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璐璐
自工業革命以來,環境問題如果持續惡化下去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為了人類能夠健康生活,需要對環境問題加強重視,努力解決環境問題。 現有的研究分類:第一種是環境規制可以促進企業進行創新,波特假說(Porter,1995)指出在制定合理的環境規制政策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技術創新,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De Loecker 等(2012)利用美國國家級的數據,實證結果表明環境規制會影響對外直接投資(FDI)間接刺激技術創新。 Lanjouw 和 Mody(1996)研究發現,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會有一定的滯后期。 第二種研究結論得出環境規制不會促進企業進行創新,反而產生相反效果(Johnstone et al.,2010)。 第三種研究認為環境規制和技術創新之間并無明顯的關聯性。 我國學者探究環境規制對創新的影響以及對企業的影響(王杰,2014;張成等,2011),也有學者研究環境規制對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以及國際貿易優勢(傅京燕和李麗莎,2010)。 另外,有學者的研究表明環境規制在短時間內是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實證結果說明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刺激性(趙紅,2008)。
就研究對象而言,對環境規制和技術創新之間的影響研究,不發達的國家比較少,多數研究是在行業層面,而從地區(區域)上的研究不多。 所以,本文利用回歸分析對區域層面的分析,以此來表明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在區域層面上的影響。
不論是正外部性還是負外部性,都是外部性理論,外部性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的某些行為對其他主體帶來了負面影響,但并未承擔相應責任,即會導致市場失靈,損害到經濟主體的利益化。 在短期內,從新古典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從靜態分析,環境法規的實施將增加在污染控制方面的支出,并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由于其他資金的擁擠(增加了成本)以及在市場競爭中削弱了公司的激烈競爭,企業生產效率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研發的新產品會減少,慢慢企業會減少生產。
環境規制會導致企業增加生產的成本,企業為了使污染排放達標,可以選擇通過購買排污許可證,購買許可證即需花費成本,整體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企業為了保證利潤不下降或者利潤的增加,也可以選擇技術創新來降低購買許可證的成本。 但是隨著環境規制強度的不斷增加,企業能夠降低污染排放的方式有以下兩種:第一,企業首先可以使用污染處理來減少污染排放或購買污染許可證,但這樣就會增加對污染處理的投資,同時會擠占技術創新投入。 第二,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減少污染物排放,這樣的情勢下環境規制則會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水平。 如圖1 所示。
選用2010~2018 年裝備制造業分行業全國31 個省份的面板數據。 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報》以及相關國家統計網站。
1.模型設定
本文基于知識生產函數,借鑒以往的研究,構建動態回歸模型,設定基本模型如下:
其中 Tci,t是研發投入;Nrei,t表示環境規制;Size 為企業規模;Fdi 為外商直接投資;Hc 人力資本;β0表示常數項,β1表示對應變量的系數,i表示第i個省份的裝備制造業,t表示年份。εit表示誤差項。
2.回歸分析
將全國31 個省根據國家標準劃分為東、中、西三組進行回歸分析。 回歸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環境規制對區域技術創新的回歸結果
從回歸結果來看,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產生的影響在不同區域確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和設想基本相同。 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在東部地區是呈現U 型曲線的,說明二者之間確實存在非線性關系。 在對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影響也不相同,對西部地區有促進的作用,而中部地區則并不明顯。
環境規制對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技術創新的影響存在差異,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地區分布問題,由于發展水平不同,比如西部地區交通不發達,會導致在運輸上的不便,從而會增加相應的成本。 然而東部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優越,在應對更為嚴格的環境規制時具有一定優勢,企業面臨的壓力相對較小,會適當進行創新,更偏向于加強技術創新以達到政府所規定的標準。
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企業的產業結構變化,可以積極應對政府制定的環境規制標準;制定適合各地區的環境政策,在制定環境規制政策時,需要考慮到國內各地區的地理問題、區域性的不同,因地制宜;政府應該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可以對面臨環境規制處理困難的企業進行相應的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