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微巍 孟欣
摘 要:黑龍江省新就業形態與傳統社會保險制度有很多不對接的地方,表現在傳統的“五險一金”繳納及管理的不對接問題、傳統的社會保險制度的短板、從業者的參保意識不對接這三方面。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善傳統“五險一金”的繳納方式、創新新就業形態的社會保險制度、提高從業人員的參保意識等對策,以此來完善和創新新就業形態的社會保險制度,促進新就業更好更快發展。
關鍵詞:新就業形態;社會保險制度;制度創新
一、黑龍江省扶持新就業形態發展的社會保險制度創新現狀
(一)對靈活就業者創新實施社會保險補貼制度
2018年11月,黑龍江省人社廳下發《關于2018年全省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標準的通知》,規定全省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標準為:基本養老保險補貼每人每年2 196元,基本醫療保險補貼標準由各地方自行確定。對部分經人社部門審核認定的女性年滿45周歲、男性年滿55周歲的就業困難人員實現靈活就業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給予定額社會保險補貼。
黑龍江省還建立高校畢業生創業社保補貼,對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殘疾、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的高校畢業生,在畢業離校前發放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對高校畢業生從事靈活就業并參加社會保險的,按規定給予2年的社會保險補貼;對小微企業新招用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給予1年社會保險補貼。
(二)創新推進“互聯網+人社”制度促進互聯網平臺就業
2015年11月,黑龍江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制訂了《“互聯網+人社”三年行動計劃》,就加快推進互聯網技術與人社工作的深度融合等方面做出了詳細行動計劃。截至2015年10月底,網上服務大廳注冊用戶個人注冊達6.4萬人,單位注冊達上百家,用戶總登錄訪問量達65.3余萬次。黑龍江省的社會保障網上服務大廳現已開通各項相關人社業務查詢、社保基本情況、就業基本信息等公共服務內容,網上行政事項辦理涵蓋了省人社廳10個處室、22項業務。在互聯網平臺和社會保險制度不斷發展的今天,黑龍江省著力打造人社系統互聯網思維,創新服務和管理模式,優化和變革業務流程。完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省級大數據“云中心”,目前已經推出12333線上咨詢專欄、龍江人社APP、微信公眾號等多方位的線上服務平臺,推進各業務線上運行,積極促進與各部門數據共享,利用大數據洞察民生需求,為決策、監督、服務提供支持。“互聯網+”平臺都是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網絡平臺,因此構建“互聯網+人社”在有利于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發展的同時也有利于本省社會保險體系的完善,對于互聯網平臺就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幫助。因為互聯網平臺屬于新業態,因此也一定程度上促進黑龍江省高技術型新就業形態的發展。
(三)創新實施小微型服務企業參加工傷保險
為了促進黑龍江省小微型企業經濟發展,分散用人單位經營中工傷事故風險,保障用人單位與職工工傷保險權益,省內各地要多措并舉支持小微型服務企業參加工傷保險。對參加工傷保險的小微型服務企業不得設置附加條件,簡化參保流程,可以采取單險種繳費方式將其納入參保范圍,以創新、優化、靈活、便捷方式鼓勵小微型服務企業為其存在勞動關系的從業人員,依法參加工傷保險。同時,鼓勵其參加意外傷害保險,作為工傷保險的補充。小微型服務企業可以按照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一定比例為基數繳納工傷保險費,即繳費工資人均標準不得低于統籌地區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繳費總額=“實名制”參保人數×統籌地區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一定比例×費率。對于收取管理費進行服務管理的小微型服務企業,也可以按照所收取服務管理費的一定比例計算繳納工傷保險費,具體計算辦法由各統籌地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用人單位可以按月,也可以選擇按季、半年、年為期限進行繳納。
二、黑龍江省新就業形態發展與傳統社會保險制度不對接問題
(一)傳統的“五險一金”繳納及管理的不對接問題
“五險一金”是國家、單位及個人在不同程度上承擔義務為勞動者所繳納的幾種保障的統稱。其中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尤為重要,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與住房公積金也作為重要的社會保障制度一同存在。雖然現在黑龍江省“五險一金”的普及狀況越來越好,但隨之而來的也是傳統的“五險一金”中存在的問題。傳統的“五險一金”基本限于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部分集體企業,對于當前迅速發展且逐漸占據未來市場主流的新就業形態來說,保障的覆蓋范圍較小,且缺乏統一的社會保障網絡信息管理平臺。各地區、各部門信息封閉,信息資源不能有效共享,“互聯網+人社”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很多功能尚未完善。造成人員參保、流轉及辦理社會保險關系轉移、續保困難。只有豐富“五險一金”的市場對應人群、優化管理模式、充分運用網絡辦公的形式才能保證其長足發展。
(二)傳統的社會保險制度的短板
