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良秋
“337 條款”始于美國 1930 年《關稅法》第 337 條,“337條款”根據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性質,依據不公平貿易行為是否侵害了美國法律保護的權利,劃分了兩套不同標準。 如圖1 所示,根據是否侵權的標準不同,原告所需證明的內容也有所不同。 美國貿易委員會作為“337 調查”的啟動主體,經過聽證會以及審查等一系列調查程序,對被告是否存在著知識產權侵權行為進行裁決,并采取相應的救濟措施。 在條款的發展與應用中,“337 條款”逐漸成為新的知識產權領域的貿易壁壘,嚴重破壞了公平的貿易競爭。
圖1 “337 條款”的兩套標準
2019 年我國紡織行業面臨著內部與外部的諸多挑戰。從內部環境來看,紡織行業面臨著國內經濟調整、市場需求下滑的壓力;而從外部環境來看,匯率波動、貿易摩擦更增加了紡織行業經營的不穩定性。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為13517 億元,同比增長2.9%,增速較2018 年下降5.1 個百分點,較2017 年下降6.8 個百分點。 持續的貿易摩擦以及更加復雜的貿易環境同樣給我國紡織品的出口帶來巨大壓力,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19 年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金額為2807億美元,同比減少1.5%,增速較2018 年下降5.3 個百分點。基于統計局和海關的數據可以發現,我國紡織行業在國內外的生產經營都有一定的放緩趨勢。 此外,我國紡織行業也將受到2020 年年初的新型冠狀肺炎的影響。 由于疫情原因,全國范圍內的交通運輸、復工生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預計紡織行業的產業鏈生產將進一步放緩。
我國的傳統紡織行業雖然不是“337 調查”的重點對象,但是隨著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與傳統紡織行業的結合,紡織行業呈現出數字化、智能化以及創新化的發展趨勢。紡織行業在組織生產中更加注重數字化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益,同時更加注重紡織行業產出品的科技附加值,關注產出品的創新性與品牌性。 隨著紡織行業的轉型革新與內外部持續承壓的形勢的推進,“337 調查”必將成為我國紡織品出口不可忽視的貿易壁壘。 因此,提高我國紡織行業應對“337調查”的能力,建立對美國“337 調查”切實有效的應對機制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企業在應對美國“337 調查” 時,大多數時間處于一個被動的不利地位。 在20 世紀80 年代,日本也曾一度是美國“337 調查”的重點針對對象,給日本的企業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日本通過構建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以及構建日本版的“337 條款”完成了從被動挨打到主動出擊的轉化。
借鑒日本版“337 條款”的成功經驗,我國也可以著手建立中國版的“337 條款”,一方面可以對侵犯我國知識產權的貿易行為進行打擊,完善我國的貿易救濟制度;另一方面中國版的“337 條款”也可以作為我國企業應對美國“337 調查”的有效手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可以作為制定中國版“337 條款”的重要法律基礎。 該法對貿易中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救濟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性。 對于中國版“337 條款”在機構設置上,美國ITC 的經驗可以被中國借鑒。從國家層面設置國際貿易委員會,并賦予其調查和認定知識產權侵權、做出貿易救濟決定的權利。 針對其他國家惡意的知識產權貿易壁壘,我國出口企業可以向我國的國際貿易委員會申請貿易救濟措施,對實施貿易壁壘的國家施加制裁性貿易救濟措施。
1.推動建立紡織行業專業的知識產權數據庫
行業內部的數據庫可以及時地提示企業哪些專利是已經被申請注冊過的,那么無論在企業的研發環節,還是企業的生產制造環節,企業都要避免對他人知識產權的濫用與抄襲。 這樣做既是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也是避免自己的知識產權進入市場以后因為侵權行為而造成更大的損失。另外知識產權數據庫可以為企業的科技研發提供一個指向性引導。 知識產權數據庫的運作見圖2。
圖2 知識產權數據庫
行業內部的數據庫可以幫助企業在出口之前做好自檢工作,避免因為信息不對稱而造成損失。 每個行業的知識產權的數量一般都是巨大的,且與其他行業沒有交叉,那么普通的數據庫就會存在著專業性不足的問題,尤其在紡織行業的轉型革新階段,行業內部的數據庫可以做出更快更專業的更新。 同時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一般的數據庫往往對國外知識產權的收錄以及更新較少,這讓企業在進行出口自查時找不到一個有效的自檢途徑。
2.推動建立紡織行業內的專家咨詢機構
在應對美國“337 調查”的過程中,中國企業除了會因為專利侵權本身敗訴,還會因為不了解“337 調查”的內容、程序以及相關救濟措施而敗訴。 應推動行業內的專家咨詢機構的建立,包括涉外的法律機構與語言機構,以及專業的“337 調查”研究機構,解決企業在應訴時的法律程序問題以及語言溝通問題。 “337 調查”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專業的研究機構可以更好地掌握“337 調查”在紡織行業的最新動向,給企業的出口提供更好的建議與幫助。 專家咨詢機構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減小企業應訴的難度,減少企業消極應訴的情況。 既能增強企業自身在應訴時的信心,也能改變美國對中國企業畏懼“337 調查”的印象,使中國在應訴方面占據一個有利地位。
中國企業在出口時面對的情況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情況是基礎性專利掌握在對方手中,第二種情況是基礎專利掌握在我們手中。 在現階段的中美貿易中,第一種情況是中國企業更普遍遇到的。 針對第一種情況,中國企業可以實行叢林式專利布局。 用外圍專利換取對手的基礎專利的授權,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 在中美的貿易中,美國在一定程度上擁有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并且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比較有效的專利布局,掌握著大量的基礎權利。 因此,中國更應該利用好叢林式的專利布局,增加在國際知識產權談判中的籌碼。
PCT 即專利合作條約,是專利跨國申請時一項重要的合作條約,其有效簡化了專利跨國申請的程序問題。 根據條例規定,在遞交國際申請之后的30 個月的時間內,可以作為申請人進行市場調研以及其他的前期準備工作。 此外,在申請遞交的第18 個月之后,必須將申請文件予以公開。 中國的企業不但可以利用這30 個月的時間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更可以在申請的過程中了解美國在此領域的專利申請情況。利用PCT 做好專利先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美國“337條款”對我國專利侵權的控告。 在產品還沒有流入美國市場之前,完成專利的自檢工作,避免進一步的損失。 同時,在遭受“337 調查”時,中國企業更可以拿出有力的證據,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