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茜
摘 要:博物館對于兒童成長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強”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博物館要重視兒童受眾,依據兒童自身特點進行改進和完善,進一步發揮博物館教育職能,將其教育意義不斷放大、加深,讓兒童受眾真正從內心感受到來自博物館的愛與重視。
關鍵詞:博物館;兒童教育;繪本;教育活動;創新
近年來,國內各個博物館開始重視并大力發揮教育職能,為不同年齡的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兒童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在此基礎上,一些博物館還創新教育形式和宣傳模式,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針對兒童進行推廣和宣傳。只有吸引這批受眾走進博物館,讓他們學習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知識,博物館才真正做到了把教育職能發揮到極致。
1 博物館的公眾教育職能
現如今,博物館的三大職能之一的公眾教育職能已經越來越受到博物館學術界以及各個博物館的重視。在學習型社會構建中,博物館充當的文化力量與標桿作用也進一步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博物館教育對象面向全社會,也就是全體公眾;博物館教育具有自發性、自覺性,沒有強制作用;博物館教育有直接性,用一個非常直觀的展覽來展示系統的知識,而不是像學校那樣全是來自課本。因此,對全體公眾來說博物館的教育意義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對于兒童受眾,博物館更應該將博物館區別于學校的教育優勢發揮出來。
2 兒童作為博物館受眾之一應與成人一道成為觀眾的主力軍
縱觀如今的博物館受眾研究,受眾群體有兒童、青年人、老年人三個大類。在2019年的一份《觀眾分析:參觀博物館調研報告》中可以看到非常清楚的數據,在調研的2525份有效樣本中,主要參觀人群的年齡為18~40歲,接近九成的比例,以學生和職場人士為主,而兒童受眾僅占總量的5%不到,由此可見相對于成人受眾,博物館的兒童受眾是少之又少的。博物館該怎樣發揮自己的優勢,并結合兒童的心理發展、身體發展需求來充分發揮其教育職能,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博物館人深思的。
目前社會普遍公認的兒童年齡段是指3~12歲的孩子,正處于學齡前和小學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需要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學習驅動力的,而博物館是目前來說對這個群體最有幫助的校外指導,它充當著拓寬視野、課外教育、解答疑惑、增長見識的重要角色。
3 中國博物館兒童教育現狀
在歐美博物館中,兒童、家庭成員、社區民眾三者被認為是博物館重要的服務對象,并且對兒童受眾的重視程度非常高。像美國最大的史密森博物館,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體系,因為對兒童觀眾的重視,旗下創立了史密森早教中心,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源為兒童觀眾策劃和設計了豐富的學習體驗活動。但在中國,兒童受眾常常遭到博物館的忽視,展覽內容、展示手段、導覽說明、教育活動都無法引起孩子的興趣,等同于無視兒童觀眾的存在,更談不上對兒童自身的教育功能的實現。近年來,有一些博物館尤其是自然類、科技類博物館積極改變自身的方式方法,開展和研發體驗式、互動式兒童教育。但是總體上還未改變展覽、講解代替教育的現象。
4 如何吸引更多兒童走進博物館
4.1 博物館針對兒童受眾其宣傳模式的創新
現如今大部分博物館的宣傳內容沒有受眾區分,雖然博物館的受眾大部分是青壯年,但是兒童自身的訴求是不能忽視的。如果兒童自己發自內心地向老師或者父母提出要去博物館學習和鉆研知識,比父母和老師強制性地帶去博物館效果會更好。一個主動要去,一個被動喊去,其學習的驅動力是完全不一樣的,效果也會不一樣。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對博物館的宣傳進行進一步分眾和創新,給兒童受眾更多主動接觸與認知的機會,讓其主動提出“我要去、我想去博物館學知識”。兒童與成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完全不同,兒童有天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而這正是兒童學習知識、了解世界最好的驅動力。博物館應該好好利用兒童的這兩個天性,創新適合兒童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不分受眾統一規劃。
