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改革開放以來中共記憶史研究綜述

2020-06-04 08:01:11潘大禮張金玉
社會科學動態 2020年4期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潘大禮 張金玉

摘要: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認真學習和深入研究黨史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研究中共黨史就是要把黨的歷史講清楚,客觀看待黨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所汲取的歷史經驗,正確地認識黨所走過的道路,才能更好地走好未來之路。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對于中共記憶史研究主要體現在理論研究、概念史研究以及紀念史研究等三個方面,總結相關學術成果,以期進一步深化中共黨史研究。

關鍵詞: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記憶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認真學習和深入研究黨史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早在抗戰時期毛澤東就明確指出:“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① 2013年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八十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要求“各級領導干部還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② 學界同仁研究中共黨史就是要把黨的歷史講清楚,客觀看待黨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所汲取的歷史經驗,正確地認識黨所走過的路,才能更好地走好未來之路。本文僅對改革開放以來國內中共記憶史典型成果進行概況,以期有助中共黨史研究。由于筆者才疏學淺,難免掛一漏萬,敬請讀者海涵。

一、中共黨史理論研究概覽

(一)中共黨史研究方法論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胡喬木《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的出版發行,很長時間內中共黨史進入了以論帶史的階段,具有明顯的政治宣傳色彩。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建黨60、70、80、90周年紀念形成的黨史熱潮,中共黨史研究進入了新時期,逐步“崇尚實事求是,走向學術化”成為一種發展的大趨勢。③ 此后,中共黨史研究進展迅速,不僅確定了學科性質和研究內容,也拓展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同時一些原有的學術禁區被不斷打破,涌現了許多高質量學術精品。

總的看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共黨史研究還處在摸索階段。胡繩在1989年4月27日全國中共黨史研究會工作會議上,從中國革命史教學、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驗的總結、建國后的中國歷史的研究等三個方面論述了黨史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指出“黨史研究應是科學的研究,不是簡單化的宣傳,但科學性與宣傳教育并不矛盾。”④ 可見黨史研究對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邢賁思認為要首先解決認識上的問題,提高對黨史學科性質及其意義的認識,同時指出學習、研究中共黨史的方法即“史論結合”,“只要廣大的黨史工作者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又不斷增長自己的黨史知識,悉心研究,努力創新,就一定能把我們的黨史教學、研究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⑤ 沙健孫指出要進一步加強地方黨史部門的工作以及抓好黨史工作隊伍的建設。⑥ 李君如認為深化黨史研究要與宣傳工作相結合,做到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資政育人”為目標,要堅持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借鑒國外史學治史方法,在黨史研究中增加知識和理論的含量。⑦

新世紀以來,中共黨史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化,在不斷深挖史料和借鑒新的理論方法之外,伴隨著互聯網信息化的力量,使得相關學術成果呈爆炸式增長。然而,中共黨史存在低水平、重復式的研究現象也較為普遍,如何進一步創新中共黨史研究,成為一些學者思考的方向。張靜如認為中共黨史研究貴在創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創新的歷史”,須在研究理論和方法、研究角度、研究領域、研究手段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下功夫。⑧ 張靜如在較早的另一篇論文中詳細指出以社會史為基礎深化黨史研究,希望“有助于黨史研究工作者考慮如何以中國近現代社會史為基礎深化黨史研究的問題。”⑨ 田居儉等學人觀點類似,認為以社會史為基礎能夠更快推動黨史研究。⑩ 李里峰從新材料、新解讀、新感覺、新方法、新視野幾個方面,詳細論述了黨史與革命史研究的新舊轉變。{11} 楊鳳城認為中共黨史研究的視野一定要開闊,這不僅是指對中共黨史本身要有一個宏觀的把握,更重要的是,要把中共黨史放在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宏觀框架內、放在世界現代化的總體進程中進行審視。只有跳出來,中共黨史研究才能對一些重要的問題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12}

(二)中共記憶史理論與方法

改革開放以來,具備多學科交叉特征的西方史學理論日益傳入我國并落地生根,主張“記憶”與歷史研究融合即所謂“記憶的轉向”的新文化史成為近20年來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彭剛認為:“在史學轉型的這一當口,歷史記憶仿佛在突然間綻放出從前所沒有過的光彩,而受到史學實踐和史學理論的廣泛關注,有人甚至于以‘記憶的轉向(turn to memory)來表征這一現象。”{13} 在此理論影響之下,史學研究不僅枝繁葉茂,而且越來越茁壯成長。{14}

