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偉玲

摘 要:地處閩西地區的清流縣,作為客家文化發展傳播的原鄉故土之一,清流縣客家文化博物館在此地應運而生,其館藏的客家文物都是客家文化的主角,是客家文化物化的載體。文章就清流客家文化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界定、分類及定級現狀進行簡要探析。
關鍵詞:清流;客家文物;界定;分類;定級現狀
1 清流客家文化概況
自西晉永嘉之亂以來,從中原地區南遷的漢人,他們“因戰亂、求生存”,先后經歷了五次大遷徙,從北方南遷至粵東、閩西、贛南交界的“三角地帶”,并自此形成一種多元且獨特的文化,即客家文化。閩西地區有武夷山脈作為天然屏障,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成分的共同生息,為南遷漢人提供了遠離戰亂、安居創業的心理保障①,故其也成為客家形成時期的核心區域。
地處福建西部山區的清流,作為南遷漢人最早形成聚落的地域之一,也是閩西客家祖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流全縣客家風情濃郁,是歷史上客家人重要的搖籃區、中轉站、集散地和當今客家人的聚居地。千百年來,一批批客家人經此輾轉播遷、駐足此地耕耘開拓,不斷傳承、孕育著客家文化。2017年2月,清流作為客家文化發展傳播的原鄉故土之一,獲文化部批準設立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
關于客家文化的研究只有短短的兩百余年,客家人的足跡雖遍布全球,但根據現今他們的活動軌跡來看,主要分布在贛、閩、粵這三個大省,因此以客家命名的博物館很少,甚至屈指可數。位于清流縣長校鎮沙坪村靈臺山下的清流縣客家文化博物館(圖1),作為清流縣公共文化設施項目,由政府組織興建并積極謀劃、策動,由清流籍實業家趙煥延先生出資購買了客家系列文物。該批文物大致包括生產生活器具、服裝飾品、文書典籍以及文化娛樂器物等,基本涵蓋了當地客家人生產生活、婚喪嫁娶、歲時節序和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
2 客家文物藏品的界定
客家文物是見證客家發展的重要物證,同時也是研究客家人南遷定居過程中關于其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不可或缺的實證資料。客家人南遷定居后,帶著中原先進的生產力,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開荒拓土,與當地畬瑤等土著錯居雜處,創造、改良出生產、生活的大量實物資料。因而每一件文物都有屬于它自己獨特的生活背景,并承載著記錄客家人無文字記載歷史的使命。我們將較能全面反映當地客家社會的歷史面貌、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風土民情、宗教信仰等客家實物資料劃分為客家文物,具體有:①反映客家社會歷史變革及有關客家社會歷史發展的文物。②反映客家地區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宗教等方面發展的文物。③反映客家世界移民、播遷、安居等方面的文物。④反映客家地區的生產活動、生活習俗、文化藝術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物。⑤反映客家世界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文物。⑥反映客家世界友好往來和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藝術、衛生、體育、宗教等方面相互交流的文物。
前面稍有提及,因閩西地區聚集了包括漢族客家、畬族等在內的多種民族,從歷史上文化交融的現象看,這一過程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客家文化在吸收了畬瑤等民族文化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長期以來生產技術和生活觀念都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由此導致大量生產、生活實物資料在制作和使用過程中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況,造成文物特征不夠顯著,無法進行確切界定。
3 館藏客家文物分類
文物分類的原則,一般是以藏品質地為主,兼顧藏品性質、功用等。以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為契機,清流縣客家文化博物館對所有館藏文物重新開展分類、定名及斷代等工作。我們從本館藏品的實際出發,并根據有利于藏品的保管和利用原則,簡要將館藏客家文物進行劃分為八個大類:①宗教祭祀類:燈燭、香爐、佛像、供盒、法器、道士木法、手杖等。②服裝服飾類:銀飾、服飾、繡品、致仕官帽等。③文學藝術類:古籍、雕版、匾額、楹聯等。④工藝美術類:漆盒、各式禮盒、水箱、谷倉等。⑤生活用具類:粿印、筷筒、瓷罐、執壺、廚房用具(盤、碟、碗)、果盤、錫酒壺、古家具、銅鏡、煙斗、熨斗等。⑥兵器類:矛、盾、手槍、銃等。⑦文獻類:古籍、族譜、契約、字據、字畫等。⑧文房類:硯臺、筆筒、筆擱、毛筆、調色盤等。
每一件文物,單一的分類法都難以概觀其全貌,盡管我們在對館藏客家文物分類時已極力區分其自然屬性和所形成的社會屬性的差異性、統一性,但因多數客家文物社會屬性復雜,我們在分類過程中仍然會出現單件藏品類別交叉、重復問題,難以確定其類別。如服飾首飾類的鳳冠、頭簪、耳飾、金銀手鐲、戒指、各式銀鏈飾等,又屬于工藝美術類;再如服飾上繡的各式各類精致圖案,表現了其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及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與宗教祭祀類又難以區分;而文獻類中的各式古籍、契約、字據等涉及醫學、天文等社會功能等內容,覆蓋面廣且繁雜,分類時難免與其他類別出現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在對藏品進行分類時需綜合分析,盡量做到科學、規范地對文物進行分類。
4 館藏客家文物定級現狀
關于現行的文物藏品定級標準,相關部門已有明確規定,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因把握尺度不一,再加上近幾年來博物館人員結構方面重心向講解員傾斜導致專業文博隊伍人才極其匱乏,缺少專門的文物定級專業人員。由于經費等原因,工作人員參加文物保管、鑒定等業務學習培訓較少,自身專業技能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所以我縣客家文物定級只能依靠省級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物鑒定小組。清流客家文化博物館共有館藏文物2275件(1809件/套),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也是僅僅對其進行初選,一直未進行定級鑒定。
5 結語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客家地區城市化水平提高,客家人生產、生活和物質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許多具有重要價值的客家實物資料正在加速消亡,關于客家文物的搜集、整理和保護工作日趨緊迫、刻不容緩。清流縣客家文化博物館作為福建省客家祖地生態文化保護與建設的十大重點文化項目之一,背負起記錄客家這段千年生息心路歷程的重要使命!同時,該館還承擔著客家科學研究及對臺客家文化交流的功能,展館運用實物和情景再現的形式,真實客觀地反映客家民俗和文化。目前,該館的文物陳列展覽工作正有序進行,屆時將成為清流縣收藏、發展和弘揚客家文化的重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