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 郭國廉
摘 要:本文通過對“翠玉”梨在萬州區引種栽培管理,對其在引種點的物候期、生長習性、果實性狀等引種表現,以及適應當地的整套栽培管理措施進行描述,為今后萬州區引種此品種提供一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萬州區;“翠玉”梨;引種表現
中圖分類號:S661.2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530037
中國除海南省外,其余各省區均有梨的栽培,梨總產量居全世界第一。我國南方種植的梨品種基本屬于砂梨,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熱量豐富,早春氣溫回升快,具有發展早熟砂梨的地理優勢。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為“翠冠”,屬早熟品種,自選育以來,已經成為我國南方栽培面積最大的主栽品種。但近年來,由于其種植面積大,成熟期集中上市,導致果實價格下降,果農的效益隨之減少。
在這樣的背景下,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在1995年以西子綠為母本,翠冠為父本雜交選育的特早熟梨品種(成熟期早于“翠冠”),代號為5-18。2011年12月通過浙江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鑒定委員會的品種鑒定,正式將其定名為“翠玉”。“翠玉”果實表現為早熟、果實大、圓型、外觀美,果皮淺綠色、無果銹、果面光滑、有蠟質,果肉白色、肉質細嫩、多汁、果心小,平均果重250g左右,果實發育期為150d左右。
該品種在產地具有豐產穩產、成熟早、果實外觀美、風味佳、品質上乘等優點。目前浙江、福建、湖北、安徽等地均成功引種,并取得較好效益。但在重慶市萬州區,還屬首次引種。因此該品種在萬州區種植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如植物學特征、果實主要經濟形狀、生長結果習性、物候期、適應性與抗逆性、本地病蟲害發生情況等)尚不太清楚,而以上這些表現與其產量及經濟效益直接關聯,所以亟需弄清“翠玉”梨在萬州區的引種表現,并根據本地氣候等條件,制定相應種植管理規范,以便為今后該品種在萬州區種植提供詳盡參考及有力依據。
1 “翠玉”梨在萬州區的引種表現
1.1 引種地區簡介
1.1.1 萬州區氣候條件
萬州區位于E107°55′22″~108°53′25″,N30°24′25″~31°14′58″,隸屬于重慶市,位于四川盆地東部,瀕臨長江三峽,境內山巒起伏,丘陵交錯,背山面江。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帶,氣候四季分明,冬暖、多霧;夏熱,多伏旱;春早,氣溫回升快而不穩定;秋長,陰雨綿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天氣溫和,無霜期長,霜雪稀少。境內年平均氣溫17.7℃,年平均日照時數1484.4h,年平均降水量1243mm。
1.1.2 引種點簡介
萬州區“翠玉”梨首次引種點為鐵峰鄉富強村,位于萬州區鐵峰鄉東部,海拔500~1000m,距鐵峰鄉人民政府所在地2km,距萬開高速公路民國場出口3km,幅員面積12.19km2,耕地面積213.33hm2,林地面積533.33hm2。
1.1.3 推廣種植概況
目前“翠玉”梨在萬州區的種植情況良好,在首次引種點(萬州區鐵峰鄉富強村)種植面積53.33hm2,年產量400t,產值180萬元。
1.2 引種表現
1.2.1 物候期
經過4a多的觀察,“翠玉”梨在重慶市萬州區表現良好。3月中旬萌芽,3月下旬開花,花期為8~10d。盛花期后,約120d成熟,可在7月上中下旬進行采摘。12月上旬落葉。
1.2.2 生長習性
“翠玉”樹勢較強,生長健壯,樹姿直立。花芽易形成,但自花結實率不高,中、短枝結果的品質好。幼樹第3年開始結果,目前產量500kg/667m2。
1.2.3 果實性狀
“翠玉”果實倒卵圓形,果面光滑有蠟質,果皮綠色,極少量或無果銹。果肉白色,肉質細膩且脆口,石細胞極少,味甜多汁。
2 “翠玉”梨配套栽培技術
2.1 高標準建園
選擇土層較厚、肥力中上、土質疏松、陽光充足的緩坡地帶建園,株行距3m×4m,定植穴直徑0.8m、深0.6m,施入30kg有機肥做基肥。選擇苗高約100cm,莖粗0.8cm以上的健壯嫁接苗,于12月上旬定植。同時,建園時需要配置“翠冠”梨等作為授粉樹。