近年來中共黨史研究深受新文化史的影響,有關歷史記憶研究的學術成果逐步增多。郭若平認為新史料的挖掘與發現往往可遇不可求,研究方法的轉借與參照至關重要,而新文化史則是促進黨史研究學術進步的途徑,“對于當代國際史學界極受關注的‘新文化史研究,黨史研究完全可以投石問路,從中尋求適合自身學術特性的研究路徑。從文化視角觀察黨史問題,既可以拓展黨史研究的分析領域,也可以完善黨史研究的知識結構。”{15} 尤其將記憶史與中共黨史相結合而形成的“中共記憶史”,已成為黨史研究的一個新趨向,日益成為黨史選題的“富礦區”。黨史研究須過選題關,正如周良書所言“選題問題”是中共黨史研究首要考慮的內容,在研究進程中“研究者還需遵守一定的規則,掌握必要的方法,正確處理具體問題與抽象問題、宏觀問題與微觀問題、靜態研究與動態觀察、老舊題目與新興話題等關系。除此之外,研究者也要關注選題過程中一些重要的細節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進入研究的境界。”{16}

中共記憶史理論研究已引起一些學者的注意,郭輝和羅福惠倡議道:“記憶史在中國有了20余年的傳衍,但于中共黨史研究尚處于萌芽階段,有著廣泛的研究和應用空間”,他們首次就“中共記憶史”的學術背景、問題意識、研究方法與意義、未來展望等做了深入考察,“希翼從記憶史的視角思考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從一個新角度改善和推進中共黨史研究。”{17} 凌承緯則考察了中共紀念史研究的新視野,主張將記憶史與中共紀念史相結合,根據研究對象和記憶史研究的特點,可以將記憶史研究理論和方法轉借并運用于中共紀念史研究的學術實踐中,以增強中共紀念史研究的學理含量。記憶史研究與歷史想象、社會建構、國家權力和身份認同等問題都具有相關性。因此,記憶史視角的介入,將改變中共紀念活動史的具體過程再敘述和再建構的研究理路,發掘隱藏在紀念活動表層下政治記憶的功能和意義。{18}

二、中共概念史研究

受德國概念史的影響,近年來一些學者嘗試用概念史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并取得了一些成績。一種新觀念的生成實質是社會大眾對某種社會現象集體記憶的建構,中共概念史的研究對象即是如此,應屬于中共記憶史的范疇。郭若平認為:“任何一門嚴格意義上的學科,都有自身的概念史,中共黨史學科也不例外。”{19} 楊東也認為:“人們正是通過這種記憶的持續,才使得某一概念獲得了經久不息的生命力。”{20} 概念史的引入能促使中共黨史研究理論和方法的更新,能夠提高黨史學科的研究水平。

對于概念史宏觀理論層面的探討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李里峰指出:概念史“逐漸形成了東亞近代知識考古、數據庫研究方法、歷史文化語義學、中國近代新名詞研究、近代知識與制度體系轉型研究等不同的研究路徑。”{21} 李里峰在另一篇文章中認為:“從概念史視角觀之,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領域雖已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但與之相關的基本概念還遠未得到系統而深入的梳理,致使許多學者還在似是而非地使用各種概念,相關學術討論往往也因概念含混不清而難以深入。”{22} 陳紅娟認為:“概念史探討的是那些在中共歷史上發揮著‘基本作用且具有社會進程指示器、推動器功能的‘概念。當然,這些概念應具有回溯性和前瞻性,否則恐難以從‘史的角度加以開掘。”{23} 中共黨史領域引入概念史的理論與方法,將打破以往以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甚至歷史時期作為研究對象的舊范式,以“單元概念”為支點,實現新的整合與貫通。對將概念史引入中共黨史領域可能存在的問題應予以思考。凌承緯對2017年以前學界有關中共概念史研究作了較為詳細考察{24},本文不再贅述,以下主要以凌文沒有關注到的“新革命史”概念進行總結。