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共享經濟平臺企業員工數約716萬人,比上年增加131萬人,約占當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 354萬)的9.7%,意味著城鎮每100個新增就業人員中,就有約10人是平臺企業新雇用員工。由此可見,當前新就業形態在就業市場中逐步占據主流位置。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興業態的不斷涌入,傳統的社會保險制度無法滿足新就業形態的需要。無論是新就業形態的用工模式還是勞動關系,都無法適應傳統的社會保險制度。在此情況下,各省都在響應國家號召創新新就業形態的社會保險制度,適應新就業形態的發展。黑龍江省在創新新就業形態的社會保險制度方面一直在不斷努力,也吸取其他優秀地區的經驗,但是仍無法滿足當前迅速發展的新就業形態,創新的社會保險制度較為匱乏。
(三)從業者的參保意識不對接
目前,我國以網約車平臺、互聯網購物平臺、外賣平臺等為代表性的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其從業人數處于直線增長趨勢。但國家對這些新就業形態的從業人員并沒有強制參保要求,每年新增的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基本上都沒有立即參保。一些從其他行業轉投而來的從業人員,一部分以靈活就業人員的身份接續原來的社會保險,還有很大一部分干脆中斷繳納社保。目前國家相關部門尚沒有把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納入社會保險統計范疇,因此也無法提供準確的新經濟新業態行業參保人數,以及因新經濟而產生的中斷繳納社保人數。對于以上現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新就業形態存在勞動關系不規范、企業規避社會責任、從業人員參保意識不強、從業人員流動現象增多等原因,歸根結底還是新就業從業人員的參保意識不強造成的。如果大家都有強烈的參保意識,對于社會保險有著正確的認識,那么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社會保險制度普及率也會相應增多。
三、完善與創新黑龍江省新就業形態社會保險制度對策
(一)改善傳統“五險一金”的繳納方式
傳統的“五險一金”繳納多依托于線下辦公,這樣不僅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同時效率還不夠理想。應大力促進“互聯網+人社”的實施,不斷豐富完善線上的功能,使線上不僅具備各種社會保險的查詢功能,還要能夠辦理各種業務。一切相關的新型政策制度都在網絡上公開,實現信息完全透明化且更加容易被得知。需要驗證的資質證明等一律通過上傳材料來認證,不必線下排隊也避免等待多個工作日。這樣能夠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方便了眾多新納入“五險一金”繳納范疇的新就業從業人員通過線上就能實現參加社會保險,還可以通過當前使用率較高的微信、支付寶等進行“互聯網+人社”的普及,在微信、支付寶的現有社會保險功能基礎上增加新模塊,有任何新政策都可以通過公眾號或小程序等形式進行通知,使消息具有時效性。這樣更加容易操作,省去了復雜的辦事流程,加快了社保消息的傳播,促進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自愿參加社會保險繳納。
(二)創新新就業形態的社會保險制度
應加大財政在新就業從業人員的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不斷創新社會保險制度在新就業形態發展中的合理表現形式。主要從最為需要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等方面入手,在傳統社會保險制度的基礎上,針對新就業形態的特點進行創新,使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社會保險的福利。制定適應當前發展現狀的社會保險制度:在養老保險方面,擴大劃入個人賬戶的比例,激發從業人員參保積極性,同時允許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繳費檔位的彈性選擇;在醫療保險方面,擴大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保障范圍,將部分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納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群體中來,同時降低新就業從業人員在醫療保險繳納中的準入門檻,使一些工作的時間、地點、工作形式較為自由的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能夠有選擇性的繳納醫療保險;在工傷保險方面,建立工傷保險多種責任主體機制,根據不同的雇傭關系來確定不同的繳費主體,同時允許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的工傷保險按月繳納,從而迎合當前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的工作模式。
(三)提高從業人員的參保意識
目前很多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是以前的靈活就業人員,他們依舊還持有老觀念,對社會保險所能保障的方面不夠了解,加之工作單位沒有主動提出繳納社會保險的意愿。首先應該強化新就業從業人員的參保意識,簡化參保辦事流程,盡量實行網上辦事。平時做好社會保險作用的宣傳工作,將社會保險知識普及加入到入崗前的技能培訓中,使從業人員在根本上了解社會保險的益處。也要從用人單位著手,對部分行業新就業形態實施強制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同時對新就業形態的用人企業進行監管;只有從用人單位和從業人員兩方面入手,才能夠有效提高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參保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