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華
摘 要: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民俗特色的小鎮如雨后春筍一般在全國不斷涌現。這其中,非遺文化與小鎮旅游融合形成的新興旅游業態,具有傳承文化、帶動生產、解決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等多重效果。但是,當前兩者的融合還存在認識不足、實踐不深、理論體系建設不完善等問題。為此,文章結合金秀縣非遺文化與小鎮旅游業融合展現出的特點,對其融合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非遺文化;小鎮旅游;融合發展;文化旅游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根據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當人們實現了衣食住行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時,就會朝著更高級別的自我尊重、自我身份認同、文化生活需求等精神層面發展。因此,非遺文化與小鎮旅游的結合,不僅能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人民大眾對其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認知了解,而且還能夠實現區域旅游資源元素的優化配置,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平衡發展。但是,當前非遺文化與小鎮旅游相結合還屬于當下文化旅游細分領域比較新興的課題,尤其是如何打造科學、系統、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是當前旅游學術領域重點研究的方向。
1 非遺文化與小鎮旅游融合概述
非遺文化與小鎮旅游融合的產物就是非遺主題旅游文化區,它是以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資源為依托,借助文化旅游的概念,輔助以旅游產業鏈的配套建設,實現這些傳統文化的集群式發展,比如以民俗文化村、特色文化街、旅游小鎮等形式命名的旅游、經濟、文化立體式協調發展的模式。這種發展模式有兩個好處:一是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更好傳承保護和傳播弘揚,二是有利于通過文化旅游來帶動當地區域經濟的活力,實現基于旅游業帶來的第三產業的優化升級。
最近幾年,文化旅游產業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推崇,而與非遺文化相結合的文旅特色小鎮則成為當代人從傳統的組團式旅游模式向如今的自助游形式轉變的最熱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其之所以能夠受到如此歡迎,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配套的服務設施完善,能夠讓游客享受到現代化的旅游服務,比如文化小鎮實現的不僅是區域文化資源的集群,更是會帶來吃、住、行、游、購、娛旅游產業鏈在市場化競爭發展中的優勝劣汰,只有那些服務好、品質好、口碑好的旅游服務商家才能夠得到游客的認可。二是旅游的體驗更加集中、深入、豐富。一方面,很多非遺特色文化小鎮是以當地的特色文化元素的集中展示來吸引游客,游客能夠在這種濃郁的文化氛圍中體驗到“時空穿越”般的精神熏陶;另一方面,非遺文化小鎮同時還會兼顧傳統旅游休閑、觀光、度假、康養等元素,讓游客有更加多元化的旅游享受①。三是旅游形式更加自主、自由,傳統的旅游是以封閉式的景區為目的地,不僅有門票管理,而且還有時間限制,而非遺特色文化小鎮屬于開放式的旅游形態,游客可以乘興而來,盡興而歸,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不會有走馬觀花的局促感,而是能夠更加深入地沉浸在旅游過程之中,感受當地風土人情帶來熏陶和洗禮。
2 非遺文化與小鎮旅游融合的模式概述
2.1 風俗民情型非遺主題小鎮
該類型的非遺主題小鎮深度挖掘區域內具有文化旅游價值的差異性、稀缺性、獨有性資源,比如具有鄉土特色的民俗文化藝術形式,具有地域影響力的民族特色生產生活方式等②。這些非遺主題小鎮打造的是地區文化旅游品牌,突出的是原生態的旅游形態。