革命史是中共黨史研究的常青樹,李金錚系統探討了中共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反思與突破,較早提出“新革命史”的概念,“以往的研究模式和一些認識,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共革命的復雜性、艱巨性。要想實現中共黨史或革命史研究的真正突破,必須尋求研究思維的轉換和研究視角的創新。比較而言,中共革命與中國鄉村相互連接、國家政權與民間社會雙重互動的視角是研究的切入點和突破點之一。”{25} 他指出新革命史不是一個新領域,其研究對象與傳統革命史幾乎無異,只是嘗試使用新的理念和方法重新審視中共革命史,以揭示中共革命的艱難、曲折與復雜性,進而提出一套符合革命史實際的概念和理論。{26} 隨后“新革命史”引起許多學者們的關注。應星認為近年來關于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歷史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仍然存在著諸如宏觀政治史和微觀社會史研究的分割、革命歷史之連續性的斷裂、成敗意識背后的目的論以及求真與求解之關系等問題。而從新革命史的學術視角來審看中共革命史的“問題意識”,則有助于進一步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27} 董麗敏認為20世紀中國所經歷的三場革命——共和革命、國民革命、階級革命,被“新革命史”的研究理念大而化之地歸入“中國革命”的大傳統中,但研究者理應看到不同革命的歷史針對性各異,背后的政治理念也不一樣,所提供的未來想象更具有巨大差異。在此語境下,“新革命史”的研究范式可能存在著內容上的“撐大”問題和時段上的“拉長”問題,這樣的簡單加法或替代性方案,到底是打開了還是重新封閉了對中共革命的認識,如何來保證新的方法的疊加或更替所應指向的理論生產性,尚需進一步討論。{28} 唐小兵在“新革命史”的語境下,著重就思想文化史與社會文化史的學術路徑及其在黨史研究中的運用作出若干辨析和思考,將思想文化史與社會文化史引入中共黨史研究領域,對于推動黨史研究的“去熟悉化”和“再問題化”,進而讓一些具有重大學術價值而此前被輕忽甚至遮蔽的學術議題浮現出來,具有明顯的學術意義。{29}

不過也有學者對“新革命史”理論提出異議,陳紅民以李金錚相關論文為基礎對“新革命史”的學術領域與創新進行了反思,但是他不否定“新革命史”的作用,只是希望“新革命史”進一步完善,認為“‘新革命史概念的提出,對于深化與豐富革命史的研究,在理論上是有積極探索意義的,且在實踐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值得肯定。我提出以上問題的主旨,并非要否定‘新革命史,恰恰相反,而是希望使‘新革命史這一學術概念更完善更科學。”{30} 李金錚對此給予回應:“‘新革命史的提出不是輕率的時段劃分,而是針對傳統革命史觀所存在的諸多不足而提出的,如前所述已經到了不‘新不足以繼續前行的地步。”他還認為:“如果沒有‘新革命史的概念,革命史研究當然也會如陳文所言,能有創新和發展。然而,創新和發展的速度與深度往往是不一樣的,與是否提出了新理念、新方法、新概念有密切關系。”{31}

除上述之外,學界有關中共概念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胡國勝的系列論著,其重點考察了中共政治符合的內涵與意義,涉及“共和國”概念、“列寧符號”、“蘇維埃”、毛澤東形象等眾多內容。{32} 陳紅娟考察了中共革命話語體系中的“階級”概念,該概念經歷了從服務于國民革命話語體系到成為中共革命話語體系核心的轉變,其政治功能亦實現了從“階級聯合”到“塑造敵我”的變遷。{33} 周良書考察了“新中國”觀念的生成和國家形象的初步建構,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中國”由觀念而成為現實。{34} 這些成果進一步豐富了黨史研究。

三、中共紀念史研究

紀念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文化活動,是傳承歷史記憶的重要方式,通過紀念活動的操演進而實現某種社會訴求或喚起某些記憶,“一個民族,正是通過各種紀念活動,記住了他們需要共同記住的東西,形成并不斷強化、傳承著他們共同的價值觀念。”{35}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近100年的歷史上,舉行過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既是尊重歷史、總結歷史經驗的需要,也是進行政治動員、表達政治主張、實現社會整合、協調國際關系的需要。”{36} 中共紀念史是新文化史理論與中共黨史結合的產物,是以記憶為核心的研究范式。因此,對中共紀念史相關學術成果進行總結,也是中共記憶史研究的應有之義。{37}