2.2 肥水管理
施肥應充足,有利于提高產量。追肥以氮肥為主,每年追肥2~3次,加快樹體生長,增加枝葉量。具體施肥管理見表1。
灌水應采用滴灌措施,并注意雨季清溝排水。深溝高畦,避免根系泡水。
2.3 花果管理
去掉中心花或靠近中心的花,避免花多消耗過多營養。花期如遇雨天,待雨停后,及時搖落樹上水珠,盡量保持花藥干燥。
謝花后約20d,開始疏果,每隔20cm留1個果,留大去小,注意先疏病蟲果、畸形果。定果后30~40d可以進行套袋。套袋后及時噴施鈣肥,防止果實因缺鈣引起的果面凹陷或頂端黑腐。
2.4 枝條修剪
“翠玉”長中短果枝均能結果,但中短果枝結出的果實大、品質好,因此應注重中短果枝的更新復壯。夏季修剪時應控制枝梢旺長,加大枝梢生長角度,以提高坐果率及果實品質。具體操作為,萌芽期、葉叢期抹除骨干枝背上萌發的不定芽梢及競爭芽梢,剪除過密、過旺枝梢;5月下旬,對部分樹冠內部新梢留約20cm長摘心打頂,培育良好的結果中短枝。
2.5 采后管理
采后全園噴施化學藥劑。落葉后,全園噴施石硫合劑,降低采后病蟲基數。
2.6 病蟲害防治
在此引種點,表現出的主要病害為梨銹病、梨黑星病,主要蟲害為蚜蟲、梨癭蚊。
2.6.1 梨銹病及其防治
梨銹病是典型的轉主寄生病害,主要危害葉片、新梢和幼果。表現為葉片受害,在葉正面會密生針點大小、圓形、橙黃色病斑,后期小粒點變為黑色。病斑對應的葉背面組織凸起,長出一簇黃色毛狀物,毛狀物破裂后散出黃褐色粉末。果實、果梗、新梢、葉柄受害,初期病斑與葉片上的相似,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產生毛狀物。轉主寄主檜柏染病后,次年3月份,在針葉、葉腋或小枝上可見紅褐色、圓錐形的一簇尖狀物。春雨后,冬孢子角吸水膨脹,呈現出橙黃色膠質塊。
防治方法:應注意清除梨園周圍5km以內的轉主寄主(檜柏、龍柏等);鏟除越冬病菌(檜柏樹上噴殺菌農藥,鏟除越冬病菌,減少初侵染源);樹體噴藥防治(注意開花期不能噴藥,以免發生藥害)。
2.6.2 梨黑星病及其防治
梨黑星病侵害梨樹多個部位,如葉片、葉柄、新梢、果實、果柄、芽、花序等。葉片染病后,先在葉片正面形成圓形或多角形褪色黃斑,在葉片背面沿葉脈產生四周輻射狀的黑色霉層,病情嚴重時會大量落葉;幼果染病時造成嚴重落果;葉柄、果柄染病時形成黑斑,破壞維管束,影響營養輸送,造成早期落葉、落果;大果染病時形成瘡痂狀凹斑,常發生龜裂,有些病斑呈放射狀黑色星點。一般4月上中旬開始發病,5月上中旬達到高峰,發病嚴重的梨園5月中下旬開始落葉;病害流行期為4月下旬—6月中旬。
防治方法:應注意清除病原(秋末冬初清除落葉和落果,發病初期摘除病梢和病花簇);梨樹花前、花后各噴1次藥劑進行防治。
2.6.3 蚜蟲及其防治
梨樹蚜蟲主要有2種,二叉蚜和黃粉蚜,都是以成蟲和若蟲集團群體形式危害梨樹芽、葉和嫩梢,剌吸汁液,被蚜蟲危害的部位留下傷疤,使被害葉片向背面不規則地發生皺縮卷曲,從而嚴重地妨礙果樹枝葉的正常生長發育,影響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應注意在出芽前和花期及時防治;結合果園管理,及時摘除被害的卷曲樹葉,并集中處理;如防蚜不及時,葉片已卷,可用涂藥法處理樹干,先用刮皮刀,沿主干刮掉一圈粗皮,露出嫩皮,然后用毛刷涂藥劑在嫩皮上,再用塑料膜包扎好傷口,一般5d左右蚜蟲就會中毒,7d左右全部死亡;注意樹干涂藥法治蚜,宜早不宜晚。蚜蟲被毒死后,應盡快取下包扎物,以免樹體中毒或傷口腐爛。
2.6.4 梨癭蚊及其防治
梨癭蚊以幼蟲刺吸梨樹幼嫩芽葉,芽葉被害表面出現黃色斑點。該蟲卵多產于未展開的芽葉縫隙中,少數產在芽葉表面,幼蟲孵化后即鉆入芽內刺吸葉片為害,造成葉片卷曲、腫脹、畸形、變脆、不能展開。幼蟲老熟后遇降雨高濕天氣爬出卷葉,彈落地面或隨雨水沿枝干下行,潛入適合的翹皮裂縫或到地面入土結繭化蛹。
防治方法:應注意在成蟲羽化出土前,對樹冠下地面撤施藥劑殺幼蟲和成蟲;冬季深翻土壤,及時摘除蟲葉并集中燒毀。
參考文獻
[1] 鄧文卿,余友成.翠玉梨優良性狀與關鍵配套栽培技術[J].現代園藝,2013(09):19-20.
[2]林居寧,黃新忠.早熟梨主要病蟲害的測報與藥劑防治[J].福建果樹,2004(02):36-37.
[3]吳瑞媛.‘翠玉梨果實糖代謝規律及提高果實品質技術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責任編輯 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