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軍
摘 要:大學圖書館作為讀者閱讀、學習、欣賞、交流與休閑的第三空間,正在從消費知識轉向創造知識。因之,各種空間創新以及“以讀者、學習為中心”的需求導向和服務導向不斷促使圖書館進行建筑空間轉型創新,通過對圖書館建筑空間的演變、變革的原因分析及其發展特點、核心問題的思考,論證圖書館建筑與變革創新空間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圖書館必須研究未來建筑與空間變革的各種發展特點和核心關注點,調整空間類型和功能,優化空間布局結構,確保建筑與空間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提升圖書館的價值。
關鍵詞:大學圖書館;建筑空間;空間變革
引言
由于技術驅動型社會環境的變化影響,尤其是數字化、智慧化圖書館的逐步成熟,各種創新的思想、服務和產品不斷出現,讀者對圖書館的需求導向不斷發生著變化。大學圖書館作為一個不斷生長著的有機體,從最初的藏書樓,到今天逐步興起的數字化、智慧化圖書館,導致空間利用隨著資源、智慧、技術、服務、讀者需求等的變化而發生新的變革。如今,各種創新性建筑空間層出不窮,使圖書館面臨著巨大的危機與挑戰,迫使圖書館的服務導向發生變化,必須不斷對大學圖書館的建筑與空間進行深度思考,以適應新形勢下的行業變化。
一、圖書館建筑與空間的演變
功能決定結構,不同時代的圖書館功能不同,建筑結構及其空間表現形式也不相同。上世紀50年代前,高校圖書館重藏不重用,表現為小型空間藏書架。20世紀50年代后,圖書館重藏輕用,建筑開始采用模塊化設計,即將空間劃分成面積相等的矩形,方便藏書分類及工作效率。20世紀60年代后,以藏為主、藏用并舉,空間建設引入廊廳等建設元素以及進行功能模塊劃分,逐步發展成開放式書架。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讀者對圖書館的需求主導開始占據主要位置,隨著IC空間概念的出現,“信息共享空間”開始流行,大開間、大開放模式并集“藏、借、閱”一體化的空間出現,高校圖書館建筑與空間變革開始興起。進入21世紀,學習、創新、學術圖書館開始占據主導位置,空間布局從“書”的空間轉型為“人”的空間,“學習共享空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以讀者、學習為中心的多功能圖書館成為新的主導并成為學習、創新的實際促進者,圖書館建筑空間與功能進行新的定位與變革成為熱點問題。
二、圖書館建筑與空間變革的原因分析
圖書館建筑與空間隨著時代的進步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變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圖書館、博物館等作為現代人類閱讀、學習、欣賞、交流與休閑的第三空間,重要性越來越得到體現。
2.傳統圖書館建筑與空間主要用于不斷增長的圖書館印刷型館藏存儲。但在數字化、智慧化逐步成熟的新環境下,各種創新的思想、服務和產品不斷出現,印刷型館藏存儲或信息咨詢的原有功能受到弱化,圖書館紙本館藏及使用縮水。
3.在當下文獻資源建設的技術環境、出版環境、文獻環境、空間環境、經費環境、用戶環境等皆在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資源數據化已經成為趨勢和特征,數字化圖書館逐步占據顯著位置,促使管理者轉變管理與服務的指導思想,樹立“數字圖書館”的文獻經營思路。
4.隨著數字化圖書館、新媒體技術的的逐步成熟,讀者可以在線、遠程、隨時隨地獲取所需要的資源,讀者對圖書館的空間利用也發生新的變化,導致圖書館原有的既定建筑與空間必須進行新的變革。
5.實際統計表明,大學圖書館實際的圖書借閱量與圖書館的館藏資源相比,借閱量偏低,但讀者的入館量遠大于借閱量,空間的使用率卻不斷增強,滿足讀者個人、協作學習、以及學術交流的空間功能明顯加強,這表明讀者學習方式的變化,讀者對圖書館的需求主導發生了變化。
6.圖書館自身也開始從重藏轉向重用,從注重館藏資源轉向以讀者為中心,以讀者的需求為中心的新的服務導向及空間轉型創新。