(一)中共紀念史宏觀研究

目前對中共紀念史進行宏觀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應屬陳金龍的《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史》,該書“是一部通過中共紀念活動的拾遺、挖掘、梳理、總結來呈現中共歷史面相的力作。該成果既是中共紀念史學研究的奠基之作,又是中共專門史研究的重要開辟; 既是中共新文化史研究的有益探索,又是中共記憶史研究的重要起點。”{38} 此外童小彪著有《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39},該書“系統闡釋了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的發展特征、主要形式、重要內容和基本功能,在此基礎上,從理論源泉、文化傳承和實踐經驗三個方面,揭示出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價值。”{40}

具體而言,葛曲等人考察了延安時期中共紀念活動中的閱兵儀式、哀悼儀式、展覽儀式、生產競賽儀式和戲劇表演儀式等五種典型儀式,分析紀念儀式的動員邏輯——創造儀式的象征符號,借助紀念儀式對象征符號進行重復操演,以強化中共政治表達的主導性,贏得話語權,從而在民眾心理和認知上重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41}

劉興旺以習近平紀念講話為中心考察了中共政治話語表達,認為中共歷來重視借助紀念講話來表達歷史觀、塑造國家形象。對習近平紀念講話的即時性與共時性的研究,可揭示其據以表達當代中國政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科學性。{42} 胡國勝認為建國6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的紀念活動反映了中共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軌跡。{43}

李軍全以黨報為載體分析了抗戰時期中共對“三民主義”紀念的話語,中共借助三民主義的政治影響力,成功地將自身思想信仰體系與其聯結了起來,實現了由真三民主義者到三民主義捍衛者的話語轉變,這為中共塑造中國革命事業繼承者的政治形象,獲取更多的政治認同創造了有利條件。{44}童小彪以黨報黨刊為中心考察了民主革命時期中共紀念活動的發展特征,該時期中共紀念活動走出知識分子群體,與工農大眾相結合;經群眾運動的洗禮,逐步走向制度化;最終與中國民族民主革命協調一致、融為一體。{45} 趙付科也同樣認為紀念活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強大動力,奠定了文本基礎,做好了組織準備,夯實了群眾基礎,指明了推進方向,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46}

吳祖鯤等人以民族凝聚力的視野考察了中共紀念活動的功能,中國共產黨通過把握和增強紀念活動的政治性、思想性、儀式性、群眾性,實現對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提升,從而強化其領導地位。{47} 周家彬等人認為革命紀念活動永遠與革命精神史緊密相連,二者統一于中國革命實踐、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促進革命精神傳播發展,提升革命實踐的影響力和黨的凝聚力。{48}

(二)重要人物紀念研究

學界有關中共重要人物紀念研究成果較少,目力所及僅有代紅凱有關毛澤東與五四運動紀念的考察,認為毛澤東身經五四運動大潮洗禮,立足于革命實踐的任務需要,逐漸構筑了一套成熟的、系統的、完整的解釋五四運動的話語體系,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紀念、闡釋、研究五四運動的整體框架,使五四運動紀念彰顯出比較獨特的價值功能。{49} 陳金龍論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通過謀劃紀念方案、起草紀念宣言、出席紀念大會、發表紀念文章和紀念題詞等方式,表達對抗戰的紀念。毛澤東主導或參與抗戰紀念,奠定了中共抗戰紀念的基礎,提升了中共抗戰話語的影響力,對于凝聚各方力量贏得抗戰勝利產生了積極影響。{50} 陳金龍還考察了毛澤東對紅軍長征歷史記憶的建構,毛澤東建構長征歷史記憶的實踐,為長征歷史傳承保留了珍貴史料,奠定了長征評價的基調,塑造了紅軍和中國共產黨的形象,為提煉長征精神提供了歷史原形。{51} 此外,陳金龍分析了中共早期青年領袖惲代英與紀念活動的關系。{52} 金文斌考察了民主革命時期中共紀念革命先烈的活動,中國共產黨借助紀念活動,深切懷念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深刻揭露軍閥、反動派的罪惡本質,頑強抗擊帝國主義侵略者的罪惡行徑,更重要的是繼承革命先烈的遺愿,彰顯時代價值,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動力。{53}

(三)重要事件紀念研究

在抗戰紀念活動方面,陳金龍認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為凝聚全民族力量、協調各黨派關系、贏得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的支持,借助紀念活動進行了廣泛的抗戰動員,對于塑造中共形象、提升中共抗戰動員影響力、整合各方力量贏得抗戰勝利發揮了積極作用。{54} 陳金龍還考察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對于保存歷史記憶、實施政治動員、塑造國家形象、協調黨派關系、維護世界和平發揮了獨特作用,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的社會功能。{55}

