信心,甚至產生自卑心理;若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點,則會導致自己盲目自大,對學習、工作、生活帶來不良的影響。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做到自我悅納、自我提升和自我價值實現。
2.提高大學生抗挫折能力。抗挫折能力是指人在遇到困難或所處逆境環境時展示出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我調節的能力。社會快速發展、環境日益變化、競爭日趨激烈,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對于大學生抗挫能力是新的考驗,例如,大學生戀愛、人際交往、擇業就業等遇到的挫折。較強的抗挫能力能正確對待挫折,重新調整心態,激發越挫越勇的勇氣;否則,會擊垮自信心和意志力,帶來悲傷、痛苦、焦慮的心理狀態,可能自暴自棄,甚至產生自殺念頭。
(四)能力提升功能
為避免貧困代際傳遞,保障大學生長久發展,必須要滿足其內在發展需求,主要包含學習能力提升和綜合能力提升。
1.學習能力提升。學習能力是現代社會人才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是將學習到的知識轉化成自身本事的能力。由于地區差異,部分大學生在英語、計算機等課程的學習上相對滯后,在方式方法上與其他學生相比存在差距。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需要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引導其掌握學習方法,運用科學手段指導。
2.綜合能力提升。綜合能力是指從事專門活動所具備的能力,能夠促進人的長遠發展,比如創新創業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職業發展能力等。能力可以通過后天培養形成,增加學生的實踐平臺并加以引導,有利于綜合能力的提升。
為落實人才培養根本任務,不僅要幫助學生完成學業,而且要滿足貧困生發展需求,為貧困生提供更多發展平臺,為其走向社會提供強大保障。
(一)心理疏導
貧困家庭學生往往存在自卑、焦慮、抗挫折能力較弱等心理問題,可以依托大數據分析了解學生心理狀況。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團體輔導、公益服務活動等,做好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干預和疏導,幫助貧困生學會適應環境、自我悅納。
(二)人格塑造
塑造良好人格有利于學生個人成長、社會穩定和社會進步,說教式的教育可能會引發學生的不良情緒,大學生的人格塑造應貫穿在校園文化活動中。
1.感恩意識教育。一是依托社會實踐平臺,設計專項培育計劃,組織貧困生前往全國各地開展“資助政策下鄉”活動、企業參觀學習活動、支教助農助醫活動,引導學生回報故土、反哺家鄉。二是依托愛心幫扶社團,在學校附近的農民工子女學校、敬老院、孤兒院等建立定點幫扶,為貧困生提供志愿服務項目平臺,引導學生有慈愛之心和回報社會之情。三是依托明文規定,引導學生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例如,將“獲獎、受助學生參加N個小時義務奉獻崗”寫入獎助學金管理辦法。
2.誠信意識教育。將誠信教育融入國家助學貸款管理中,利用“新生資助政策宣傳周”和畢業生文明離校等活動,邀請銀行工作人員開展征信知識講座,同時宣傳普及金融知識,進一步推進誠信文化建設;進行資助誠信意識調研和校園采訪,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更好的鼓勵、引導和教育學生;將資助誠信教育融入學生宿舍樓宣傳欄,起到資助文化宣傳和人人知曉的作用;通過情景劇表演、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在貧困生認定前號召學生誠信申報。
3.自強意識教育。通過“榜樣評選”活動,挖掘自立自強典型,通過對勵志人物事跡的廣泛報道,向學生群體傳遞自立自強青春勵志正能量;邀請“大學生勵志人物”回母校開展“勵志、感恩、成長、成才”的教育宣講,向廣大師生和社會展現貧困家庭學生自立自強、奮發成才的成長歷程,充分發揮朋輩示范教育的重要意義;依托勤工助學平臺,引導學生樹立崇尚勞動的觀念,由“無償性資助”逐漸向“有償性資助”轉變,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
4.責任意識教育。通過思政課、“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等形式,讓學生知曉國情社情、理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明白當代大學生應該承擔的責任和歷史使命。通過黨日、團日主題活動,組織學生深入基層調研、實踐,在基層服務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學習能力提升
成立學業發展與指導中心,由專家、專業課教師、校友、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等形成“助學共同體”,關注學生的學業發展。一是邀請專職教師或委托培訓機構,對貧困生進行英語、計算機、普通話等科目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等級通過率;二是通過專家、教師授課,對貧困生的專業課給予學習方法指導;三是在勤工助學群體中成立助學服務隊,由學習成績優異的貧困生組成,對學習成績落后的貧困生開展一對一學業幫扶,同時依托助學服務隊組織學習交流會等活動;四是建立教師幫扶學生的常態化機制,采取教師與貧困生“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結對模式,利于因材施教;五是實施“希望助學計劃”:貧困生自行制定成長目標和計劃,例如,雅思、托福、GRE學習,專業資格證的培訓學習等,學校給予資金支持,并做好驗收工作。
(四)興趣特長培養
聯合校團委、教務處等部門,開設興趣特長類素質文化選修課,促進貧困生全面發展。成立興趣社團管理辦公室,負責興趣培養類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師和學員的招募。開設舞蹈、吉他、竹笛、國畫、書法、剪紙等課程,培養貧困生高雅志趣。任課教師包括但不限于在退休教師、在崗教師、高年級學生、培訓機構老師中聘任。
(五)職業技能拓展
提升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是助力貧困家庭學生立足社會的基礎。一是加強與企事業單位聯系,建立實習、就業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與專業相關的實踐機會,解決貧困生實習、就業難的問題。二是加強對勤工助學學生培訓,使其適應工作環境、工作崗位和工作要求,學會做事的方式方法,積累工作經驗;注重對勤工助學學生的考核,制定獎懲辦法,培養學生樹立規則意識、責任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通過簡歷制作、面試技巧與模擬訓練,為貧困生入職企事業單位提供保障,同時,引導學生在求職之前,增強自身專業技能,提高綜合實力。四是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引導學生在學習上打牢基礎、立足專業、不斷發展;為貧困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咨詢,解決學生在發展問題上的困惑。五是面向建檔立卡、孤兒、烈士子女等貧困家庭學生設立“星光班”,通過1-2學期的培訓、實踐、鍛煉,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提升綜合素養、實現健康發展。
(六)創新創業實踐
以實踐促發展的資助理念開展活動。一是邀請專家、學者、企業校友為貧困生開設創新創業專題講座,進行面對面交流、答疑。二是以項目化的方式資助貧困生團隊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三是設置一批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內容可以涵蓋解決學校師生面臨的問題、有利于學校發展的建議方案等,面向貧困生為主的團隊征集,并給予相應的資助金。支持貧困生通過實踐促進自身發展,達到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陳雯.論“全程式多樣化”高校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體系的構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
[2]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學生資助發展研究課題組.廣東省學生資助發展研究報告·2016[M].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5年12月8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