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璟
摘 要: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及城市形象的提升,城市建設不斷發展,同時造成了一些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的破壞,導致城市記憶消失。歷史文化街區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歷史文脈、地域文化、人文精神等,是一座城市的魂魄。文章主要就南京長江路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開發工作進行探討,并進行簡單的評析。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南京長江路;發展;保護
歷史文化街區是整個城市發展歷史的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城市的建設需要依托歷史文化街區來體現城市的形象,展現城市文化底蘊與特色。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而六朝的宮城,明朝、清朝、民國的府邸都曾落戶于南京的長江路,這里形成了“六朝文化”、明代“詞曲文化”、清代“紅樓文化”、民國“建筑文化”和現代人文藝術。南京長江路上分布著眾多的歷史文化建筑,其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都決定了它們是城市重要的文化遺產。近些年,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對歷史文化街區構成了很大威脅,如何讓帶有城市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得到保護與開發顯得尤為重要。
1 南京長江路歷史文化街區的現狀分析
南京長江路歷史文化街區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特色的集中地。這條路上有眾多的歷史遺跡與建筑,它們集中反映了南京這一文化古都歷史、政治和文化的變遷。該街區融合了街巷、古建筑、文化遺跡、名人古跡、民俗風情等,建筑分布相對集中,極具歷史文化內涵。
街區內有3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建筑有德基廣場、南京市文化藝術中心、人民大會堂(原國民大會堂)、南京圖書館(新館)、江蘇美術館(原國立美術館)、江寧織造府博物館、總統府、六朝博物館、梅園新村街區、古毗盧寺等,歷史文化含量非常厚重。
1995年,長江路經國務院批準,被定位為“文化街”。整條長江路按照“一軸兩區三片”布局。“一軸”即長江路文化景觀軸。“兩區”:文化展示功能區,如大行宮廣場、總統府、南京圖書館、江蘇美術館、六朝博物館;文化休閑功能區,如文化藝術中心、人民大會堂、江寧織造府博物館。“三片”:碑亭巷—成賢街文化藝術創意片區,德基廣場—估衣廊時尚文化休閑片區,梅園—雍園—桃源新村民國文化體驗片區。南京長江路歷史文化街區依次“走”過六朝、明代、清代、民國和現代五個時空,整個街區的主體建筑在肌理、規模、地位、功能等多個方面實現一脈相承、融合共生。
2 南京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意識的缺乏
國家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方面雖然頒布了相關法律法規,但許多生活在街區內的居民意識缺乏,造成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空間和環境遭到人為破壞。南京長江路歷史文化街區屬于開放型歷史街區,街區內居民區產生的生活垃圾以及汽車等排放的有害氣體都會對歷史文化街區內的文化遺產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歷史文化街區內的人流量逐漸增大,這也加速了歷史文化街區內人文環境的破壞。
2.2 原住居民搬遷帶來的文脈缺失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歷史文化街區的商業價值及開發價值逐漸增高。許多房屋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改建和拆建,大量原住居民搬遷,許多珍貴的人文歷史信息逐漸消失。而經過改造后的街區,雖有生活區,但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多以臨時居住為目的,這就造成了街區的歷史文化記憶與文脈傳承的缺失。
2.3 過度商業開發帶來的文化侵蝕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京旅游業也快速發展。南京旅游資源豐富,長江路歷史文化街區、老城南歷史文化街區、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等成為南京城市休閑旅游的熱門地區,它們也成了南京重點打造的旅游項目。政府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開發模式通常會進入過度商業化的誤區,忽略了對歷史街區整體性的保護以及歷史文化街區反映的相關歷史文化。
3 南京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工作的建議和思考
3.1 倡導社區參與、民眾參與
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目前,南京歷史文化街區民國建筑的保護效果相對較好,梅園—雍園—桃源新村片區原有的院落、街巷格局保存較為完善。通過采取政府出資、出方案維修房屋和整治整體環境的辦法,將歷史文化街區的居民生活融入街區整體風貌中。
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原住居民對歷史文化的傳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可利用多元化的平臺,向民眾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增強民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并且完善文化遺產保護的聽證會制度、信息公開制度等,讓民眾能夠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動。
3.2 充分借鑒國內外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相關經驗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保護理念和方法需要不斷創新。國外已有一些歷史名城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采取了有針對性、具有地方特色的方式方法。我們可以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實情,創新出合適的保護措施與方法,從而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
3.3 尋求城市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之間的平衡點
南京是一座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在城市建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城市的歷史文化特點,將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保護之間必須有一個平衡點,不能讓商業開發凌駕于歷史文化保護之上。
2003年,南京圖書館新館施工期間,在新館地基下發現了六朝時期建康城遺跡。在很多專家的提議下,建筑設計方對南京圖書館新館的原設計方案進行了改動:將發掘的一段六朝磚路、排水溝、古井等遺跡按原狀保留,并用特制玻璃罩覆蓋保護起來,設成“六朝遺跡展示區”,免費向公眾開放。2007年,南京長江路歷史文化街區原漢府街車站地塊發現了六朝時期建康城宮城城墻遺址。經過多方努力,地產開發商對原先商業開發的方案進行了修改:將六朝建康城宮城城墻遺址原地保護,在遺址位置之上建設六朝博物館,其余建筑面積繼續用于地產開發,建設圣和府邸豪華精選酒店。博物館與酒店的建筑形成雙L形的交錯組合,并由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的次子貝建中先生率團隊設計。這種將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保護相平衡的做法是值得借鑒的。
4 結語
歷史文化街區既是城市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點,也是城市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條線,甚至可以看作是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發展的縮影。對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首先應該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做起,以點帶面,以面帶片。更好地倡導社區及民眾參與進來,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借鑒國內外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相關經驗,探索出一條城市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之間的平衡之路,是未來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艷.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城市街區景觀設計研究—以南京市長江路歷史文化街區為例[J].藝術科技,2014(4):331.
[2]阮儀三.我國歷史街區保護與規劃的若干問題研究[J].城市規劃,2001(10):25-32.
[3]楊新海.歷史街區的基本特征及其保護原則[J].人文地理,2005(5):48-50.
[4]單霽翔.關于城市文化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J].中國文化遺產,2012(3):60-70.
[5]鄒羨冰.縱橫長江路,斑駁古今[J].風尚玄武,2017(10):22-51.
[6]崔峰.南京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兩難與雙贏[J].城鄉建設,2007(10):60-62.
[7]玄武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玄武年鑒[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139-140.
[8]劉永進.南京長江路歷史文化休閑街區將打造國家5A級景區[N].南京日報,2015-01-07(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