在南昌起義紀念方面,曹春榮考察了瑞金時期中共對南昌起義的紀念,中央蘇區連續兩年的大規模“八一”節紀念活動,收到了褒揚先烈、弘揚傳統、鼓舞軍心、振奮群眾的預期效果。所有這些,都在黨史、軍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56}

李良明等人分析了“二七”紀念,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剖析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鎮壓京漢勞工運動的原因,充分肯定了“二七”在中國革命運動史上的價值,總結了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經驗教訓,并號召繼承“二七”先烈的革命精神。這對推動當時工人運動和革命運動的發展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57}

中共十分重視對辛亥革命的紀念,朱斌認為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共通過紀念辛亥革命,打造和形成某種紀念話語,表達與更張其社會、政治、思想的紀念訴求,進而喚起了人們的歷史記憶,激發了人們的情感,有效傳承了辛亥革命精神,基本達到其紀念目的。{58} 王建偉認為中國共產黨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具有極其強烈的現實關懷,是不同時期中國政治生活的現實投影。同時,中國共產黨善于利用了這一“歷史記憶”,有效地起到了延續國脈,傳承民族精神的作用。{59}

熊斌等人認為中共領導的國恥紀念活動既有助于激發國人救國雪恥的熱情,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政治形象; 雖然主題一致,但其內涵卻隨時變化。由于國民黨控制著國恥紀念活動的主導權,且中共戰略向農村轉移,而農民國恥意識淡薄,加與其他紀念日政治功能重疊,中共國恥紀念的影響相對有限。{60}

(四)重要節日紀念研究

在新中國國慶紀念日方面,陳金龍認為每逢國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通過舉行慶祝大會與集會、組織閱兵與群眾游行、發表紀念文章與社論、出版紀念特刊或專刊、舉辦展覽等形式,開展系列紀念活動。借助國慶紀念,塑造了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形象,增進了國家認同。{61}陳金龍還考察了國慶紀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善于借助國慶紀念強化國家、民族、政黨認同,實施革命、建設、改革的政治動員,涵養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民主體價值觀,砥礪獨立自主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與勤儉節約、自信自強的精神氣質。{62} 梁少春從空間的角度考察了國慶紀念,認為從空間維度來說,國慶紀念空間不僅為紀念活動提供場域,更是人民、國家、民族面對新中國成立的艱苦歷程的歷史記憶與政治象征。{63}

魏建克對中共“七一”建黨紀念研究用功最深,其代表作《文本話語與歷史記憶:1921—1951年中國共產黨的“七一”紀念》一書把中國共產黨誕辰紀念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七一”紀念日的確立,“七一”紀念與建國敘事、毛澤東及毛澤東思想等方面,深入研究了中共“七一”紀念活動的歷史脈絡,呈現出建黨紀念的社會功能、宣傳功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內容。{64} 陳金龍指出民主革命時期中共借助建黨紀念活動,回顧黨的歷史,總結黨的經驗,加強黨的建設,表達黨的主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建黨紀念活動的社會功能得到了充分顯現。{65} 傅玉能等人考察了新中國以來的建黨紀念,黨的“七一”紀念活動不僅局限于一般例行的歡慶,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紀念活動,樹立黨的光輝形象,加強黨的組織文化建設,加快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66} 陳金龍研究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建黨紀念的社會功能,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在總結黨的歷史、推進黨的建設、實施政治動員、協調黨際關系與國家關系、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其社會功能得到了充分釋放和顯現。{67} 吳志軍以“文本紀念”為中心考察了1951年建黨紀念日,可以讓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和新的層次檢視1950年中國社會運作的實際圖景和發展趨勢。{68}

裴恒濤分析了長征前后中共“八一”精神建構的歷史記憶,中共通過召開紀念大會,頒布并宣讀紅軍誓詞,舉行盛大閱兵式,表彰英雄,加強輿論宣傳,舉行游行示威,開展擁軍優屬等“八一”系列紀念活動,作為一種歷史記憶,對于繼承紅軍優良傳統,凝練“八一”精神具有重要意義。{69}魏建克考察了中央蘇區1933年“八一”紀念活動,這次紀念活動既實現了既定的政治動員目標,又透露出一種建構革命軍隊集體記憶的指向,由此奠定中共此后紀念活動的基本模式。{70}

