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龍
民營企業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吸納就業、提供產品與服務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受制于企業規模偏小、創新能力不足、監管措施不到位等因素影響,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的產品質量與國有企業、大型企業仍存在一定差距,影響了消費者對企業的認可度,不利于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湖南大力推進“質量強省”行動,全省民營企業產品質量總體向好,質量安全可控,沒有發生系統性質量問題。2018 年省級重點工業產品抽查合格產品檢出率為93.3%,較去年同期提高6.07 個百分點,全省質量訴求總量同比下降11.1%,成績顯著。 但是隨著民眾對產品質量要求的進一步提升,湖南民營企業亟須找尋自身產品的問題與不足,加快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2018 年,湖南省市場監管局對全省80 類4556 家民營企業的產品開展了質量監督抽查,形式分為生產企業抽查、專項監督抽查、電商平臺抽查3 種,共抽查各類產品10752 批次,其中生產企業8955 批次,油品專項抽查1440 批次,電商抽查357 批次。 結果顯示:共檢出不合格樣品1218 批次,平均合格率為88%,比2017 年同期提升了0.8%,表明湖南民營企業抽查產品質量總體向好,產品質量逐步提升。 從企業規模來看,監督抽查的大、中、小型企業分別占企業總數的14%、24%和62%,產品質量合格率分別為98%、92%和77%,小型企業的抽查合格率明顯低于大、中型企業,質量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日用消費品抽查中,床上用品、鞋類、生活用紙、紙尿褲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眾多產品均未檢出不合格樣品。2018 年,對建材產品監督抽查1499 批次,產品質量合格率達94.7%,其中熱軋帶肋鋼筋、水泥構件、混凝土添加劑、保溫隔熱材料、鋁合金建筑型材、竹木地板、油漆涂料均未檢出問題樣品,表明了全省建筑材料生產企業產品質量穩定。 但抽查中仍發現建筑材料生產企業不合格樣品80 批次,主要問題為排水管拉伸屈服強度、密度、管壁厚度不合格,冷軋帶肋鋼筋伸長率、抗拉強度、屈服強度、肋中高點、肋間距、重量存在偏差。
2018 年,湖南全省共完成33 個食品大類(含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劑)216 個細類31477 批次的監督抽查,共檢出不合格樣品781 批次,總體合格率為97.5%,比2017 年提升1.3 個百分點。 對5850 家食品生產企業的21485 批次食品開展質量專項監督抽查,其中448 家民營生產企業檢出不合格樣品(見表1)。 監督抽查共覆蓋405 個檢驗項目,主要發現的問題為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劑、重金屬等元素污染物、農藥獸藥殘留等超標。
表1 2017~2018 年生產企業監督抽檢情況
2018 年,湖南14 個市州和省藥檢院共完成4561 批省級藥品抽樣任務,經檢驗,結果顯示符合規定的有4389 批,不符合規定的172 批,總合格率為96.2%,較2017 年省級藥品抽檢合格率提升1 個百分點。 扣除合格率較低的中藥飲片,其余類別抽檢品種合格率為99%,與上一年度基本持平。 通過分析省級藥品抽檢不符合規定藥品信息發現,民營企業中藥飲片類別品種合格率仍然很低,對全部省級抽檢品種不符合規定批次進行統計顯示,排名前10 位的品種均為中藥飲片品種,其中地骨皮不符合規定的高達10 批次。
2018 年,共抽檢軟性接觸鏡及護理產品、外科縫線類、手套類、醫用電氣設備類醫療器械12 個品種294 批次,共涉及生產企業107 家,檢出不合格樣品4 批次,不合格率為1.4%,同比降低2.7 個百分點。 對比往年的抽檢情況,抽樣數量與合格率均有所提高,說明在不斷加強監管力度的情況下,產品質量有所提升。 但在兩年的家用制氧機抽檢中“氧濃度狀態指示器”均出現不合格,原因主要是氧濃度未達到標準要求,可能會給需要吸氧的人群帶來安全隱患,日后監督抽檢應給予重點關注。
湖南民營企業近幾年雖然發展壯大較快,但與沿海發達地區,甚至中部地區相比,產品質量仍處于發展期,管理水平不高、產業結構單一、市場抵御風險能力弱等問題比較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四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于2000 年7 月8 日經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修正,這部法律雖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制定的,但是仍帶有計劃經濟的痕跡,無法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一些原有規定的存在和部分規則的缺失不利于同國際接軌。 隨著委托生產、貼牌生產、空殼企業產品監管、產品召回等一系列新問題、新情況的出現,產品質量的責任主體需要進一步明確。
近年來,湖南省穩步推進企業質量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和質量信用分級評價方法,啟用企業質量檔案管理工作,為健全質量誠信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質量誠信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包括市場監管在內的多個政府職能部門形成合力。 此外,加強企業質量誠信不能完全依賴政府部門的監管,還需要有行業、企業的廣泛積極參與。 當前,全省行業協會在行業質量自律方面的作用較弱,部分企業的管理者對于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認識不足,個別企業為“控制”生產成本,謀取更多利益,不惜擅自降低質量安全標準,采購低價劣質部件和原材料、不合理地簡化工藝程序、放松出廠檢驗,部分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誠信缺失、法制意識淡薄,濫用食品添加劑、添加非食用物質、無證生產或超范圍生產等問題仍然存在,給消費者帶來了人身健康安全隱患。
