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靜
摘 要:專題科普館囿于有限的展出內容和資金支持,往往難以在展示形式上和大型綜合性場館相提并論。因此,專題館要么受限于傳統思維以圖文展示為主,要么跟風融媒體環境下的時代潮流迷失自身特色。文章著重探討專題科普館如何在信息多元的當下突出重圍,打造“小”而“精”的文化標簽。
關鍵詞:專題館;科普;網絡傳播;文創產品
與大型博物館、科技館不同,中小型館只展示單一主題的展品展項,普及相關的科普知識。如上海航宇科普中心,以航空航天為主題,展示飛機及部件實物和模型,普及航宇知識。因此,中小型專題科普館走的是小而精路線,場地通常不大,但展示內容卻可以體現出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和配套性。
盡管如此,囿于有限的展示形式,專題性科普館的科普展覽展示存在同質化現象。游客要么在圖文展板的大段中英文字前走馬觀花,要么在實物或模型前毫無頭緒,最后在多媒體互動區“過把癮”就走。如何找出自身特色進而“突圍”,是當下專題科普館工作者要關注的問題。筆者試圖分析個中原因,并提出解決對策。
1 專題科普館的“突圍”困境
1.1 缺乏先進的設備
在體驗經濟時代,人們對信息的接收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轉而為主動地探尋。商家迎合此類需求,開啟了“新零售”商業模式,即將實體空間的功能由“銷售”轉為“體驗”,很多商業空間中融入了教育和展覽元素。由于有強大的資本支撐,先進高端的設備加上貼心的服務,為大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在上海閔行區2019年底開業的龍湖天街商場一樓,設有以電影《流浪地球》為主題的臨展體驗區,大眾可以身臨其境探尋宇宙的奧秘,了解物理學的知識,并體會到人類命運的危機感。與之相比,傳統專題科普館的展示呆板陳舊。
1.2 缺乏專業的人才
專題科普館工作者的工作重點在展覽策劃和宣傳講解上,難以對本行業的前沿知識保持關注。正所謂“逆流而上,不進則退”,在大型館和商業中心的夾擊下,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始終占領本行業領先位置,則需要專業人才的參與。但由于規模和實力有限,專題館幾乎不可能維持自身的研究團隊。
1.3 展教結合度不足
除了常規展覽外,專題科普館也常設一些針對中小學生的教育活動,如講座、比賽等。但是展覽更新頻率有限,展覽配套的教育活動因此缺乏豐富性。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專題科普館以展品展項為核心,開發針對不同目標群體的多維度教育資源,利于提升專題科普館的影響力。
2 專題科普館的“突圍”之策
結合上文分析,專題科普館最大的難處在于資源有限,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不夠靈活,難以吸引游客。而衡量一個專題科普館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就是客流量。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充分借助各方力量,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發揮自身優勢,找到自身特色,打造文化形象。
2.1 借助各方力量,與時俱進
科普館的展覽不以營利為目的,不代表就是死板和沉悶的。其可以充分借助政府或社會力量,來尋求資本或者智力上的支持。通過申請項目基金,加上尋找企業支持,專題科普館便有條件打造豐富多樣的展覽教育活動。
同時,迎合大眾審美需求,采用多種媒體手段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主流媒體中央電視臺通過《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寶檔案》等與博物館相關的節目,一改大眾對博物館厚重、沉悶、晦澀難懂的印象,科普文物知識的同時,衍生開發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文創產品,可謂一舉兩得。同時,在迎合年輕觀眾喜好方面,國內7家文物類博物館在2018年推出了“新方法,新公眾”為主題的抖音視頻,一度成為熱門事件,極大提升了自身影響力。
中小型專題科普館的展品展項和策展經費難以與大型博物館相媲美。但好的展覽不囿于規模和財力,小而精的主題反而更利于被深層挖掘精神內涵,更靈活地結合社會熱點,從而吸引受眾。以上海航宇科普中心為例,將種類繁多的飛機模型和部件進行邏輯性整理,用講故事的思維進行策劃布展和宣傳造勢,不但利于將自身優勢進行縱深挖掘,更能夠凸顯自身獨一無二的優勢。