除了上述重要節日紀念之外,學者們還關注到“五一”“五四”等重要紀念日。例如陳金龍分析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共“五一”紀念的社會功能。{71}陳金龍指出借助五四紀念的表達與動員功能,中國共產黨闡明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階段,詮釋了中國革命的對象、力量和前景,說明了中國革命的精神支撐。{72} 周游考察了抗戰時期中共對“五四”的紀念,認為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共的誕生和發展,因此中共對“五四”的紀念詮解極具意義和研究價值,“五四”具有豐富的意義和多元的面相,中共在抗戰時期也借“五四”紀念之機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73} 童小彪認為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三八”紀念,“三八”紀念是推動婦女運動的重要杠桿。{74} 魏建克具體討論了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的婦女節紀念,認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三八”婦女節紀念活動同婦女運動有效結合,實現了模式、內容上的創新,使紀念功效達到最大化。邊區“三八”婦女節紀念不僅成為邊區婦女解放的加速器,而且成為推進婦女建設邊區的一面旗幟。{75}李軍全研究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共兒童節紀念活動,認為迫于政治斗爭形勢,中共借助兒童節動員兒童,通過闡釋紀念話語重新塑造兒童的社會形象,同時利用紀念大會、政治測驗和兒童游戲等紀念活動傳播政治理念,激發兒童對其政策的熱情和支持。顯然,對于中共而言,兒童節的政治意義更多的在于政治教育與兒童動員的有效銜接。{76}

中共紀念史研究開辟了中共黨史研究的新維度,拓展了中共黨史研究的內涵,雖取得了初步的成績,但問題也不少。凌承緯詳細總結了目前中共紀念史存在的問題以及以后努力的方向,他認為中共紀念史既有的研究路徑所存在的重視實證研究而缺乏理論建構的問題日益凸顯:一是當前中共紀念史研究在具體的學術實踐中,多著力于對單個紀念活動本身的研究;二是中共紀念史研究對象、研究視角的微觀化,還缺乏恰當的研究方法可匹配,相當部分的中共紀念史研究,還僅停留于利用相關史料進行簡單事實敘述的實證研究;三是意義詮釋路徑的單一性。作者提出中共紀念史研究要走出研究困境,實現學術突圍必須重視理論的建構和方法的更新:一是以文化記憶理論來分析中共紀念活動的歷史文本;二是以記憶媒介為空間的研究,是中共紀念史研究的新主題;三是合理地運用口述史的記憶史料來進行中共紀念史研究。只有如此,才能打開中共紀念史研究的多重記憶窗口,不斷創造中共黨史研究新的學術增長點。{77}

2021年時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進一步加強中共黨史研究尤為重要。2010年7月21日習近平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指出:“深入研究黨的歷史,認真學習黨的歷史,全面宣傳黨的歷史,充分發揮黨的歷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是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78} 如何更好地研究中共記憶史,不斷推動黨史研究走向深入,已經成為眾多黨史工作者的學術追求。毛澤東指出:“我們研究黨史,必須全面看,這樣研究黨史,才是科學的。我們研究黨史必須是科學的,不是主觀主義。”{79} 這告訴我們,堅持整體史觀和科學主義立場,是黨史研究必須堅守的科研態度。楊奎松認為,中共黨史論著具有真正的學術水準,首先“是有新意”,其次具備兩方面的素養,“一是史家的功力,一是史家的眼光”。{80} 在具備新意的前提下,兼有學術研究的功力和眼光何其重要。由上可知,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共記憶史研究的理論、方法、視角、領域多種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歸根結底是把黨的歷史講清楚,中共黨史研究才會走向深入,富有理論深度和內容厚度的優秀學術成果才會越來越多。

注釋:

①{79} 《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406頁。

②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05頁。

③{80} 楊奎松:《50年來的中共黨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④ 胡繩:《黨史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共黨史研究》1989年第5期。

⑤ 邢賁思:《對中共黨史研究的幾點意見》,《中共黨史研究》1992年第1期。

⑥ 沙健孫:《進一步加強黨史工作》,《中共黨史研究》1990年第1期。

⑦ 李君如:《關于加強新世紀黨史工作的若干思考》,《中共黨史研究》2000年第2期。

⑧ 張靜如、張勇:《創新與中共黨史研究》,《黨史研究與教學》1999年第3期。

⑨ 張靜如:《以社會史為基礎深化黨史研究》,《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⑩ 田居儉:《黨史研究者要關注社會史研究》,《北京黨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1} 李里峰:《黨史和革命史研究的舊與新》,《中共黨史研究》2018年第11期。