中小企業質量管理基礎能力較薄弱,資源儲備不足,質量管理、計量檢測、標準等體系建設不健全,檢測手段相對落后,導致企業質量誠信和保證能力較差,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質量發展和質量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盡管相關政府部門近年來逐步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幫扶力度,但是相對于中小企業的總量來說杯水車薪,在檢測、認證、標準研制、標準化知識的培訓等基礎能力方面的技術、資金支持仍然不足。
食品生產加工行業整體發展水平偏低、小企業占大多數的現狀短時期內難以根本轉變。 很多小食品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不高,盡管能夠按要求建立進貨索證等制度,但對原料中的農藥殘留超標、有毒污染物蓄積等問題普遍缺乏檢驗把關能力,防范食品安全風險的能力不強。 隨著食品工業的不斷發展,直接應用于食品及間接與食品接觸的化學物質日益增多,而相應的檢驗檢測方法往往滯后,對未知物質的發現和檢測能力不強,使得監管部門對陌生的違法添加物質難以及時發現和處理,給食品安全帶來了很大風險,也對監管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出臺建設“質量強省”的實施意見,并對“質量強省”工作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確保“質量強省”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切實落實好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責任,生產企業的主體責任,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行業協會的自律責任,構建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體系,督促生產企業落實好主體責任。 各級政府要廣泛開展“質量強市”“質量強縣(市、區)”“質量強企”活動,進一步加強對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質量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組織領導,加大對質量工作的投入,規劃建設一批質量公共服務平臺,引導民營企業增強“質量強企”意識,堅定不移走“質量強企”之路。
加快質量誠信體系的實施,逐步落實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并運行企業質量信用信息平臺,制定質量信息的披露和共享制度。 以產品質量信用記錄為重點,加強企業質量檔案基礎工作,建立全社會共同監督的質量誠信工作機制。推進質量信用分級評價的實施,在涉及民生的重點行業率先開展企業質量信用分級評價和分類監管,把發生質量安全事故、存在質量問題、違法違規情節嚴重的企業納入“黑名單”,實行嚴格監管,加大失信懲戒力度。 對質量信譽好的企業,要加大宣傳力度,擴大企業影響,幫助其不斷發展壯大。 全面推廣將質量誠信要求納入塊狀產業企業聯盟標準,并與創建和推廣使用區域名牌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全省塊狀經濟的整體質量誠信水平。
充分發揮政府扶持激勵政策作用,加大對中小企業開展標準化、質量管理等工作的支持力度,樹立一批中小企業的典型標桿。 發揮技術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技術支撐作用,建立完善以協會為載體、以技術機構為支撐的質量和標準化信息服務平臺,持續有效地開展面向中小企業的質量、標準化等技術培訓工作。 鼓勵科研機構研究探索適合中小企業的質量管理模式和技術方法,將質量管理的研究成果和先進方法有效地推廣應用到中小企業。 以政府質量獎勵工作引導中小企業不斷追求卓越,提升管理水平,夯實中小企業的質量管理基礎。
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要求,完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建設,牢固樹立從嚴監管理念,落實最嚴厲的準入、監管、執法、處罰、問責措施,嚴格督促食品生產企業落實主體責任,規范食品生產行為。 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發布機制,及時發布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同時邀請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對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督檢查,聽取公眾對監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公開性和透明度。 加大對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風險監測評估、現場快速檢測、食品安全溯源等技術基礎建設的投入,提升食品檢驗機構技術能級,增加監管隊伍技術裝備配置,加強未知非食用物質等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現場快速鑒別處置能力,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技術支撐。
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全面對接湖南省政府“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落實行政許可“三分離”改革措施,大力推廣“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和“最多跑一次”等審批模式。 深化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制度改革,對省內企業推行“一企一證”,對來湘民營投資企業實行“先證后核”。 借助信息化手段,大力推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平臺建設。 結合產業發展、民生關注重點,對質量問題突出的煙花爆竹、家具、學生用品等開展產品質量專項整治行動,要求各市州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安監、教育等行業主管部門,由市級政府發文開展一系列產品專項整治工作。 探索建立電商產品質量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完善“網上購樣、網下檢驗、網上公布、網下查處”的常態化監督機制。 及時向地方政府、相關部門通報不合格產品生產企業,同時建立并落實不合格產品企業約談制度,督促企業通過整改、召回等措施消除質量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