7.隨著圖書館數字化資源的逐步成熟與豐富,同時圖書館不斷采用新技術及各種數據庫將無序的信息盡可能實現有序化,并實現自由瀏覽和信息獲取,圖書館已經成為學習研討、知識交流、共享獲取的最佳場所。
8.隨著李克強總理提出“雙創”戰略,各種創新性的特色圖書館建筑不斷出現,圖書館作為知識、學習、交流中心的功能日益得以凸顯,各類創新、創客、創意性空間越來越多,這些不同概念的空間模式也影響著圖書館的空間規劃,體現著圖書館的服務宗旨,這也決定了建筑與空間轉型和創新將是高校圖書館的發展常態,國內圖書館界空間變革及研究也成為一個新課題、新熱點。
三、圖書館建筑與空間發展特點
(一)建筑反映功能與定位
作為大學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讀者的主觀印象是由圖書館的外觀決定的。圖書館的建筑和空間結構布局反映了自己作為一所高等教育機構的功能和角色,反映出大學自身的理念、價值、服務定位及學校未來的發展定位,如“中國內地最美的50座大學圖書館”,建筑風格各異,但又標志鮮明,無一不反映出辦學者的功能與定位。
(二)綠色環保節能建筑
主要指建筑外型,可分為館內外環境、綠植、屋頂、墻體、門窗、保溫材料、中空玻璃、通風囪道、太陽能等部分,其主要思想是領先時代潮流、環境協調統一、保溫、隔熱、通風、采光、制冷(或采暖)等環境與節能設計。同時在建筑內部空間增加自然采光通風以及景觀園林、植物種植,形成室內、室外景觀環境的遙相呼應,在不同的空間形式下獲得多元化的視覺藝術,改善閱覽中的審美疲勞。這都是高校圖書館建筑與空間環境的綠色理念遵循。
(三)建筑的多功能性
圖書館原有藏閱、咨詢的單一功能設計理念已經被時代拋棄,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習為中心”的多功能圖書館成為新的主導,圖書館定位為學習、創新的實際促進場所,隨著新技術的驅動、服務導向及讀者的需求導向變化,最大限度地實現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二者的優勢互補,多功能圖書館隨時代自然產生,成為集儲存、閱讀、學習、學術交流、研討、講座、會展、會務、影視、演出、娛樂、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有機融合的新時代多功能復合型圖書館,使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功能更加完善。
(四)建筑空間的可持續性
隨著百年高校的興起和當下中國城市建設的增速,為避免資源浪費和圖書館發展的需要,建筑與空間設計的可持續性是第一建設法則。簡單是事物的本質,圖書館建筑基本都采用簡單的模塊化設計方法,將整體性建筑按照功能模塊分解成若干的組成空間,同時還能夠重新組合,恢復或重組各種功能空間,使空間具有較強的再造持續性,能適應未來圖書館的變化,空間形狀、空間組配等方便靈活,滿足圖書館正常服務的情況下根據技術的發展、業務需求重新組配空間。
(五)建筑空間的開放性
建筑結構一般采用三同(同層高、同柱網、同承載)式大面積、開放型空間進行設計和建設,根據不同的需求分割成空間,實行功能差異化、簡約化直線造型和垂直布局模式,整體空間功能布局清晰明了,形成功能互不干擾又相互關聯的空間關系,為讀者提供多元化行為活動、復合化服務特點的開放式學習空間,它已經成為了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中的重要一環。
(六)空間的大融合
現代圖書館建筑基本已經取消了相對獨立的封閉式書庫、閱覽室、計算機房等,一般采用五大(大開放、大開間、大流通、大閱覽、大融合)的現代復合式多元化建筑空間布局,使得藏閱合一、空間特征互補融合,以適應數字化時代的空間要求。除去常規的學習空間、閱覽空間、研討空間、創客創意空間等等外,還把實體書店、餐廳、咖啡廳、影視會展等進行功能融合,同時力求實現空間虛實共存、空間界限模糊、相互交集,使得圖書館的功能性進一步加強。
(七)空間的智能便捷化
隨著新技術的驅動、讀者對圖書館的需求導向以及實現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二者的優勢互補,對圖書館提出了智能化、便捷化的需求,這主要取決于圖書館人性化的功能、設施與服務。由“校園一卡”來實現館內功能,強大的信息數據庫知識儲存,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技術)的便捷高效,良好的WI-FI連接和電腦自由使用,私密空間的打造,各種滿足學習、社交、學術交流的空間,各類學習協作工具以及服務設施等等,以及現在逐漸興起的智能書籍借還與倉儲系統、節能設備、多媒體技術設施的應用皆對圖書館的智能化、便捷化提出了新的使用需求。
