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珊珊 葉嘉敏 張其江
摘 要:蠶桑產業作為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下橋鎮為落實以“產業興旺”為首要任務的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蠶桑產業融合發展,經濟社會效益邁上新的臺階。本文基于下橋鎮蠶桑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了目前該鎮蠶桑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原因,并就如何促進蠶桑產業融合發展提出了完善“農戶+基地+合作社”模式、制定人才回流與培養計劃、爭取項目資金支持、發展“互聯網+蠶桑業”模式等具體對策建議。
關鍵詞:徐聞下橋鎮;蠶桑產業;產業融合;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S-9]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530057
湛江市徐聞縣下橋鎮蠶桑產業歷史悠久,是徐聞乃至湛江的重要蠶繭生產和加工基地。近年來,下橋鎮抓住鄉村振興重要契機,以蠶桑產業為重要抓手,探索蠶桑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和產業扶貧脫貧新路徑。但從目前蠶桑產業融合的程度和產業效益來看,下橋鎮蠶桑產業融合還處于初步階段,為推動蠶桑產業提質增效,需要加強對現狀及問題的研究分析,結合自身優勢打造區域特色,進一步促進蠶桑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1 下橋鎮蠶桑產業發展現狀
1.1 下橋鎮蠶桑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
1.1.1 自然條件
徐聞縣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熱,雨量充足,年均氣溫23.3℃,年均降雨量為1364mm,非常適宜蠶桑養殖。日照充足,太陽輻射能豐富,年平均日照2078.7h,四季如春,冬春干旱,夏秋炎熱多雨。徐聞縣下橋鎮土地面積廣闊,現有耕地4285.33hm2,其中68%為旱地。地勢平緩,多為平原、山地,土地肥沃,屬于培養蠶桑優良品種的優質土壤。
1.1.2 技術條件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下橋鎮蠶桑產業發展迅速,如今已形成栽桑養蠶完整流程。近年來,該鎮黨支部定期邀請省級蠶桑種養殖專家對大小蠶及蠶苗等專業問題開展技術交流,帶領黨員群眾外出考察學習蠶桑種養技術,并向蠶農發放種桑養蠶技術學習資料。同時,該鎮信橋村投入資金購買養蠶專用水簾空調,蠶繭品質大大提高,蠶桑產業技術條件不斷完善。
1.1.3 區位條件
徐聞縣毗鄰廣西、海南,絲綢產品消費市場相當廣闊,因此,蠶桑儲存量充足的下橋鎮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徐聞縣在連接廣東與海南島的“南門戶城市”建設過程中,著力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使下橋鎮形成獨特的區位和交通優勢,為該鎮加快蠶桑產業供—產—銷過程流轉和體系銜接做出了巨大貢獻。
1.1.4 勞動力條件
蠶桑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投入大量勞動力。下橋鎮農民數量眾多,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土地流轉后,大量剩余的農民為避免外出打工的麻煩,選擇就近就業,這為蠶桑產業發展壯大奠定了良好的勞動力基礎。在國家對養蠶的補貼政策支持下,農民種桑養蠶積極性高,在精準扶貧政策指導下,更多農民加入到助力脫貧的桑蠶種養中來。
1.1.5 政策條件
除了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外,近幾年,下橋鎮響應國家扶貧政策,為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政策支持。其中按2250元/hm2補助新栽桑園進行大面積蠶桑種植的農戶和鄉村,對年養蠶20張以上的大戶農民給予5000元獎勵。精準扶貧政策和農業保險補貼,成為下橋鎮因地制宜發展蠶桑產業、提高蠶農種桑養蠶效益的重要保障。
1.2 下橋鎮蠶桑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1.2.1 桑地面積逐年增加
2014—2017年,湛江市和廣東省桑地年末實有面積都呈下降趨勢,而下橋鎮保持較為平穩的增長態勢,蠶桑產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下橋鎮桑地面積逐年增加,在湛江市中均有20%以上的占比,2017年下橋鎮1000hm2的桑地面積在湛江市占比36.12%,同比增長8.78%,在廣東省的占比中突破3%,蠶桑種植的規模優勢成為下橋鎮蠶桑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表1)。