4.1.1 融入兒童繪本,增強兒童興趣
近年來國內繪本市場越來越好,除了各大出版社引進國外優秀繪本以外,中國本土繪本市場也是愈發興旺。博物館可以借助繪本市場對兒童觀眾進行宣傳。筆者發現國內幼兒雜志《東方娃娃》的每一期都刊登了國內的某一個博物館,里面詳細介紹了該博物館中的各種文物和該博物館的主題和建筑,這些介紹成功地引起了筆者孩子的興趣,說以后要去實地看看。這就是博物館融入繪本市場得到了很好的宣傳與推廣,成功地引起了兒童自身的興趣。還有一些博物館積極參與繪本編寫與設計,如故宮博物院的《故宮的二十四節氣》《故宮里的大怪獸》以及最近新出的《故宮宮喵家族》繪本,都是非常優秀的繪本,在給故宮進行宣傳的同時,也給閱讀此書的小朋友增長了知識。
4.1.2 融入動畫情節,增強兒童興趣
動畫是每一代兒童都非常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如果條件允許,可將博物館的文物設計為短動畫,或者編輯為紀錄片,這樣勢必能夠吸引兒童受眾的關注和興趣。其次是在某些動畫片中進行少量的博物館“植入”,讓兒童在看動畫片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和了解該博物館,引起兒童受眾的興趣,讓其主動對父母說“帶我去博物館看一看”。
4.1.3 融入玩具市場,增強兒童興趣
玩具市場的融入,一方面是在玩具包裝上進行博物館廣告的推廣和宣傳,另一方面是將博物館的某些文物設計成玩具作為博物館文創產品推出。玩具是每一個兒童的心愛之物,在成功打開兒童心扉的同時,也成功引起了兒童對該博物館的好奇心。
4.1.4 玩轉新媒體力量,增強兒童興趣
針對兒童受眾還可以加強新媒體的運用,在博物館微信公號中設計適合兒童的小游戲,加深兒童受眾對該博物館的印象。策劃更多的適合兒童興趣與心理需求的小型比賽,運用新媒體造勢,吸引兒童受眾參與,進一步加強博物館的宣傳,增強兒童觀眾對該博物館的興趣。
4.2 博物館針對兒童受眾自身發展模式的改善
根據目前中國博物館兒童教育的發展情況,筆者認為暫時可分為四個大方向進行改善:一是創辦專門針對兒童受眾的博物館,這樣的專業性的兒童博物館在中國屈指可數。二是在博物館內設計專門的兒童空間,像河北省博物館的“兒童藝術天地”、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兒童探知館”等這樣的兒童空間,雖然只有大型博物館或綜合性博物館才有條件實現,但是如果中國每一個大型博物館都有一個兒童空間,其數量和質量也會隨之提高,為進一步實現博物館兒童教育職能創造了良好的硬件條件。三是博物館內開設專門的兒童教育活動項目,這也是目前國內博物館最重要的也是最缺乏的一點。我國目前有很多博物館為兒童受眾專門量身定做了一些教育活動,強化了博物館的兒童教育功能。但是縱觀各個博物館的兒童教育活動,基本上大同小異,需要進一步創新與完善。雖然已經有了兒童教育的初步成效,但是博物館針對兒童受眾的教育意義和價值應充分體現出來。四是博物館的兒童教育活動并沒有與兒童的課本知識進行有力的聯系與銜接。美國很多博物館都有針對老師和學生的課件包、作業包,課堂內的知識與博物館內部的相關文物緊密聯系,讓老師和學生都受益匪淺。
4.3 博物館針對兒童受眾參觀路線的創新
打破傳統的博物館參觀路線,針對兒童設計最具特色以及貼合他們心理需求的參觀途徑是首先要解決的。很多兒童觀眾來到博物館以后都是按照成人路線一路參觀到底,實際上有沒有這個必要呢?有的大型博物館展線很長、展品很多、展廳很大,兒童的專注力是達不到成人的專注時間的。如果不進行貼合兒童的參觀路線設計與指引,兒童對博物館的參觀只會虎頭蛇尾地結束,一方面達不到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也會打擾其他人的參觀。博物館可針對兒童特別設計符合他們的參觀的路線,標記好路線,或者有專門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對其進行引導。照片和文物也可以標記好重點,或者標記好與他們課堂知識聯系緊密的照片和文物,這也是博物館工作人員需要提前進行摸索與探討的。
一個人的童年記憶會是整個人生發展的重要基點,兒童時期對于博物館的印象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自己以及后代對于博物館的關注和參與。同時博物館也是除了學校教育以外的最好的受教育場所,博物館有責任也有義務擔當起這個責任,讓祖國的花朵得到進一步有意義、有價值的知識浸潤,讓博物館成為他們長長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閆宏斌,楊丹丹.博物館與兒童教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