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潔瓊,胡憶清,陸敏怡,沈思琦,徐玲玲
美國自1951 年創立斯坦福科技園并形成“硅谷”以來,在高新技術創新、高水平人才引進等方面形成極強的競爭優勢,其科技園區成長能力示范效應顯著,世界各地隨后流行起“硅谷熱”,各個國家為了發展自己的高新技術產業,紛紛依葫蘆畫瓢建立起本國的“硅谷”。 我國首次批準于1980 年在學習硅谷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國內的真實情況,成立了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并在1991 年對外公布了27 家國家級高新科技園區成立。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的不斷進步,我國中小企業的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創新作為第一推動力,在國家戰略水平上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從現有的數據來看,我國科技園的地位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越來越重要。 但是面對來自外部市場和內部結構不協調的雙重挑戰,我國科技園區自身的問題也較多,此類問題制約著中國高新區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大多數科技園區在剛建立時,為了吸引企業入駐,對入園企業提供了很多土地、法律法規、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且對入園的企業生產性質未做嚴格限定,這種不是以其內在的產業關聯機制為基礎形成的產業集聚是很難形成產業集群的。 隨著中國高新區建設的不斷深入,區域政策之間的差距正日漸減小,園區內的企業隨時可能遷往地理條件更好、政策更加優惠的地方,而企業遷移最大的社會經濟影響在于對政府形成了一種動力。 當一切行政命令不能左右企業的跨區域流動時,地方政府就面臨著無形的壓力,最終的結果是迫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的政府之間展開激烈競爭。 目前,我國大部分園區已有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但從整體水平上看,產業集群度較低,從而使得我國科技園區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略顯不足。 為了更好地評估和提高高新園的競爭力,提升高新園的穩定發展速度,本文以宿遷市為例,對科技園區成長能力進行具體研究。
在“十一五”期間,宿遷創業園區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主要經濟指標每年都以4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長,超額完成規劃的既定目標任務。 累計完成業務總收入355.26 億元,年均增長51.5%;財政總收入20.9 億元,年均增長61.8%;工業增加值83.97 億元,年均增長46.5%;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26.04 億元,年均增長32.7%;工業產品銷售收入344.73 億元,年均增長53.3%;工業總產值338.33 億元,年均增長50.7%;居民人均純收入達 8149 元,年均增長23.3%。 可見園區發展勢頭良好,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但從地理位置上看,國內大部分地級市交通發達,運輸便利,而宿遷鐵路運輸不夠便捷,不利于園區企業的入住和投資數額的增加。 宿遷工業基礎較為薄弱,只有釀酒產業較為發達,其他產業企業規模較小,不具有相對優勢,這就限制了宿遷高新園區的發展。
21 世紀初,創業園區的成長之路發生了變化。 在完成創業的過程中,一些企業不再關注于眼前的市場機會去聚集資源,而是通過自己的判斷,設定一個戰略性的目標,實現戰略創業,因為這種現代意義上的增長路徑的轉變,大多數中國創業企業的持續競爭力一直在穩步提高,并且形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蘇寧電器、百度、騰訊等企業都是成功轉型的典范。
總的來說,由于我國創業園區發展與時俱進,而宿遷這個城市總體情況是創業園區數量多、能力較低、失敗率高、平均預期壽命短。 即使有些創業企業家們獲得了豐厚的財務回報,但園區的成長卻停滯不前。 甚至有些企業家因為受到成長能力的限制,會選擇主動將自己的企業關閉。 因此,科技創業園區成長能力的提升是宿遷市應當關注的主要問題。
成長能力反映的是一個創業園區各個方面的綜合能力,因此它的分析應涵蓋多方面的指標。 同時,成長能力貫穿于科技創業園區的整個運營管理過程,更預示其在未來一段時期內能夠持續攀升的發展趨勢。 高成長能力的科技創業園區往往伴隨著各種指標的不斷優化以及各種業績的綜合提升,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財務指標更為直觀地展現出來。
在綜合考慮宿遷市創業園區成長能力現狀、動因的基礎上,本文分別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進出口總額增長率、園區企業數和占地面積這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對宿遷市科技創業園區成長能力進行評價。