比如,金秀瑤族自治縣作為全國著名的瑤族聚集地,目前已經收集整理到30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了實現利用文化帶動產業發展,用經濟促進文化傳承的目的,金秀瑤族自治縣在非遺文化與小鎮旅游相融合的探索實踐中,在風俗民情型非遺主題小鎮中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如今已經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有瑤族五大支系村落建筑群以及五支系瑤族風情習俗展演民俗村,游客在這里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瑤族支系生活方式去參觀感受、體驗回味。另外,金秀瑤族自治縣還將非遺文化與本地的自然山水結合形成文化與風景相得益彰的旅游小鎮—原生態勞作長廊,通過沿河建造水車、水碾等瑤族傳統的生產勞動工具,以吊腳樓、黃泥鼓為標準的建筑統一風格,讓游客真實感受到原汁原味的瑤族生產狀態。
2.2 傳統造物工藝型非遺主題小鎮
該類型的非遺主題小鎮通過對器物制造的原真性傳統制作手法的展示,通過對民俗藝術的原生態返璞歸真表演風格的呈現,讓游客能夠在工藝制作中達到博物多聞,在藝術欣賞中實現文藝熏陶等文化價值傳遞之目的。除此之外,該類型的非遺主題小鎮還具有一定的旅游衍生價值,比如藝術品售賣、瑤族醫藥一條街、文化服務等,這樣可以讓增加小鎮的旅游經濟產值。
金秀瑤族自治縣在該類型的非遺主題小鎮上就實現了將瑤族的傳統造物特色形態充分展現,比如建立四大瑤族傳統生產、生活作坊,即瑤族釀酒作坊、野生炒茶坊、瑤族服飾制作作坊、瑤族織繡技藝作坊;建立瑤族特色商品銷售長廊、瑤族醫藥養生體驗一條街。讓已經融入現代生活的游客能夠原原本本地看到過去民族祖先生活的點點滴滴,從而激發對民族文化的深度認同。除此之外,游客還可以通過親自體驗這些傳統的造物生產過程來激發自己的旅游熱情,讓旅游有了更多的參與性、互動性,同時也能讓游客對非遺文化產生更多的認知了解的興趣,這也有助于其弘揚傳承。
3 以金秀縣為例闡述非遺文化與小鎮旅游業融合的策略
3.1 要體現非遺文化中的原生態特點
原生態是非遺最大的旅游價值,原生態里面包含了最樸素的生產生活方式,最貼近民族文化特點的藝術形態展現,能夠給游客帶來回歸歷史的代入感,從而給游客不一樣的旅游內心感受。因此,在以非遺文化為內核的旅游產品開發中,金秀縣實現了將本土民族非遺資源的真實性、完整性與原生性的整體利用,比如開創的生態博物館模式、瑤族風情村模式,一比一原汁原味地生動呈現,帶給游客更加立體生動的旅游體驗。
3.2 要體現非遺文化中的本真性特點
本真性是原生態的延伸,是檢驗非遺的重要準則,是對非遺歷史信息、文化信息、民俗信息不做任何修改的百分之百還原。在非遺與小鎮旅游融合之中,難免會摻雜一些現代化的元素來破壞這種本真性,故很多非遺主題文化小鎮往往顯得名不副實。而金秀縣則將千百年傳承而來沒有改變的瑤族民風民俗直接融入小鎮的旅游環節之中,比如在盤瑤寨開設盤王宴、在花籃瑤寨吃上簸箕肉、在山子瑤寨觀看瑤族絕技、在茶山瑤寨體驗爬樓等。向游客展現的是瑤族最本真的生活狀態,是發自瑤族內心最真實的生活感受,這便是讓非遺“活”起來,變得“有價值”的有益嘗試。
3.3 要體現非遺文化中的活態性特點
非遺離不開人與人的互動,離不開人與歷史文化的溝通,因為非遺是需要傳承人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給人以有形或無形的真善美的感受。而非遺文化小鎮則是展示這些文化內涵的平臺,也需要游客去感受、認知和傳播,才能助推非遺的傳播①。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非遺文化小鎮實現了民族文化的延續,解決了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帶來了社會經濟收益,具有三贏的效果。而金秀縣的特色商品制作體驗長廊通過傳承人現場展示瑤繡、竹編、精品黃泥鼓等制作工藝,讓游客參與體驗各種手工技藝的制作方法,便是這種特點的有益體現。
4 結束語
非遺與小鎮旅游結合的模式當前只有風俗民情與造物工藝兩種形式,這與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文化旅游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應該在模式創新中再加大調研力度,提供更加豐富的旅游模式,讓非遺與小鎮旅游的融合得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