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勇
【摘要】目的 探討苯溴馬隆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的臨床效果及對血清IL-1β和NALP3的影響。方法 選取106例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來我院接受診療的痛風伴高尿酸血癥患者依治療藥物不同分為甲、乙兩組,分別行別嘌醇和苯溴馬隆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血清IL-1β和NALP3的變化情況。結果 乙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甲組(P<0.05);乙組患者治療后IL-1β和NALP3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與甲組治療后(P<0.05)。結論 苯溴馬隆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的臨床效果較佳,可有效抑制患者炎性反應,值得推廣。
【關鍵詞】痛風;高尿酸血癥;苯溴馬隆
【中圖分類號】R58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1..01
痛風是一種因單鈉尿酸鹽結晶積聚于關節滑膜、滑囊、軟骨與其他組織而引起反復發作性炎癥性疾病的現象。高尿酸血癥是引發痛風的生化基礎,據相關研究報道,約有5%-12%的高尿酸血癥患者會發生痛風現象。本案選取了106例在我院就診的痛風伴高尿酸血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利用苯溴馬隆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及其對血清IL-1β和NALP3的影響,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案研究對象106例,均為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來我院接受診療的痛風伴高尿酸血癥患者,依治療藥物不同將患者分為甲、乙兩組各53例。甲組男43例,女10例;年齡43~70歲,平均(52.2±7.3)歲;乙組男42例,女11例;年齡45~70歲,平均(52.1±7.5)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痛風治療,包括低嘌呤飲食、禁用抑制排泄尿酸藥物、禁煙酒等,同時給予甲組患者別嘌醇治療,每日于早餐前口服100 mg;給予乙組患者苯溴馬隆治療,每日于早餐前口服50 mg,連續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與評判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依《原發性痛風診斷和治療指南》進行評判,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明顯改善,BUA水平較治療前至少降低60%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有所好轉,BUA水平較治療前降低20%~60%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無改善,BUA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不足20%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白介素-1β(IL-1β)和核苷酸結合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3(NALP3)水平,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于4℃環境下靜置1 h后行10 min的3000 r/min離心,清液置于-80℃環境下冷凍保存。以酶聯免疫吸附法對上述兩指標進行檢測。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n(%)]表示,并進行t和x2檢驗,如P<0.05,表明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乙組患者顯效15例,有效3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49/53)92.45%,甲組患者顯效7例,有效33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40/53)75.47%,甲乙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5.677,P>0.05)。
2.2 兩組患者血清IL-1β和NALP3的變化情況
甲組治療前血清IL-1β和NALP3水平分別為(1153.52±65.17)ng/L和(9.67±1.34)ng/L,與乙組的(1156.61±64.87)ng/L、(9.65±1.35)ng/L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乙組血清IL-1β和NALP3水平分別為(915.93±43.76)ng/L和(7.64±0.59)ng/L,明顯低于甲組的(1026.78±44.92)ng/L、(8.94±0.89)ng/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苯溴馬隆是一種苯并呋喃衍生物,其能加快機體尿酸的排泄,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重吸收,從而降低機體尿酸水平,進而有效治療痛風[1]。本案研究結果顯示,乙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甲組,表明苯溴巴巴隆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的臨床效果明顯更佳。另,本案研究結果還顯示,乙組患者經治療后的血清IL-1β和NALP3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與甲組治療后,表明苯溴馬隆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還能有效抑制患者的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針對痛風伴高尿酸血癥,利用苯溴馬隆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較佳,且可抑制患者炎性反應的發生,值得在臨床當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 暉,劉 鵬,張文博.苯溴馬隆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8,30(1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