{12} 楊鳳城:《關于中共黨史研究的規范與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13} 彭剛:《歷史記憶與歷史書寫——史學理論視野下的“記憶的轉向”》,《史學史研究》2014年第2期。

{14} 參見郭輝:《中國記憶史研究的興起與路徑分析》,《史學理論研究》2012年第3期;郭輝:《中國歷史記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蘭州學刊》2017年第1期。

{15} 郭若平:《投石問路:中共黨史研究與新文化史的邂逅》,《中共黨史研究》2014年第12期。

{16} 周良書:《論中共黨史研究中的選題問題》,《黨史研究與教學》2018年第2期。

{17} 郭輝、羅福惠:《“中共記憶史”研究的提出及構想》,《中共黨史研究》2015年第4期。

{18}{77} 凌承緯:《記憶與歷史:中共紀念史研究的新視野》,《黨史研究與教學》2018年第6期。

{19} 郭若平:《概念史與中共黨史研究的新視野》,《中共黨史研究》2013年第5期。

{20} 楊東:《概念史在中共黨史研究中的實例分析》,《中共黨史研究》2017年第11期。

{21} 李里峰:《概念史研究在中國:回顧與展望》,《福建論壇》2012年第5期。

{22} 李里峰:《中共黨史研究的概念譜系芻議》,《中共黨史研究》2017年第11期。

{23} 陳紅娟:《中共黨史領域概念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思考》,《中共黨史研究》2017年第11期。

{24} 凌承緯:《中共概念史研究學術歷程的回顧與反思》,《中共黨史研究》2017年第11期。

{25} 李金錚:《向“新革命史”轉型:中共革命史》,《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1期。

{26} 李金錚:《再議“新革命史”的理念與方法》,《中共黨史研究》2016年第11期。

{27} 應星:《新革命史:問題與方法》,《婦女研究論叢》2017年第9期。

{28} 董麗敏:《對“新革命史”研究理念的重新認識》,《開放時代》2018年第1期。

{29} 唐小兵:《“新革命史”語境下思想文化史與社會文化史的學術路徑》,《中共黨史研究》2018年第11期。

{30} 陳紅民:《“新革命史”學術概念的省思:何為新,為何新,如何新?》,《蘇區研究》2018年第5期。

{31} 李金錚:《關于“新革命史”概念的再辨析——對〈“新革命史”學術概念的省思〉一文的回應》,《中共黨史研究》2019年第4期。

{32} 參見胡國勝:《革命與象征——中國共產黨政治符號研究(1921—194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33} 陳紅娟:《中國革命話語體系中的“階級”概念的演變、理解與塑造(1921—1937)》,《中共黨史研究》2018年第4期。

{34} 周良書:《“新中國”觀念的生成和國家形象的初步建構》,《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

{35} 孫業禮:《“紀念”是篇大文章》,《黨的文獻》2012年第1期。

{36} 陳金龍:《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2頁。

{37} 魏建克:《21世紀以來中共紀念史研究:一個文獻綜述》,《重慶社會科學》2011年第10期。

{38} 胡國勝:《儀式、記憶與象征:中共黨史研究的新視角——評陳金龍新著〈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史〉》,《黨史研究與教學》2018年第3期。

{39} 參見童小彪:《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40} 周昌輝:《紀念活動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價值——評〈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教育學刊》2017年第6期。

{41} 葛曲、秦燕:《紀念儀式的動員邏輯——以延安時期中共紀念活動為個案的考察》,《河南大學學報》2018年第5期。

{42} 劉興旺:《紀念與中共政治話語表達——以習近平紀念講話為中心的考察》,《黨史研究與教學》2016年第6期。

{43} 胡國勝:《建國60年來中共領導開展紀念活動的基本經驗》,《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44} 李軍全:《抗戰時期中共對“三民主義”的言說——基于黨報紀念文本的分析》,《許昌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

{45} 童小彪:《論民主革命時期中共紀念活動的發展特征——以黨報黨刊為中心的歷史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7期。

{46} 趙付科:《中共紀念活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齊魯學刊》2008年第5期。