1.2.2 蠶桑產業產值不斷增大
隨著桑地面積的逐年增加,桑葉和蠶繭的產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蠶桑產業產值也在不斷增大。2019年下橋鎮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8年下橋鎮年產鮮蠶繭遠銷江蘇、浙江、山東等地,1750t的產量突破實現了約有8000萬元的總產值,再創歷史新高。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下橋鎮融合發展蠶桑3大產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延長給蠶桑產業產值增加帶來巨大空間。
1.2.3 蠶桑產業技術不斷完善
傳統蠶桑產業技術較為落后,全手工生產的發展過程效率較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下橋鎮積極學習和引進現代種桑養蠶自動化技術。除了培育和種植優質桑苗品種外,對嫁接體一步成園技術、標準化簡易棚建造、省力化養蠶、自動上蔟等新技術進行重點推廣。現代蠶桑種養技術的運用成為該鎮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提高產業效益和農民收益的重要支撐。
2 下橋鎮蠶桑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養殖戶經營規模小,集約化水平低
種植桑蠶主要依賴傳統優勢地區重點發展,種桑養蠶規模經營地區發展不平衡。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青壯年外出務工,農民收入來源越來越多元化。蠶桑養殖戶多是年紀較大、教育程度較低的中老年人,蠶桑種養的傳統思維根深蒂固,內部經營封閉脆弱,市場價格波動等外部市場風險容易挫傷蠶農積極性。要想使蠶桑產業真正告別小農經濟發展模式,走向科技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離不開政府資金與技術的支持和幫助。
2.2 技術水平落后,產業比較收益低
整體技術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下橋鎮蠶桑專業技術人才嚴重不足,技術研發能力十分有限。由于技術推廣體系并不是很成熟,普及與應用效果相對較差,蠶農技術掌握不到位。當地桑園管理、大蠶飼養和上蔟技術管理等配套措施不完善,機會成本增加使收入產出比低。調研訪談中有蠶農反映,不計蠶桑種養的其它成本,1500元的收入來源于2、3個勞動力的投入,沒有得到政府補貼的蠶農認為種桑養蠶比較收益并不劃算。
2.3 龍頭企業帶動不力,資源綜合利用程度低
發展勢力方面,原本數量稀少的蠶桑企業,由于新建企業計劃終止、倒閉企業得不到扶助更加勢單力薄,龍頭作用無力發揮。經營內容方面,蠶桑企業集中在農產品加工,絲綢加工、服裝、印染等行業經營相當少,蠶桑資源的生態價值和醫學價值有待拓展。經營模式方面,蠶桑生產、蠶繭收購與企業加工存在脫節,產業發展合力欠缺,如何建立蠶桑生產部門、收購部門與加工企業的緊密聯系,更好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仍需及時研究解決。
2.4 產業融合層次低,抵抗風險能力弱
產業鏈整體精細化水平低,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程度并不高。第一產業方面,蠶桑基地和專業合作社雖有村黨支部帶頭指引,但發動鄉村、蠶農的力量有待增強。第二產業方面,加工產品多局限在飲食一類,絲綢加工少,對桑葉牙、蠶蛹、蠶繭雖有初步加工,但產品附加值低,缺少品牌文化優勢。第三產業方面,由于旅游基礎設施落后,旅游業發展計劃需經相當長時間的環境整治才能落地實施,農旅融合發展受到一定阻滯。
2.5 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發展資金投入不足
當地政府項目資金安排不夠合理,菠蘿、甘蔗等農作物以及制糖、水果、林產品等資源型加工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對蠶桑產業的發展進度存在一定影響,蠶桑產業發展的投入資金嚴重不足。政府有關蠶桑產業惠農的補貼政策宣傳不夠深入,資金扶持沒有惠及下橋鎮全體蠶農。此外,當地政府對蠶桑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局限于養蠶幫扶,且對每一筆資金的去向監督不力,相關的市場監管機制尚未健全。
3 加快下橋鎮蠶桑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3.1 完善“農戶+基地+合作社”模式,帶動產業規模化發展 ?通過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合作社,實行統一種植、統一管理,以農產品直供直銷模式為主,以產品加工增值服務為輔。減少蠶農的勞動交易成本,有利于確保蠶農收入的穩定增長;發揮集體經濟優勢,讓農戶通過合作社的分配機制分享到增值收益,提高農民種桑養蠶積極性,最終帶動產業規模化發展。