通過蘇宿工業園區和蘇州工業園區近三年的數據比較來看,能夠較好地反映出企業的速度、規模、比例關系等綜合性指標。 如表1 數據顯示,蘇宿工業園區的固定資產投資金額略高于蘇州工業園區,但基本持平。 然而就兩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來看,蘇州工業園區的增長速度要快于蘇宿工業園區,這一點也能較清晰地反映出雖然兩者近三年的投資額都有所增長,但后者的增長速度要快于前者。 造成蘇宿工業園區與蘇州工業園區在成長能力方面差異較大的影響因素是進出口總額,前者較為遜色一些,增長率雖有所上升,但為負增長,而蘇州工業園區為持續增長,且增長率越來越高。
表1 蘇宿工業園區和蘇州工業園區數據比較
通過固定資產投資可以反映出企業的發展速度、規模、比例關系等綜合性指標。 但是如果園區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建設項目超過了估計,資金缺口大且未及時到位,就會導致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不能按期運行,投入的資金不能回流。 表1 的數據顯示,兩園區的固定資產投資金額基本持平。 2017 年蘇宿工業園區固定資產投資額為29.1 億元,增長率為120.45%,而同期蘇州工業園區的固定資產投資額為18.6 億元,增長率為136.04%,由此可見,兩個園區在固定資產的投資上增長速度較快。
總的進出口反映一個企業的對外貿易總量,不同產品所需生產要素的比例也有很大差異,因為服裝和玩具等產品需要大量勞動力,農產品需要大量的土地,機械和設備等產品需要大量的資本和技術投資,每個公司都根據自己的優勢生產產品,然后交換和補充自己的進出口產品。 這有助于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促進企業發展。 根據表1 中的數據顯示蘇州工業園區2016 年的進出口總額為842.82 億美元,與2018年的1035.7 億美元相比呈持續穩定增長趨勢。 而蘇宿工業園區2017 年的進出口總額為3.6 億美元,與2016 年的7.6 億美元相比,降低了52.63%,2018 年進出口總額為3.39 億美元,增長率為-5.83%。 通過比較數據可知,在對外貿易方面,蘇宿工業園區發展不夠穩定,甚至出現負增長。
園區內的企業可以通過互相交流資源,使園區有效地建立起聚集力量,克服外部負面性,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從而有效帶動工業集群的形成。 工業園區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工業園區的最終走向,構成了工業園區與工業園區的良性互動,也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統計數據顯示,2018 年蘇宿工業園區企業數為181 家,蘇州工業園區入駐企業108 家,這說明,蘇宿工業園具有更大的信息共享能力。 當共享行為對成本狀況和差異化領導者產生影響時,分享可以帶來競爭優勢。
目前,國內理論界普遍認為形成地方產業集群的主要載體是園區。 產業集群的地理表現是相關產業和配套機構的地理集中,因而,使得產業集群效應(其中還包括成本優勢、市場優勢、創新優勢、擴張優勢)在內地產業得以有效發揮。發展創意產業的核心是要構筑創意產業鏈,并盡量拓展延伸,以形成規模,獲得最大經濟效益。
通過相關網站發布的數據顯示,蘇州工業園區占地面積278 平方千米,而蘇宿工業園區面積13.6 平方千米,說明蘇宿工業園區需要進一步擴大園區規模,增加產業集群效應。
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打造出高水平的高新技術產品。 密切跟蹤當前的國際科技發展重點,積極推動宿遷研發與創新成果的轉化,并推動本地企業從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到自主創新的轉變,在先進技術領域中創新,努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并且加快高新產業優勢從先進技術向研發優勢的轉變。 把“宿遷科技城”作為未來創新區域的核心,立足高起點,可以將宿遷科技城打造成為集科技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地方性綜合服務能力、學習消化吸收能力于一體的高端創新區,使其成為宿遷市的科技創新高地。
全面掌握和加強政府風險投資咨詢基金的主導作用,努力打造科技金融創業園,創造新的創新型科學引擎和技術創新。 專注于股權投資與技術貸款,并鼓勵園區中的在線金融機構為其服務,推進高科技的保險試點,發展融資租賃公司。
制定并實施宿遷高新區科技領軍人才計劃,加強國內外有關人才資源的調研工作,圍繞主導產業制定高層次人才招引計劃,重點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突出院士、千人計劃等國內頂尖人才,同時鼓勵和推薦一批宿遷本土成長型企業家接受培訓,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創新型企業家。 加強園區內的創業教育,促進一批專業技術創業者向現代企業家轉變。 擴大人才職業化培訓,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努力完善以學科帶頭人、創新型企業家、高新技術人才為主體的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