2.2 深挖自身特色,做到專而精
無論怎樣新穎多元的形式,都必須依托優質的展覽內容。不同于綜合性大館,專題科普館在內容上有自身局限的領域。以上海航宇科普中心為例,展覽內容以“航宇”這個主題向游客科普歷史知識和各類原理。游客中不乏航空愛好者,能夠獨立操作C919模擬器,對各種飛機型號如數家珍。若專題科普館將科普內容設計得專而精,勢必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甚至可以培養青少年對航宇世界的探索興趣。
第一,在內容設計上要加大更新頻率。重視與專業院校和機構的合作,利于展示專業前沿的科普知識。這種合作包括交流學習、聘請專家定期培訓工作人員以及長期為專題館提供咨詢和教育服務。在專題館內設置專業院校學生的實習志愿基地,互利共贏。
第二,充分利用地方優勢。以上海航宇科普中心為例,可充分利用中國商飛公司和上海航空工業(集團)的資源優勢,不僅可以將最前沿的大飛機研發信息作為科普之用,也可以為航空愛好者設計針對性強的科普內容,創新展覽形式。另外,上海航宇中心的許多退休員工原為上海飛機制造廠的工人,具備非常強的模型制作能力,充分利用這部分資源,傳承老一輩的工匠精神,傳播真正的“航空工匠”精神,擴大中心影響力,一舉兩得。
2.3 展教設計突破時空局限
物質生活富足、信息爆炸的時代,大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旺盛起來。人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講座、比賽等現場活動形式,對網絡空間和文創產品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第一,網絡傳播的巨大潛力不容忽視。專題科普館的客流量有限,停留時間更加有限,原因如前文所述。相對而言,網絡在科普內容的傳播上具備很大潛力,如前文提到的文物博物館創作的抖音視頻便是很好的例子。但是這種依靠與媒體合作的方式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一來質量效果難以保證,二來小館缺乏此類制作的預算。好在當下的網絡視頻文字的創作門檻越來越低,可供使用的各類軟件層出不窮,只要用心便能將館內展品形成具象生動的文本輸出。專題科普館若注重這方面素材的挖掘,鼓勵或者培育相關人才,會有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尤其是近期,受疫情影響,“云”展覽和數字博物館等概念開始受到業界的廣泛重視。足不出戶,也可盡享人類的文明成果,從長遠看,不僅降低了場館的運營成本,也能收獲更多的追隨者。
第二,開發針對學齡前兒童的文創產品。近年來,博物館行業的文創產品引發消費熱潮,科普效果甚微。以青少年游客為主要接待對象的專題科普館,常常忽略學齡前兒童這個游客群體,這個群體年齡為2~5歲,以散客為主。以上海航宇科普中心為例,大量青年父母選擇在周末帶著學齡前兒童前來參觀,但無論是場外的實物飛機,還是場內的大段文字介紹,都超出幼兒的理解力。所謂擴大受眾面,即迎合受眾的科普需求,針對不同的受眾采用不同的科普方式。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繪本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式。如《國家博物館兒童歷史百科繪本》,選擇從小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將古今相連,集趣味性和知識性于一體。開發低齡兒童的讀物以圖畫為主,輔以少量的文字,看似簡單,卻需要作者同時具備展品的歷史知識和兒童心理學知識。小型專題館難以獨自承擔專業化的繪本編寫工作,需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開展校園合作。在進行社會教育的同時,推廣使用并不斷更新繪本書籍,最終形成較為成熟完善的文字圖片資料。
在文化融合的大環境下,專題科普館堅守陣地,將自身內容做到專而精,反而是一種揚長避短的“突圍”之策。充分利用地域優勢,打造專屬地方的文化品牌,形成和當地游客的緊密情感關聯。
參考文獻
[1]陳瑞近,李喆.蘇州博物館經濟影響力研究報告[J].中國博物館,2019(4):28-34.
[2]劉文濤.從分眾傳播的角度思考博物館展覽—以南京博物苑的展覽實踐為例[J].中國博物館,2019(4):79-84.
[3]趙菁.博物館元素融入兒童繪本創作方法研究[J].中國博物館,2019(4):92-97.
[4]建國,秀文.日本的科技博物館與科普教育[J].科技潮,1994(5):58-59.
[5]黃金.利用多媒體技術提升博物館科普教育效果—以南通博物苑為例[J].博物館研究,2014(1):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