{47} 吳祖鯤、管玄同:《民族凝聚力視野下中共紀念活動的功能研究》,《理論探討》2016年第3期。

{48} 周家彬、吳祖鯤:《中共革命紀念活動與革命精神史關系初探》,《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

{49} 代紅凱:《毛澤東與五四運動紀念的功能表達》,《毛澤東研究》2019年第3期。

{50} 陳金龍:《毛澤東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共抗戰紀念》,《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5年第4期。

{51} 陳金龍:《毛澤東與紅軍長征歷史記憶的建構》,《毛澤東研究》2016年第3期。

{52} 陳金龍:《惲代英與紀念活動的社會功能表達》,《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

{53} 金文斌:《民主革命時期中共紀念革命先烈活動述略》,《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

{54} 陳金龍:《紀念活動與中共抗戰動員》,《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

{55} 陳金龍:《論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紀念的社會功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5年第1期。

{56} 曹春榮:《瑞金時期中共對南昌起義的定位與紀念》,《蘇區研究》2017年第4期。

{57} 李良明、黃飛:《中共早期領導人與大革命失敗前的“二七”紀念》,《中共黨史研究》2013年第11期。

{58} 朱斌:《論中共紀念辛亥革命話語之嬗變》,《黨史研究與教學》2011年第5期。

{59} 王建偉:《中共創建初期對辛亥革命的紀念與闡釋(1921—1927)》,《黨史研究與教學》2011年第5期。

{60} 熊斌、周勇:《民主革命時期中共國恥紀念論述》,《中共黨史研究》2015年第11期。

{61} 陳金龍:《試論國慶紀念的社會功能——以新中國國慶紀念為中心的考察》,《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年第10期。

{62} 陳金龍、吳昊天:《新中國70年國慶紀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學與研究》2019年第10期。

{63} 梁少春:《空間與象征:中國共產黨國慶紀念研究的新維度》,《黨史研究與教學》2019年第4期。

{64} 參見魏建克:《文本話語與歷史記憶:1921—1951年中國共產黨的“七一”紀念》,人民出版社2012年。

{65} 陳金龍:《論民主革命時期的中共建黨紀念活動》,《中共黨史研究》2011年第4期。

{66} 傅玉能、胡國勝:《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七一”紀念的規模、方式與效果》,《理論與改革》2008年第3期。

{67} 陳金龍:《論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的社會功能——以新中國“七一”紀念活動為中心的考察》,《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5期。

{68} 吳志軍:《一九五一年:建黨30周年“文本紀念”活動的歷史回顧與反思——以對中共黨史的宣傳為敘述中心》,《黨史研究與教學》2008年第3期。

{69} 裴恒濤:《長征前后中共“八一”精神建構的歷史記憶》,《東南學術》2017年第3期。

{70} 魏建克:《中央蘇區“八一”紀念初探》,《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71} 陳金龍:《論中共“五一”紀念的社會功能》,《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6年第1期。

{72} 陳金龍:《五四紀念與中國共產黨革命話語的建構》,《湖北大學學報》2019年第2期。

{73} 周游:《抗戰時期中共對“五四”的紀念》,《中國文化研究》2019年第2期。

{74} 童小彪:《“三八”紀念與延安時期的婦女運動》,《婦女研究論叢》2008年第1期。

{75} 魏建克:《論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三八”婦女節紀念及其歷史價值》,《婦女研究論叢》2010年第2期。

{76} 李軍全:《節日與教育:中共兒童節紀念述論(1937—1949)》,《福建論壇》2016年第1期。

{78} 習近平:《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0年7月22日。

作者簡介:潘大禮,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湖北宜昌,443002;張金玉,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宜昌,443002。

(責任編輯? 劉曉慧)

猜你喜歡
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8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6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国产91av在线|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最新国产在线|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91免费片|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99re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91九色最新地址| 色天天综合|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5388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免费无遮挡AV|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91原创视频在线|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免费毛片a| 69av免费视频| 99一级毛片| 青青国产在线| 亚洲视频免| 九九九国产| 日韩毛片基地|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9在线观看国产|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日本在线国产| 国产爽妇精品| 美女免费黄网站|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不卡色老大久久综合网|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欧美中文一区|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91热爆在线|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亚洲最新在线| 67194亚洲无码|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啪啪永久免费av| 一区二区自拍|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538国产视频|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日本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