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芳 文定艷
摘 要:紅河上游的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花腰傣,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花腰傣這一支系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章結合地域環境的影響分析花腰傣文化中的原始崇拜、民居文化、服飾文化、稻作文化,其中體現了新平花腰傣居民與天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智慧,這也是新平花腰傣居民的傳統生態觀,這種利于生態保護的觀念對于今天的花腰傣村寨建設也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花腰傣;生態觀;民族文化;新平
民族生態觀是一個民族在與自然長期的相處中,得出的生存方式和實踐經驗的總結,體現了這個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民族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思想,這往往也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位于在云南滇中的哀牢山東麓,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動植物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0.55%。新平是哀牢山的一顆明珠,哀牢山是鑲嵌在植物王國皇冠上的一塊“綠寶石”[1]。玉溪新平花腰傣雖然歷史上與西雙版納和德宏傣族同源,語言也同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生產以稻作農業為主,生活習性有相似之處,但是地理環境、民居、族內文化都所不同。運用生態學的方法和理論,研究花腰傣的信仰、民居、服飾和稻作文化,從中能發現花腰傣文化與當地的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利于生態保護的原始崇拜
花腰傣,是傳說傣族遷徙過程中“散落”在后的一支,由于他們分散居住在該地區較為偏僻的山鄉河谷地帶,交通不便,自然環境相對封閉等,長期以來,外來文化很少傳入該地,所以以萬物有靈為中心的原始崇拜依然是人們的信仰主體,但崇拜對象主要以與他們生產生活相關的自然神和農業神為主。他們在自然崇拜中,將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環境放在第一位,與現在倡導的生態文明建設不謀而合。
花腰傣的聚居地一眼望去,通常檳榔樹、鳳尾竹環繞,植物茂密,花果飄香,村寨內外的植物錯落有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竹子這一植物與傣族的生活關系非常密切,人們常用竹子制作各種生活用品,甚至祭龍和祭竜、“驅白虎”等祭祀中,也常用竹子制作竹鏈串、竹籠、“達寥”(多角形網狀竹片,用以驅邪和保平安)、搭竹祭臺。花腰傣寨子要選擇村子里最茂盛最古老的樹木作為神樹(龍樹),視神樹為神林,視神山為神圣之地,任何人都不能砍伐或是拾取神樹的枝葉,任何人都不能破壞神山。
花腰傣用敬畏的方式崇拜自然,用禁忌的方式保護自然,維護了低熱河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村寨內外也形成了適宜的人居環境,符合現今提倡的生態建設,也為花腰傣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民居文化
民居是獨特的物質文化,往往反映了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民族文化,如湘西的吊腳樓、福建的生土樓、陜北的黃土窯洞等,都是一個區域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代表。地理環境與民居的選址、空間布局、建筑材料、建筑形式都有直接關系,花腰傣聚居地多山地,又氣候炎熱,降水量少,是典型的干熱地區,把傣族民居與周圍民族的民居相融合,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花腰傣土掌房。
土掌房采取合院式布置,有正房和廂房之分,正房依山而建,可根據坡度安排樓的層次,廂房為平房,建筑的底面貼近坡度地形,對山體的改變極少,因此內外院常有高差,這樣建造的房屋,隨著坡度變化錯落有致。由于雨水較少,土掌房的材料以哀牢山和紅河谷地的泥土為主,少量使用木料作為支撐,整個土掌房墻體、屋頂、地面都是泥土制成。為了減小熱輻射墻體通常不開窗或開窗較小,整個房屋冬暖夏涼,非常舒適。在土掌房層疊錯落的建筑選址和布局中,民居擴展了生產生活空間,非常巧妙地利用紅河流域和哀牢山谷的地勢形態,泥土和木料的建筑用材取之自然又不破壞自然,就算翻新或拆除重建,也可回歸自然,花腰傣的民居文化充分體現了花腰傣與自然相融共生的生態觀念。
三、與地理環境相適宜的服飾文化
花腰傣為什么被稱為花腰傣,跟這一支的服飾文化有莫大關系,由于花腰傣婦女著背心筒裙,且腰間系有鮮艷多彩的腰帶,故被稱為花腰傣。花腰傣服飾被認為是穿在“身上的藝術、寫在身上的歷史”[2]。
花腰傣的服飾與當地地理環境相宜,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新平花腰傣主要居住在哀牢山東麓紅河上游的河谷熱壩子里,氣候終年炎熱,所以花腰傣服飾為了適應氣候,通常是背心加筒裙的組合,背心可單獨著裝或與外衣組合,涼爽適用,穿脫方便。
服飾上的圖案紋樣是從周圍環境中的花草樹木和動物的形象中抽象出來的,通過點、線、面的排列組合,形成了富有節奏韻律、內涵豐富的服飾圖案,這種圖案組合是積累了一定審美經驗后,對自然形象的意象化。黑色是花腰傣服飾的底色,花腰傣將大自然中的天空、太陽、彩霞、土地、植物中的紅、黃、藍、白、紫、綠等明亮艷麗的色彩作為裝飾色,通過巧妙的組合搭配在黑色衣裙之中,這種對色彩的運用也是對大自然感受的直觀反映。
四、資源充分利用的稻作文化
“地多百夷、天氣常熱,其田多種秫,一歲兩收,春種則夏收,夏種則冬收,止刈其穗,以長竿懸之,逐日取其穗舂之米,炊以自給,無倉庾窖藏,而不食其陳。”[3]《景泰云南志》對花腰傣的稻作農業早有記載。新平花腰傣居住地緯度低,氣候炎熱,是理想的水田農業種植區,但新平地區山地坡度較大,適宜水稻種植的田地少,每當雨季來臨之時,水土流失嚴重。為了解決水土流失和水稻種植地的問題,他們將丘陵坡地都改造成了適宜種植水稻的梯田,這樣既保護了生態環境,也解決了生產問題,形成了獨特的亞熱帶山地坡面生態系統和梯田文化。花腰傣人民利用地勢修建了梯田,充分利用水資源,在哀牢山引水進梯田灌溉,又在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條件下,開展雙季稻種植。稻作農業是傣族最主要的生產方式,每年春耕前,花腰傣舉行隆重的“龍樹”祭祀儀式,以祈求神靈保佑稻谷等農作物豐收。
花腰傣稻作文化保護了當地生態環境,對水土保持、調節氣候也具有顯著作用,充分利用了當地每一份資源,真正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思想。
五、結語
新平花腰傣居民的傳統生態觀是是逐漸形成的,是與地域自然長期協調的結果,他們把自己融于自然之中,形成了樸素的天人觀,而后又把這種原始的、樸素的天人觀內化為某種禁忌和社會道德,運用到生態領域,形成了傳統生態觀。這種適應特定環境的能力維系著民族的發展,提供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模式,為構建生態文明和花腰傣村寨建設提供了有益經驗。
參考文獻:
[1]艾華,段愛周.大美之源:哀牢山[J].民族音樂,2007(2):22-24.
[2]袁焱.穿在身上的藝術 寫在身上的歷史:新平花腰傣服飾文化淺說[J].學術探索,2001(2):90-92.
[3]曹成章.元江傣族土司那嵩的抗清斗爭[J].思想戰線,1979(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