(八)空間的人性化
大學圖書館的基本定位是學校的交流中心、知識加工中心和文化傳承中心,大學圖書館在學生的雙創活動中起著催化作用。在空間環境中,讀者既是使用客體又是創造和影響的主體,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學習方式。空間的開放性、私密性、自主性、安全性、便捷性都需要成為了關鍵因素,關注人與人、人與空間、人與資源之間的關系,以讀者為中心構建交流平臺并理解讀者的空間使用需求已成為圖書館建筑空間設計、規劃的主要思路。
(九)空間的舒適休閑化
在往日靜謐的圖書館環境逐漸變得開放與活潑的今天,根據建筑環境、氣候、空間定位及讀者喜好進行功能空間柔性化設計,采用自然光線、人造光線、反射光線、空間表面色調、符合人體力學的桌椅及沙發、綠植景觀等方式營造溫暖舒適的室內空間,人性化地體現出人與空間環境的統一辯證、相互依存的人文情懷關系,賦予圖書館靜心、怡人的休閑、交流功能,利用放松、休閑的氛圍促進學習、社交功能、創新創意的產生成為新建筑空間的標識。
(十)空間的學術氛圍
隨著文獻資源及信息化建設的不斷豐富,學術圖書館的用戶服務已經成為當前數字圖書館的首要任務,圖書館也已經從單純的資源管理上升為知識、體系管理。圖書館充分利用文獻信息、專業人才和現代化技術的優勢,積極開展學術性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以科研項目和情報分析學建設為引導,驅動學術性建設和“學術型空間”建設,著力打造具有自己專業優勢和特色的“學術性圖書館”,搭建圖書館服務創新和知識轉化的學術平臺。
四、建筑與空間變革核心關注點
(一)制約發展的因素
經過10余年的發展,大學圖書館建筑空間實質發展參差不齊、并不均衡,這主要是因為受制于認知理念、發展規劃、政策扶持、統籌設計、整合搬遷、裝修施工、資金經費、館員素質、支撐體系等因素的影響,所以上述因素如果不能統籌考慮解決,只是在外界發展、轉型推動的影響下憑借圖書館人的覺悟、熱忱貿然推動空間轉型變革是不可能取得預期效果。但空間再造轉型勢在必行,轉型成功則鳳凰涅■浴火重生,固守傳統按兵不動勢必會拖累圖書館的發展。
(二)實行大空間隔離
讀者的需求導向決定圖書館服務方向,但也對圖書館的“安靜有序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如果建筑條件允許建筑能分主、副樓的話,主、副樓最好相對隔離建設。如四川大學圖書館,主樓與副樓采用廣場、橋梁、水系相隔離,主樓完全是學生學習、閱讀的神圣場所,而副樓是沒有圖書借還功能,主要是各種靈活多變的研討室、多視窗互動教室、學生集體學習室、小班化教室、學生面對面活動室、會務區,是一個“以讀者為中心”最好的服務詮釋。
如果條件有限只能規劃單一樓體,那么首要就要嚴格區分靜音區和有聲討論區,其次是利用墻體的設計、隔音材料及書架的錯位擺放避免傳音;還有桌椅固定或安裝防噪裝置、館內安裝電話或設置多個電話亭滿足打電話人士需要、安裝防噪監控設施等。最后是打造走廊步道學習空間、交往空間或特色空間環境;地面不再單純地鋪設地板磚或大理石,改之以鋪地毯或安靜性特殊橡膠地板,消聲的地面會讓圖書館更安靜。
(三)中庭空間的功能核心定位
圖書館建筑在單體建筑體量較大、縱深比較深時,習慣整體借鑒中國傳統院落的空間組織模式,形成圍合的“中庭”空間。根據建筑與空間布局遵循配置服從功能、功能服從結構的原則,所有建筑空間功就都需要圍繞中庭設計,利用中庭達到層層相通、室室相連、空間融合的全面貫通模式,通過交通通道及其他功能區和總服務臺、門禁系統等服務功能合成一體,形成圖書館內聚型的院落式核心空間,達到空間組織清晰、路線便捷暢通、便捷化一門出入的目的。同時使中庭空間與大廳空間、室外空間交互融合,利用中庭“立體庭院”在豎向上的連貫性為整個建筑自然通風、采光提供條件,降低人工照明和機械通風的能源,打造公共性、開放性、交流性的學習交流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