3.2 制定人才回流與培養計劃,推動技術推廣運用
蠶桑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對人才的專業性、技術性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迫切需要當地政府制定人才回流計劃,通過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青年就業創業和蠶桑產業現代化結合發展。繼續在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和技術培訓指導上下功夫,建立完善的技術服務網絡體系,組建特產系統蠶桑專業技術服務專班,注重技術人員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服務能力的提高。建立成熟的蠶桑養殖技術推廣體系,進一步提高生產的技術水平。
3.3 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筑巢引鳳發展龍頭企業
在修復農田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上,要清理原有溝渠,讓灌溉與排水暢通,沒有溝渠的地方多修排水溝,全方位地保證桑園的水分管理;修建桑園道路,實現桑園機械化操作,提高機械化生產水平。此外,加大對標準育蠶室的資金投入,加大水簾空調等設備的推廣力度,提高幼蠶存活率。在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下,引“鳳”投資才具有較大的可能性和獲利性,有利于蠶桑龍頭企業帶動整個產業集群發展。
3.4 延長產業鏈,促進蠶桑三產持續聯動
積極引入資金與技術,對蠶繭、桑葚、蠶沙、蠶蛹、桑葉牙等蠶桑資源進行深加工,增加蠶桑產品附加值。因地制宜發展蠶業循環經濟,提高蠶桑資源利用率,增加蠶農收入。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蠶桑自然資源,切實發揮已有資源的效益,如發展旅游業和服務業,開放桑園供游客進行體驗式旅游,建農家休閑小站、農家樂等平臺售賣桑果汁、桑葉茶、桑園雞等特色產品。
3.5 爭取項目資金支持,保障蠶桑產業主體利益
政府要明確蠶業發展的重要性,以政策傾斜的方式重視扶持管理,改善現有的蠶業環境,整合民間等相關金融機構,通過專項資金管理的方式,重視蠶業扶持。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有關蠶桑項目資金,加強對蠶桑產業項目資金的管理和監督。政府投入資金補貼蠶農的同時要加大對補貼政策的宣傳,確保補貼政策惠及所有蠶農,提高蠶農種桑養蠶積極性。
3.6 發展“互聯網+蠶桑業”模式,引領蠶桑業現代化 ?在互聯網時代發展浪潮下,積極推進“互聯網+蠶桑業”發展新模式,發展“電商平臺+蠶桑基地”的全產業鏈電商運營模式,開展網上銷售業務,形成極具影響力的線上品牌并推廣,提升蠶桑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個體蠶農可借助淘寶、京東等平臺,推廣桑葉茶、蠶繭、桑葚、桑葚酒、食用蠶蛹等產品,實現線下線上雙收益。
4 結束語
現階段,下橋鎮基于獨特的自然、區位優勢以及一定的技術、勞動力資源、政策等條件,蠶桑產業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由于養殖戶經營規模小、技術水平落后、龍頭企業帶動不力、產業融合層次低、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等,制約了下橋鎮蠶桑產業進一步融合發展。因此,完善“農戶+基地+合作社”模式,制定人才回流與培養計劃,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延長蠶桑產業鏈,爭取項目資金支持,發展“互聯網+蠶桑業”模式,有利于促進蠶桑產業現代化和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于歡.融水縣桑蠶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7.
[2]黃顯.來賓市農業經濟發展研究——以桑蠶產業為例[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44(03):35-38.
[3]侯莒.高坪區桑蠶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四川蠶業,2017,45(03):12-14,26.
[4]何中堅,劉耀暉,柯美志,等.陽新縣桑蠶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北方蠶業,2018,39(03):56-57.
[5]鄧霞.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農家參謀,2018(10):15.
(責任編輯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